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板块划分及演化(未来地球板块演化图

股票配资 2023-01-26 09:10www.16816898.cn股票配资平台
  • 如何划分大陆板块
  • 地球上的大陆板块需要多少年才能演变
  • 中国古大陆的形成
  • 中国大陆地壳演化
  • 未来地球板块如何运动?
  • 地球六大板块的形成。
  • 世界上有哪几个大陆和板块?
  • 1、如何划分大陆板块

    §3.板块构造
    在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的基础上,人们开始将大陆地质的研究与海洋地质的研究结合并统一起来。力图找出它们之间本质的联系。这就产生了板块构造的理论。
    最早将板块构造的思想介绍到我国的是地质界老前辈尹赞勋1972年。
    一、板块构造的基本内容
    1.固体地球在垂向上可划分为物理性质截然不同的两个圈层——上部刚性的岩石圈与下部塑性软流圈。
    2.岩石圈在侧向上又可划分为大小不一的板块。板块之间以洋脊、海沟、转换断层及地缝合线为界。板块边界是地震、火山、构造活动集中的地带。
    3岩石圈板块在地球表面作大规模水平运动。洋脊处扩张增生,海沟处压缩消亡,以保证地表面积不变。
    4.板块运动的驱动力来自地球内部的地幔对流。
    二、板块的划分
    (一) 边界类型
    1. 洋脊———离散型边界,生长性边界。
    地幔物质在此涌出,洋壳增生,两侧板块沿边界相背运动(离散运动)。
    大量的玄武岩喷发及频繁的浅源地震。
    2. 海沟———汇聚(敛合)型边界(消减带、消之带、俯冲带)。
    沿此边界相邻板块作相向运动,洋壳府冲潜入陆壳之下消亡。沿此边界有了强烈的地震,岩浆活动(火山、侵入)构造变形、变质作用)。
    3. 转换断层——(与洋脊、海沟通共生)平错型边界。
    相邻两板块作剪切错动,无增生,无消减。沿此边界有地震及构造变形。
    4. 地缝合线——汇聚型边界(碰接边界)。
    两大陆壳的碰撞带或焊接线。
    两板块相碰,洋中壳府冲到地幔中消失,两侧的陆壳相碰,发生强烈挤压,经长期褶皱、逆掩、破裂、混杂、变质形成的线状分布,复杂地带,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雅鲁藏布江。
    (二)、全球板块的划分
    根据以上的边界樗,全球大致可划分为六大板块(法地球物理学家1968年提出Le.P:chon)
    上述六大板块可以称为全球性的一级板块,在板块内部又划分出次一级的小板块,小板块边界类型仍与大板块相同,仅规模小。
    以上讲的是现代地球队表面板块划分,这里板块边界仍然是活动着的。在整个地质历史中,如果都贯穿着板块运动,析以块必定有分、合合分的现象,对古板块的划分,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三、板块的运动及驱动力
    1. 板块的运动
    严格地说板块不是平面,是曲面是球面上的一部分。
    板块运动也不是水平运动,它是刚体沉球面运动。根据“欧拉定律”球面(球面几何定律)说明,任何一个刚体沿球体表面的运动都必定是一种绕轴的旋转运动。板块运动也必定绕某些旋转轴的运动。
    旋转轴在球面的投影我们叫旋轴极。显然板块运动在靠近板点处,速度慢,而远离极尤其在旋转赤道上,速度最大。转换断层很可能是为适应和调节运动调节运动速度差异而产生的。
    以大西洋脊为例,基本证实了这个理论。
    大西洋脊上的转换断层基本垂直于某一轴——旋转轴。与旋转轴垂直的旋转赤道上,扩张速度最快2cm/年,向两极递减。
    2. 动驱动力
    地热对流,早在1928英国霍姆斯设想了不能存在地幔对流。
    由于地幔对流,上升该处为洋脊,下降流处为海沟,其间岩石圈板块,象驮伏在传送带上,向两侧运动。
    无直接证实,是板块构造对*辩于的问题。
    三.板块运动与大洋的起源和发展
    在讲大陆漂移的理论时,我们讲过魏格纳能及后来五十年代新资料都证实了,侏罗纪之前地球表面仅有泛大陆大洋。理在分隔各大陆的大西洋和印度洋都不存在。而中生代之后,联合古陆分裂,漂移才形成理代的大西洋和印度洋。
    大西洋、印度洋—中生代之后形成的年青的大洋。
    太平洋——古老的洋盆、年青的洋底(≤1.7年)当初魏解释,Si-Al层在 Si-Mg之上漂移。一方面两钢性体之间的大规模移动本身难以成立,另一方面也无法解释太平洋矛盾的现象。
    板块构造理论提出后,人们用板块的离散边界和汇聚边界比较圆满地解释了新大洋的张开,及古老大洋的收缩。
    新大洋形成处正是离散边界开始出现的地方,这里洋壳俯冲的少,洋底生长快,谓之慢,洋底扩大,增生多。
    古老太平洋,洋脊生长,海沟处消亡。消亡量>生长量。海盆缩小(太平洋缩小量正好=大西洋 + 印度洋张开的量,地表面积不变)。
    ,由于生长与消亡的循环,使太平洋保留下年青的洋底。
    1974年加拿大学者威尔逊把大洋的开合,大洋盆地的演化归为六个发展阶段。称威尔逊旋回
    阶段 实例 主导运动 特征形态
    胚胎期 东非裂谷 抬升 裂谷(断裂、地裂)
    幼年期 2000万年红海亚丁湾 扩张 狭海(有平等的海岸及中央凹陷)
    成年期 印度大西洋 扩张 洋盆中有活动的洋脊
    衰退期 太平洋 收缩 有发青的岛屿及海沟
    终了期 地中海 收缩 无活动的中脊狭小
    遗痕(地缝线) 喜马拉雅山 抬升 年青山系
    前三个阶段,表明了大洋形成和张开,后三个阶段标志了大洋的收缩关闭。
    扩张中的大洋泛发育大西洋型大陆边缘(大陆架、大陆坡、陆隆)
    收缩中的大洋至少有一侧是太平洋型大陆边缘(大陆架、大陆坡、弧、海沟)
    大洋的发展过程中,大西洋型大陆边缘,由于软流图的下降流引及地壳均衡作用,逐渐转化为太平洋型大陆边缘。
    板块运动存在的问题
    1. 驱动力尚无直接证据;
    2. 切断洋脊的原因;
    3. 洋底含煤沉积的原因无法解释
    4. 从目前资料来看,非洲板块的南、东、西都被扩张的洋脊所环绕
    如何消减?
    5. 日前板块构造涉及的时间范围不超过中生代,对更早时代的地质现象 如何解释,也就是古板块划分如何是人们关注的问题。
    有些板块构造学者认为,现代大陆上很多山脉或大构造行迹都是古板块相撞的结果。大陆是多次板块碰撞焊接而成,但很难严格地划分识别古板块边界,推测板块运动。识别古板块还无令人信服的理论依据。

    2、地球上的大陆板块需要多少年才能演变

    坚硬的地壳并不是“铁板一块”,位于地表以下70-100公里厚的岩石层也不像蛋壳那样完整。无论是在大洋底下或大陆底下的岩层,原来都是由一块块大板块构成的。在这些大板块之间不是大洋中脊的裂口,就是几千米深的海沟或者是巨大的断层。 全球六大板块1968年,法国地质学家勒皮顺把地球的岩石层划分为六个大板块,即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除了太平洋板块全部侵没在海洋底部外,其他五个板块上,既有大陆也有海洋。随着研究的深入,有人在这些大板块中又分出一些较小的板块,例如,把美洲板块分为北美洲板块和南美洲板块;从太平洋板块中分出东太平洋板块;从亚欧板块中分出以中国大陆为主体的东亚板块等等。所有这些板块,都漂浮在具有流动性的地幔软流层之上。 随着软流层的运动,各个板块也会发生相应的水平运动。据地质学家估计, 大板块每年可以移动1-6厘米距离。 这个速度虽然很小,但经过亿万年后,地球的海陆面貌就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当两个板块逐渐分离时,在分离处即可出现新的凹地和海洋;大西洋和东非大裂谷 就是在两块大板块发生分离时形成的。当两个大板块相互靠拢并发生碰撞时,就会在碰撞合拢的地方挤压出高大险峻的山脉。位于我国西南边疆的喜马拉雅山,就是三千多万年前由南面的印度板块和北面的亚欧板块发生碰撞挤压而形成的。有时还会出现另一种情况当两个坚硬的板块发生碰撞时,接触部分的岩层还没来得及发生弯曲变形,其中有一个板块已经深深地插入另一个板块的底部。由于碰撞的力量很大,插入部位很深,以至把原来板块上的老岩层一直带到高温地幔中,被熔化了。而在板块向地壳深处插入的部位,即形成了很深的海沟。西太平洋海底的一些大海沟就是这样形成的。 板块构造学说诞生后,已成功地解释了一些大地构造现象。,仍存在一些尚不能圆满解释的问题,有些推论也未得到的证实。但这些都不会影响这一学说的发展,相反会对它起推进作用。

    3、中国古大陆的形成

    研究表明,近十几年来各巨型古陆块是由许多大小不同的陆块所构成。古元古代末期和中元古代末期是它们增生拼合最重要的两个时期,中国各陆块早期也经历了与此大体相同的演化趋势,但基底结构区域性差异显著。中国最古老的花岗质表壳岩石见于华北和塔里木地区(任纪舜等,1990;王云山等,1990)。在冀东地区获得距今3850~3550Ma、鞍山附近有距今3804Ma同位素地层年龄数据(刘敦一,1991),在甘肃北部红柳峡有距今3488Ma、塔里木库鲁克塔格有距今3263Ma年龄数据(胡霭琴等,1992),表明华北和塔里木地区在古太古代就已出现规模不等的古陆核。在这些陆核边缘的很多地方已发现大量新太古代火山-沉积岩系,包括各类火山岩、富铝陆源碎屑岩、钙镁质碳酸盐岩和硅铁质岩。陆核间则以蛇绿岩建造为主,花岗岩、混合岩和岩石变质年龄集中在距今2500~3000Ma。华北古陆块主体和塔里木几个较大的陆块经过这一构造-热事件已经形成。古元古代末期(距今1850Ma左右)发生强烈的构造-热活动,华北古陆块最终固结,中元古界长城系成为华北陆块的沉积盖层和陆内、陆缘裂谷沉积的底部岩系(伍家善等,1991)。

    在华南地区(包括扬子区和华夏区)陆核形成比华北和塔里木要晚些。该区已发现最早的角闪岩相表壳岩石,多种同位素测定年龄多数在距今3000~2500Ma,个别距今3300~3200Ma。它们主要分布在康滇、鄂西黄陵-神农架、江西东北部障公山和浙江龙泉、福建建宁等地(林金录,1989;马长信,1993;赵宗溥,1993)。在广西本洞、摩天岭,福建德化、尤溪,广东河台等地古生代至中生代花岗岩中继承性锆石,广西四堡、福建清流中新元古界中的碎屑锆石及海南岛抱板群中的暗色包体中都测得有距今3200~2400Ma年龄值。,在航磁上延10km平面图上,松潘、川中、云开、增城均有平稳高磁块层,推断为角闪岩相变质岩所引起。以上证据表明,在中新太古代,随着壳幔物质分异,在康滇、松潘、川中、鄂西、湘黔桂边界、云开、增城、海南岛和浙闽等地已出现大小不等的陆核。

    古元古代时,上述陆核已初步成熟,沉积了石英质砂岩、富碳铝泥质岩夹碳酸盐岩。古元古代晚期是陆核增生和拼合相连的重要时期。沈渭洲(1993)据浙闽地区变质岩Sm-Nd等时年龄、锆石U-Pb年龄提出2000~1800Ma是该区最重要的地壳形成时期,“华夏古陆”已基本形成。此时上扬子(川中-鄂西)和苏北-南黄海也已形成两个较大的陆块。它们在中元古代沉积了稳定的陆源碎屑岩和镁质碳酸盐岩。在川滇和摩天岭等地则以裂谷火山-沉积岩为主。

    经过距今1400Ma左右,特别是距今1000Ma左右的地热变动,华南成为统一的稳定程度低的陆块。这次构造-热事件,在扬子地区有显著的反映,中元古界地层强烈褶皱,普遍出现绿片岩相变质。广西北部、贵州东部梵净山、安徽休宁、南秦岭-大巴山、康滇-龙门山都发生了年龄值在1000Ma左右的花岗岩侵入。中元古代变质岩、花岗岩被新元古界青白口系-震旦系不整合覆盖。在浙闽地区也广泛存在距今1400Ma和距今1100~950Ma花岗岩侵入和热变质作用,并与扬子陆块在浙江绍兴-江山一线拼合。

    塔里木和柴达木元古宙演化历程与华南相似,也是在中元古代末期增生为较大陆块。

    至此,原先各自以太古宙陆核为中心增生的华北、华南、塔里木等陆块联合成一个大型古陆——原中国古陆,华北陆块与华南陆块的拼接,这已被分布于交接带及其两侧众多花岗岩形成年龄、混合岩化年龄和变质年龄所证实(赵宗溥,1995),也可由发育于华南、华北并由柴达木、塔里木相联系的新元古代3套冰碛岩加以确认(表1.1;图1.1,图1.2)。

    图1.1 中国布格重力异常图

    图1.2 中国及邻区莫霍面的分布(据吴奇之等,1997)

    表1.1 中国大陆形成演化表

    塔里木、扬子与华北地块对比。

    研究表明,除扬子与塔里木克拉通化的特点和时代具有相似性外,新元古代早期发育的钙碱性富铝花岗岩、南华纪裂解型岩浆活动和代冰碛层的发育提供了重要的证据。但华北克拉通中-新元古代主要处于相对宁静的构造状态,地层记录中出现了巨厚的碳酸盐岩沉积,它们与塔里木-扬子克拉通中-新元古代地质历史存在着重要差异,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克拉通化完成的时间存在明显差异。克拉通化是一个地质块体从相对活动状态转变为相对稳定状态的重要过程,它不仅表现在地壳的厚度增大和地表山脉的形成,而且深部壳、幔物质发生强烈交换。克拉通化的时间和特点是一个地质块体地史演化历程中的里程碑。华北克拉通化发生于距今2000~1850Ma之间。而塔里木-扬子克拉通化则是通过晋宁运动或塔里木造山运动完成了从相对活动状态到相对稳定状态的转变,其时间介于距今1000~850Ma,比华北克拉通化结束时间晚了近10亿年。

    (2)中元古代末至新元古代早期历史存在明显差异。当塔里木-扬子地块经历这一时期的造山历程时,克拉通边缘出现了指示汇聚和碰撞带的岛弧火山岩带和大量深成侵入岩,克拉通内部则发育弧后盆地及克拉通盆地沉积。,在塔里木-扬子克拉通边缘保留了大量新元古代早期构造-热事件的地质记录。而此时的华北克拉通正处于从中元古代广海碳酸盐岩盆地沉积到青白口纪局限盆地的调整过程中。克拉通内部及边缘的青白口系出现碎屑岩+碳酸盐岩组合,没有大量的火山喷发和深成侵入活动,其相对宁静的构造状态与塔里木-扬子克拉通所处的极为活动的构造状态形成明显反差。

    (3)南华纪演化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塔里木-扬子克拉通在南华纪出现了大规模裂解,这一过程经历了约100Ma,出现了指示地壳裂解和减薄的双峰式火山岩、基性岩墙群、板内花岗岩和辉长岩侵人体、A型花岗岩及裂谷盆地等。,华北克拉通及其边缘没有出现上述南华纪裂解事件群,其构造背景与塔里木-扬子克拉通迥然不同。

    (4)冰碛层的层位及时代存在差异。塔里木-扬子克拉通南华系中发育典型的冰碛层,以南沱组(扬子克拉通)和特瑞爱肯组(塔里木克拉通)为代表,其层位位于南华系顶部,时代约为距今700Ma,而华北克拉通南缘和西缘发育的罗圈组和正目观组层位位于寒武系之下,属于震旦系顶部,时代在距今600~550Ma之间,与南沱组及特瑞爱肯组不属于同一时代的冰碛层。

    (5)地壳厚度变化较大,总体西部厚,东部薄,南厚北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了中国重力和磁力异常特征,并对青藏高原东北缘进行了岩石圈结构实验研究,对布格重力异常进行了延拓和分离、构造增强和重要界面反演(沉积基底面、莫霍面)。结果表明莫霍面深度由中国东北到西南逐渐变深,鄂尔多斯地块和阿拉善地块的莫霍面平均深度为37~44km,而青藏高原祁连褶皱系、秦岭褶皱系和松潘-甘孜褶皱系的莫霍面平均深度为44~67km。对穿过研究区内海原-六盘山地区的两条重要剖面进行重力正反演拟合建模,发现在上地壳底部及中地壳顶部有低密度体存在,与深地震测深低速度体和大地电磁测深低阻体位置相对应,认为与滑脱构造有关。塔里木西南部莫霍面深度为58~60km。磁异常图反映各个时代磁性体分布和强度,特别体现出个地区磁性体与构造体系的密切关系。

    (6)根据构造体系特征、地壳厚度、基底及沉积发育特征,将中国划分若干个地块(图1.3)。

    (7)地壳厚度急剧变化带。①阿勒泰山地壳厚度急剧变化带;②天山地壳厚度急剧变化带;③北祁连山北缘地壳厚度急剧变化带,在这里分布有北祁连山北缘(或酒泉盆地南缘)新近纪-第四纪陆内前陆盆地;④西昆仑山北缘地壳厚度急剧变化带,在这里分布有西昆仑山北缘(或塔里木盆地西南缘)新近纪-第四纪陆内前陆盆地;⑤东昆仑山北缘地壳厚度急剧变化带,在这里分布有东昆仑山北缘(或柴达木盆地西南缘)新近纪-第四纪陆内前陆盆地;⑥喜马拉雅山南缘地壳厚度急剧变化带,在这里分布有喜马拉雅山南缘新近纪-第四纪印度河、恒河和阿萨姆周缘前陆盆地;⑦四川西部至云南西部地区地壳厚度急剧变化带,沿此带从南至北分布有楚雄和川西晚三叠世弧后前陆盆地;⑧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地壳厚度变化带,沿此带分布有晚侏罗世陆内前陆盆地;⑨中国台湾西部地壳厚度急剧变化带,沿此带分布有上新世晚期-更新世弧后前陆盆地。

    在国外喀尔巴阡、亚平宁、安第斯和扎格罗斯造山带前缘分布的前陆盆地下面也可见到这种地壳厚度急剧变化的现象。

    图1.3 中国地块划分示意图

    4、中国大陆地壳演化

    中国大陆地壳的形成演化可以追溯到距今约38亿年以前。在这一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中国大陆地壳,由不期的陆缘岩系、洋壳残片、陆内沉积岩和火山岩,以及不同地质时期侵入或喷发的少量幔源岩浆岩等组成。这些岩石组合的形成,基本上都可以归因于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李锦轶将中国大陆地壳的形成演化划分为太古宙—古元古代、中元古代—新元古代中期、新元古代晚期以来3个构造阶段[16]

    2.2.1 太古宙—古元古代阶段(3800~1800Ma)

    除了始太古代只发现富钾酸性岩浆活动外,其他时期都发育幔源超镁铁侵入杂岩、拉斑玄武质和钙碱系列岩浆岩、表壳岩和强烈的构造变形、普遍的中—高级区域变质等地质作用。在中朝陆块内,中太古代及更古老的地质体仅呈残留体出现,它们形成时的构造格局已经难以恢复;而新太古代和古元古代的地质体则表现出一定的块带镶嵌特征。太行山以东地区的太古宙地质体具有与显生宙活动陆缘岩系类似的特征,太行山地区的新太古代和古元古代地质体与碰撞造山带的组成有一定的相似性,而中朝陆块北缘,从内蒙古的大青山向东直到辽南和吉南地区,古元古代的地质体具有明显的线型分布特征。,一些学者认为这些线状带是新太古代末或古元古代末板块碰撞带的残片。而古元古代晚期1.9~1.8Ga的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的发生与发展,似乎都可以归因于大陆裂解的伸展构造体制。

    有些学者根据变质演化或同位素地质研究,认为新太古代以前以地幔柱作用为主,从新太古代开始才发育板块构造体制。如果仅从中国大陆范围看,新太古代以前的地质体的出露很少且多呈块状展布,似乎支持这一认识。,不论从全球大陆的组成与演化还是中朝陆块的新元古代以前的岩石组合看,板块构造体制有可能开始得更早一些。

    在塔里木和扬子陆块,以及东北、东南和中央等造山区,虽然也发育这一时期的地质体,主体是新太古代和古元古代的,个别地区虽然获得了一些中太古代和古太古代的信息,没有发现保存完好的古老地质体。

    从这些古老地质体保存的地质信息和中元古代大陆裂解、大陆边缘演化资料看,中国乃至全球的太古宙和古元古代地质体,很可能曾经在古元古代晚期聚合成为一个超大陆,目前获得的资料还不能把各个块体的相互关系建立起来。在国外文献中有些学者根据对北美的研究,将该超大陆命名为哥伦比亚超大陆,并且认为1.9~1.5Ga是该超大陆的聚合时期。如上文所述,从中国获得的资料看,尚不完全支持这一论点。如果确实曾经存在这样一个超大陆,那么其聚合过程可能主要发生在古元古代期间,从古元古代晚期开始,该超大陆已经发生了裂解作用。

    2.2.2 中元古代—新元古代中期阶段(1800~630Ma)

    侵入中朝陆块太古宙和古元古代基底的1.8Ga前后的岩浆岩、扬子地块基底中侵入四堡群的基性岩墙,以及中朝地块北部燕辽坳陷和南部熊耳山等地的中元古代堆积物,都表明在古元古代末期至中元古代早期发生了大陆裂解作用,使中朝陆块成为独立的微大陆,而中国大陆地壳中其他的太古宙和古元古代地质体成为洋中的大陆碎块。

    中元古代期间,中朝陆块范围内持续发育岩浆活动,其他碎块周围则大部分表现出岛弧或活动陆缘的特征。800Ma左右花岗岩和区域变质作用的广泛发育及塔里木盆地西北部阿克苏附近被震旦系不整合覆盖的蓝片岩,表明新元古代中期各个分离的陆块聚合成统一的大陆。

    新元古代中期地壳变动的构造属性,目前还是一个争议比较大的问题。有些学者认为活动陆缘的演化直到700Ma 还没有结束。关于古大陆裂解的时间,有些学者认为在800Ma前后,有些学者认为可能要晚一些。尽管如此,震旦纪陡山沱组和灯影组等具有典型的被动陆缘岩系特征,与下伏地质体普遍为不整合接触,表明以震旦系底界为界,前后确是2个不同的大洋打开与闭合和相应的大陆裂解与重组的构造旋回。

    许多中国学者认为,新元古代中期的所谓晋宁运动形成了由中国境内所有古陆组成的古大陆,称之为古中国地台。从全球构造角度看,组成中国大陆的这些古陆和古造山带规模较小,它们在全球洋陆格局中的位置,以及与被称为Rodinia(罗迪尼亚)的超大陆的关系,还是一个有待于研究的问题。

    2.2.3 震旦纪至第四纪(630Ma至今)

    从震旦纪开始,到古生代初期,古超大陆裂解形成的大洋,把组成中国大陆内由前震旦纪地质体构成的各个陆块分隔开来。此后的地质演化主要表现为这些陆块的汇聚乃至拼合形成现今所见到的欧亚大陆的东部。这一阶段形成的地质记录保存得比较好,其演化过程研究得也比较清楚。这一阶段的地质演化又可以划分为震旦纪—二叠纪(三叠纪?)联合大陆(Pangea)的逐渐形成(一般指非冈瓦纳大陆地区)、侏罗纪—古近纪早期欧亚大陆的增生乃至与印度板块的碰撞、古近纪晚期以来亚洲大陆东部的裂解等3个亚阶段。

    在潘吉亚大陆聚合过程中,在中朝陆块和塔里木陆块以北地区,主要表现为西伯利亚地台的不断向洋增生。塔里木陆块与西伯利亚地台之间,发育阿尔泰、准噶尔、哈萨克斯坦、吐哈、喀拉塔格和星星峡等地块。阿尔泰地块北部被动陆缘在奥陶纪早期沿萨彦岭—蒙古湖区一线与西伯利亚地台南缘的活动陆缘碰撞;准噶尔地块北部活动陆缘在志留纪期间沿扎河坝—北塔山一线与西伯利亚地台南缘的活动陆缘碰撞。在泥盆纪因西伯利亚古板块南缘的裂解形成东准噶尔—南蒙古边缘洋盆,而与西伯利亚古板块分离,在早石炭世其北部被动陆缘沿卡拉麦里—莫钦乌拉一线与西伯利亚古板块南缘碰撞,成为西伯利亚古板块的一部分。这两个地块与塔里木陆块及哈萨克斯坦古板块之间,被斋桑—北天山洋盆所分隔。哈萨克斯坦古板块是在古生代早期由古亚洲洋西段的一些微大陆聚合形成的。石炭纪中期,斋桑-北天山洋盆关闭,哈萨克斯坦古板块和吐哈、喀拉塔格、星星峡等地块或岛弧与石炭纪早期增生后的西伯利亚古板块碰撞;二叠纪早期,南天山洋盆关闭,塔里木陆块被动陆缘与石炭纪中期增生后的西伯利亚古板块碰撞,西北造山区形成。

    在东北造山区,奥陶纪期间,额尔古纳地块和中蒙古、图瓦等地块大体相继与西伯利亚古板块南缘碰撞,蒙古-鄂霍次克洋盆形成。大体,与西北造山区的形成类似,古亚洲洋东段的一些微陆块聚合形成了布列亚-佳木斯古板块,但不同的是中朝陆块北缘为活动陆缘并向洋增生;石炭纪早期,随着南蒙古边缘洋盆的关闭,布列亚-佳木斯古板块与西伯利亚古板块南缘碰撞;石炭纪至二叠纪期间,中朝陆块北缘演变为类似安第斯型的活动陆缘,并在二叠纪沿索伦山—白城—长春—吉林一线,与西伯利亚古板块的活动陆缘碰撞,古亚洲洋关闭。从泥盆纪开始,蒙古-鄂霍次克洋岩石圈板块开始向西伯利亚古板块之下俯冲并一直持续到侏罗纪。

    中朝陆块和塔里木陆块以南面临着古特提斯洋。尽管没有证据表明这2个陆块在古生代期间如前人推测的那样连接在一起,它们面临古特提斯洋的陆缘都为活动陆缘。在早古生代晚期,中祁连、柴达木、西秦岭、南秦岭、桐柏-大别等地块增生到中朝陆块的南缘,西昆仑北部的古陆碎块增生到塔里木陆块的南缘。在泥盆纪期间,发生与西伯利亚古板块南缘和新生代美洲大陆西缘类似的拉张作用,早古生代增生陆缘发生裂解,形成了塔里木南缘和柴北缘等地的晚古生代边缘洋盆、南秦岭等地志留纪岩墙及岩浆活动,可能是类似陆缘裂解拉张的产物。有些学者认为,南秦岭等地的志留纪岩浆活动是扬子陆块北缘裂解的产物,目前没有任何其他方面的证据表明扬子地块北缘在志留纪和泥盆纪期间遭受了拉张作用,国外其他地区也没有类似被动陆缘裂解的实例。

    扬子陆块北缘长江中下游地区震旦纪至三叠纪中期的地层具有被动陆缘的沉积特征,中三叠世至中侏罗世的地层具有前陆盆地堆积物的特征。该区三叠纪中期沉积环境的变化、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的形成及随后的快速折返、南秦岭勉略带晚三叠世强烈构造变形事件的发生,以及昆仑山南缘构造变形及沉积环境变化大致在同一时期发生,表明古特提斯洋在三叠纪期间关闭,扬子陆块与北侧的中朝等陆块的边缘发生碰撞,它们共同组成了当时的欧亚大陆板块,成为联合大陆的一部分。

    很明显,联合大陆形成以后,扬子、中朝和塔里木等陆块都位于该大陆的边缘,由于蒙古-鄂霍次克洋当时还没有关闭,所以当时作为潘吉亚大陆一部分的欧亚大陆的中国部分,与现今还有很大差别。近年来,从雅鲁藏布江等西南造山区其他地区古洋岩石圈残片顶部远洋沉积物中陆续发现的三叠纪和二叠纪放射虫化石,以及东北造山区东部张广才岭等地三叠纪—侏罗纪陆缘岩浆活动证据和三叠纪远洋沉积物的发现,都表明作为潘吉亚大陆东部的中国大陆部分地区,西南部与印度大陆之间,东部与美洲大陆之间,都面临着大洋,分别称之为特提斯洋和古太平洋。

    侏罗纪开始(西南造山区的东部和北部地区可能从三叠纪开始),欧亚大陆开始了向洋增生。羌塘、拉萨等地块相继增生到欧亚大陆边缘,并在白垩纪末至古近纪初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发生碰撞。

    在欧亚大陆东部地区,侏罗纪前陆盆地的识别和构造变形、古地磁的研究,表明蒙古-鄂霍次克洋直到侏罗纪晚期才关闭,洋壳俯冲作用导致了东北造山区三叠纪至侏罗纪钙碱系列岩浆活动的发生。

    ,在布列亚-佳木斯古板块以东,牡丹江及其以东地区的宝清等地,向北到布列亚山东坡,发育的晚古生代侵入岩和宝清等地泥盆纪至二叠纪的火山沉积岩系,反映出古太平洋或库拉-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或组成地块之下的俯冲开始于泥盆纪。近年来,张广才岭出露的前人置于早古生代的花岗岩通过精确定年被确定为是侏罗纪的,这可能也是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的结果。这一俯冲增生作用除了形成上述活动陆缘以外,还在欧亚大陆东北缘形成了那丹哈达岭、锡霍特-阿林、库页岛等向洋逐渐变新的增生造山带。如果把蒙古-鄂霍次克洋也作为古太平洋的一部分,或者从牡丹江市以东到布列亚山东坡的地质演化看,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至少始于泥盆纪,当时其俯冲带上盘的大陆分别是西伯利亚古板块和布列亚-佳木斯古板块,该大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之下俯冲的时代应该是欧亚大陆形成以后,即三叠纪以后。

    中国东部晚侏罗世时可能形成了高耸的山脉,其成因被认为可能与古太平洋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的碰撞有关,这一认识近年得到了侵入岩研究结果的支持,就东北造山区而言,类似的高原可能是蒙古—鄂霍次克洋关闭的结果。

    从白垩纪开始,中国东部地区自北向南发育北东走向的岩浆岩带,其岩石组合和化学成分显示出双峰式的特征。有些学者根据岩石学的研究,认为该区当时岩石圈发生了减薄作用。从东北造山区的情况看,白垩纪地壳演化可能具有比较复杂的成因,古高原的演化和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可能都有重要的作用。

    古近纪以来,以三江平原、下辽河凹陷和华北平原的形成,以及古近纪和新近纪幔源玄武岩的喷发为标志,东亚大陆边缘发生裂解作用,日本海和台湾海峡等相继形成。而在西南造山区,印度与欧亚大陆的碰撞之后,青藏高原隆起。这一碰撞作用还导致了西北造山区天山陆内再造山和中国西部高原-盆地-山脉格局的形成。

    ,如果把中国大陆地壳震旦纪以来的形成和构造演化置于全球洋陆格局的演变之中则不难发现,其形成和演化可能分别与古西伯利亚地台与中朝陆块和塔里木陆块之间的古亚洲洋、中朝陆块和塔里木陆块与扬子地块之间的古特提斯洋、额尔古纳陆块与阿尔丹地盾之间的蒙古-鄂霍次克洋、中生代期间欧亚大陆面临的古太平洋和特提斯洋的演化有关。这些洋盆的关闭,形成了中国境内的中央、西北、东北、西南和东南造山区。众所周知,不同洋盆的演化具有不同的动力学体制,与中国大陆地壳震旦纪以来形成演化有关的动力学体制可以划分为古亚洲洋、古特提斯洋、古太平洋(包括蒙古-鄂霍次克洋和库拉-太平洋)、特提斯洋和现今太平洋等动力学体制,与其相关的造山作用发生地区称之为造山域,分别为古亚洲、古特提斯、古太平洋、特提斯和太平洋造山域。西北造山区是古亚洲造山域的一部分,经历了特提斯造山域造山作用的改造;东北造山区的主体也是古亚洲造山域的一部分,古太平洋和现今太平洋造山域造山作用对该造山区的形成也有重要贡献,并对古亚洲造山域部分有强烈改造;中央造山区是古特提斯造山域的组成部分,其西段和东段分别遭受了特提斯造山域和太平洋造山域造山作用的改造;西南造山区的形成是特提斯造山域造山作用的产物;东南造山区的形成则比较复杂,古特提斯、古太平洋和现今太平洋造山域的造山作用可能对其都有贡献。

    5、未来地球板块如何运动?

    太平洋还会消失呢 不过应该比地中海晚一些
    大西洋会扩大 嗯 大概是

    6、地球六大板块的形成。

    何必为痛苦的悔恨而丧失现在的心情,何必为莫名的忧虑而惶惶不可终日。过去的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再怎么悔恨也是无济于事。未来的还是可望而不可及,再怎么忧虑也是会空悲伤的。今天心、今日事和现在人数=几倍数 几倍数÷1倍数=倍数几倍数÷倍数=1倍数
    3、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4、 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数量=单价
    5、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6、 加数+加数=和 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7、 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差+减数=被减数
    8、 因数×因数=积 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9、 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商×除数=被除数
    内容实在是太多,请参考

    7、世界上有哪几个大陆和板块?

    前两 个是 欧亚大陆 好不好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6816898.cn 168股票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