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赊销杀入消费金融 寺库流量变现仍待突破
无金融不电商。
出于流量变现、灵活融资、润滑生态以及提升用户黏性等各种诉求,越来越多的电商平台正在尝试于金融领域中分一杯羹。
尽管市场并无过多关注,美股上市的奢侈品服务平台寺库(Nasdaq:SECO)已悄然布局金融业务近两年。与诸多电商平台涉水金融的路线一致——选择通过面向C端的消费分期和面向B端的打开局面。
虽然相关牌照仍在筹划获取当中,但依靠“赊销+保理+保险”的方式,寺库金融布局的节奏并未受到影响。
但上述模式也面临着调整压力。在规模化发展诉求下,寺库金融在满足寺库体系内服务需求的同时,走出去是必然路径,而在这个过程中,首先需要补齐当前的金融牌照短板。此外,在布局选择上,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创新商业模式和交易结构,开发大众富裕和高净值群体的独特价值,业内并无太多样本可循,仍需要摸着石头过河。
“赊销+保理”解围牌照短板?
官方介绍显示,寺库定位于全球奢侈品服务平台,业务涉及奢侈品网上销售、线下实体体验中心、奢侈品鉴定、养护等业务。去年9月,寺库成功登陆纳斯达克。
虽然寺库金融目前仅有消费分期和供应链金融两大条线,但目前金融业务与寺库商业、寺库智能等位列寺库核心业务板块。
寺库的消费分期产品是通过向C端会员用户推出类似白条、花呗的分期产品“库支票”。据了解,虽然前端体验类似,但在后端交易结构上,库支票并不是利用网络小贷通道对接资金,而是“赊销+保理+保险”的模式运转消费金融业务——此种模式下库支票分期业务产生的应收账款资产,在保险承担信用风险的情况下可以以较低的资金成本对接机构资金。
梳理采访可以发现,采用赊销方式涉水消费分期业务,已经成为不少电商平台的普遍玩法,这一模式的前提是平台拥有货品的所有权。从早期的京东白条到现在的唯品金融“唯品花”、寺库“库支票”、蘑菇街“买呗”等,这种以应收账款为底层资产的融资模式由于不受杠杆限制而备受贸易类企业青睐。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监管此前曾注意到以赊销方式参与消费金融的风险。去年6月,中国协会秘书长陆书春在某科技金融领域的公开论坛上曾提到,金融和技术的深度融合仍有很多界限不清楚,需要在监管政策方面进一步明晰。例如,一些电商平台没有消费金融牌照,通过贷款赊销模式,一旦出现违约也可能存在风险。“相关界限和监管怎么管理,是一个挑战。”
寺库金融对此类风险的把控方式是加入保险这一增信主体。寺库金融事业部副总经理彭祥喜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透露,寺库金融目前与众安保险和阳光信保已建立了合作关系,合作中寺库与保险公司共建反欺诈及风险评估模型,用户经过寺库筛选后推送反欺诈及风控模型进行风险评估,双方根据库支票产品额度策略确定最终分期额度,并由合作保险公司对资产进行承保。在彭祥喜看来,上述业务模式形成的资产安全性较高,从目前运营的数据来看,M3的用户还款逾期率为千分之二左右。
众安保险方面告诉记者,在上述合作模式中,众安保险会对每一单分期用户进行穿透审核,并将审核后的资产推荐给资金方,“一些主体信用不是非常强、集中度不高的资产,从银行直接得到授信的可能性较低,众安保险扮演风控和承保兜底的角色后,资金方更有意愿放款。”据了解,截至2017年12月31日,采用上述模式与众安保险连接的合作平台已达到53家。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采用赊销方式涉足消费金融并不与现有法律法规相冲突,但一些环节仍需要明确。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陈嘉宁告诉记者,通过网络小贷途径放款和通过赊销放款主要存在三点区别:首先,赊销方式没有杠杆限制,小贷一般是2倍杠杆,商业保理是10倍杠杆;第二,赊销不是信贷业务,不可以收取利息,只能以“服务费”名义收取,不受相关利率限制;第三,赊销是商业信用而非借贷范畴,一旦逾期违约属于商业纠纷,不会记入央行征信。
事实上,赊销、保理这些传统供应链金融中的工具正在被广泛使用在消费金融业务中。一位从事供应链金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通过供应链金融很难快速增量,企业倾向理性付费,决策链条长,盈利的周期更长,而消费金融则可以快速打开局面。
陈嘉宁认为,在现行牌照和杠杆等约束下,面对市场需求,机构肯定会寻求合法合规的方式去开展业务。
值得注意的是,通过赊销方式涉足消费金融领域在业界有不同看法。
一位券商投行部人士告诉记者,保理机构的定位是供应链金融,解决企业贸易中的融资困难,现在被大规模用于给互联网消费者“放款”,是否符合其定位初衷?
有投资行业资深人士向记者表示,赊销主要风险并不在转嫁供应商,而是在于这本身是个金融业务,经营者却没有相应的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等限制。
有行业内人士曾认为,所谓应收账款应该是以产业链为背景,以核心企业为起点,在产业链条的某个环节中满足融资需求。但是消费金融领域的保理缺乏产业链这样一个概念,主要还是消费的概念。
仍需差异化模式突围
据彭祥喜透露,库支票分期额度平均在1.5万元,目前基于前期用户转化的考虑,在运营策略上采取“0分期服务费”。在其看来,这一定价是因为奢侈品客单价高,不少商品在国内市场受品牌价格保护约束,存在较大利润空间,能够可以覆盖分期的成本。不过,库支票产品用户规模达到一定阶段后也会收取相应分期服务费用。
虽然客单价、目标人群存在很大差距,但按照业务逻辑、电商背景来看,寺库的金融布局容易被拿来与唯品会对标。公开信息显示,后者近年来已经拿到支付、网络小贷等一系列金融牌照,并计划对金融业务进行分拆。
“我们暂时不会进行多业务线的综合性金融服务布局,摊子铺得过大不利于业务的持续发展,现阶段重点是寻找到差异化发展模式。”据彭祥喜透露,目前每周都有资金方上门寻求合作,资金不是问题。如何寻找到一个不同于其他平台的业务突破口才是关键。
事实上,对于类似分众电商平台,如何从简单流量变现走向靠特色化产品、精细化服务吸引用户的阶段仍是巨大挑战。在已有的先例中,以京东这样的体量,金融业务最终也是依靠白条在市场上占了一席之地。据此前流出的京东金融融资文件显示,消费金融业务在整个业务收入中占比仍在五成以上。
而在消费金融市场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其他的电商平台是否还能依照这一模式走通?答案依旧模糊。
在陈嘉宁看来,电商涉足金融业务的动力一方面来自传统金融服务难以满足生态体系金融需求的客观现实;一方面则来自场景搭建投入后流量变现的主观需要。
“除了几大巨头,多数电商类平台自身能力均非常有限,如何利用好平台的优势,在商业模式和交易结构设计上有所突破,通过和金融机构合作把利润和优势最大化是关键。”
据彭祥喜透露,在没有更好商业模式的前提下,服务好寺库体系内的客户是目前寺库金融的主要定位。
不过,从支撑金融业务盈利所需要的规模前提看,寺库的流量增速是否能为其金融业务提供足够动力仍需要打个问号。根据年报显示,2017年寺库首次实现盈利,但目前股价仍徘徊在发行价13美元以下。市场环境则是,天猫、京东等巨头在奢侈品电商领域正在加大布局力度。
显然,想要实现金融业务发展所需的规模化,则必须要寻求业务多元的基础上,探索走出寺库。
公开信息显示,目前寺库金融已经开始与百盛、等线下场景进行合作,推动库支票走向线下。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赊销+保理”的模式解决了寺库体系内消费金融业务运转问题,但一旦走向线下,则仍需要相关牌照支持。而据记者了解,目前寺库金融也正在推动相关牌照的申请。
奢饰品电商的金融路线如何选择,此前未有太多参考样本,面向人群、客单价决定了其必须依托这一群体特征开发出独特的金融业务模式,“全面开花”并不是最明智的路线。而据记者了解,寺库拥有的大众富裕阶层和高净值用户客群的财富管理需求,是其有别于其他平台的最大价值,因此针对这一领域的财富管理已经列入其布局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