开户多久可以申请可转债(证券账户可以直接买

股票分析 2023-01-16 18:12www.16816898.cn股票分析报告
  • 如何申购可转债?
  • 公开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要多久,发行条件是什么
  • 可转债的交易申报规定
  • 新开户怎么开通沪A可转债权限?
  • 可转债的期限一般是多少年?
  • 2020年11月开通的股票账户可以打可转债吗?
  • 我有3家证券公司帐户,都可以参与可转债申购吗?
  • 1、如何申购可转债?

    你好,可转债全称为可转换公司债券,与其它债券一样,可转债也有规定的利率和期限,但和一般债券作为区分的一点便是,可转债可以在特定的条件下转换为股票。如果不考虑转换股票,可转债单纯看作债券具有纯债价值或直接价值;如直接转换为股票,可转债的价值称为转换价值。
    可转债如何申购?
    可转债申购最大的特点便是您的账户里没有市值、没有资金也可以申购。您只需要打开任意券商软件,入委托买卖页面,输入申购代码(如11月2日隆基转债申购代码为783012),该可转债的相应信息便会自动弹出,输入您要申购的数量,点击“买入”即可。
    通常,申购日后的两到三个交易日便会公布中签结果(如11月2日隆基转债申购,11月6日隆基转债公布中签号),若您中签,只要保证账户内有足额的资金便会自动缴款。
    风险揭示本信息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不应以该等信息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该等信息作出决策,不构成任何买卖操作,不保证任何收益。如自行操作,请注意仓位控制和风险控制。

    2、公开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要多久,发行条件是什么

    可转债是本来发行的是债券,如果债券到期,可以不用偿还,直接给公司股票。一种变相增发而已。可转换债券是债券的一种,可以转换为债券发行公司的股票,通常具有较低的票面利率。本质上讲,可转换债券是在发行公司债券的基础上,附加了一份期权,允许购买人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将其购买的债券转换成指定公司的股票。
    对于发行人,以可转换债券融资比直接发行债券或直接发行股票更为有利
    (1)可转换债券的比率比直接发行的企业债券利率要低,如果可转换债券未被转换,相当于公司发行了较低利率的债券;
    (2)可以避免一般股票发行后产生的股本迅速扩张的问题;
    (3)一般可转换债券的转换价格比公司股票市场价格高出一定的比例(溢价),如果可转换债券被转换了,相当于公司发行了比市价为高的股票。
    对于投资者,可转换债券的持有人实际多了一项品种选择,也多了一条规避风险的渠道
    (1)当股市向好,可转换债券随市上升超出其原有成本价时,持有者可以卖出转券,直接获取收益;
    (2)当股市由弱转强,或发行可转换债券的公司业绩转好,其股票价格预计有较大提高时,投资者可选择将债券按照发行公司规定的转换价格转换为股票,以享受公司较好的业绩分红或公司股票攀升的利益;
    (3)当股市低迷,可转换债券和其发行公司的股票价格双双下跌,卖出可转换债券及将转券转换为股票都不合适时,持券者可选择保留转券,作为债券获取到期的固定利息。
    ,可转换债券提供了股票和债券最好的属性,结合了股票的长期增长潜力和债券安全和收入优势。

    3、可转债的交易申报规定

    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时,一般分为老股东配售和社会公众发售申购方法您可通过交易→买入菜单进行申报申报数量上海的债券以手为单位,申报是1手或其整数倍,一手等于1000元面值深圳的债券以10张为单位,申报是10张或其整数倍,10张等于1000元面值若您是老股东参与配售,请按账户提示数量操作信用账户中请通过担保品卖出菜单申报配债温馨提示可转债上市后可正常交易或在一定期限后操作转股。

    4、新开户怎么开通沪A可转债权限?

    只开通了沪a股东账户,怎么增加深A的购买权限,可以直接在开户券商的官网,开通深A的证券账户,具体开通的入口,可以咨询一下券商的客服。也可以直接去该券商的营业厅开通。

    5、可转债的期限一般是多少年?

    我国《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规定,可转换公司债券的期限最短为1年,最长为6年,自发行结束之日起6个月方可转换为公司股票。

    6、2020年11月开通的股票账户可以打可转债吗?

    需要签署可转债的风险揭示书,才是可以进行可转债的交易,是可以手机上进行电子版的签署,没有什么门槛限制

    7、我有3家证券公司帐户,都可以参与可转债申购吗?

    1个股东账号,只能申购1次。跟你开多少个券商账户没关系,现在放开了,允许1个股东账户关联多个券商委托,但申购还是老规矩不变。所以,你搞清楚,你那到底是几个股东账户。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6816898.cn 168股票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