佰源装备领先市场,卓越表现展稳健步伐,未来值得期待
佰源装备北交所IPO之路:企业持续冲击资本市场的波折与隐忧
在长达十余年的不断尝试中,福建佰源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佰源装备)近日再度发起了冲击资本市场的尝试,正式向北交所递交了IPO申请。随着申请文件的深入,其背后的一系列问题和隐忧也逐渐浮出水面。
这家专注于针织圆型纬编机研发、生产和销售的纺织机械装备制造商,自20余年前便开始深耕纺织机械领域。尽管主要产品如针织圆纬机在行业内有着广泛的应用场景,但其上市之路可谓历经坎坷。早在2016年,佰源装备就曾试图在创业板上市,但因业绩起伏不定最终未能如愿。随后,他们又尝试在港交所上市,同样未能成功。如今,他们转向北交所,希望能在这片资本市场的新热土上找到发展的机会。
佰源装备的业绩表现却让人堪忧。其业绩的起伏不定,增长前景不明朗,营业收入的增长速度远不及预期。尤其是在最近一次申报北交所的期间,其营业收入甚至出现大幅下滑。这种表现不禁让人质疑其上市后的增长能力和发展前景。
除了业绩问题,佰源装备在上市过程中的合规经营问题也备受关注。辅导其上市的中介机构——长城国瑞证券的执业质量受到了监管机构的公开质疑,这也引发了市场对佰源装备申报材料真实性的疑虑。
行业背景的不利变化也给佰源装备的前景带来了压力。纺织行业的整体增速放缓,尤其是和佰源装备紧密相关的针织行业的发展态势更为严峻。与此圆纬机的销量也大幅下降,这一切都预示着行业的竞争压力正在加剧。
在考察佰源装备的运营情况时,我们还需要关注其终端客户的需求变化。随着纺织机械设备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存量竞争下增长前景堪忧。细分行业的销量暴跌和行业玩家的急剧增多也让佰源装备面临更大的挑战。
在近年来,我国纺织机械行业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市场变革。从2020年至2022年,规模以上纺机企业数量迅猛增长,从673家跃至772家。这一繁荣背后却隐藏着诸多隐忧。企业的营业收入增长疲软,资产总额增长更是微乎其微,仅为1.01%。更令人瞩目的是,利润总额暴跌了惊人的21.16%,整个行业的盈利能力正在急剧下滑。
市场容量的相对稳定与规模玩家的急剧增多已经改变了纺织机械行业的竞争格局。这一行业已从昔日的蓝海市场转变为见红的红海市场。发行人在面对行业现状时,却选择了一种令人费解的策略。他们并未向投资者披露真实的行业现状,而是通过玩弄数字游戏的方式来掩盖问题。
发行人声称自己的市场占有率逐年上升,从2020年的6%升至2022年的9%。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乐观。发行人的圆纬机销量大幅下降,降幅高达22.59%,这反映出上游行业的压力正在增大。尽管发行人的市场占有率数字看似上升,但这背后却是市场容量的急剧萎缩,而非真正的扩大。这种所谓的“增长”不过是发行人销量下降速度慢于行业下降速度导致的相对增加。
更为令人担忧的是,发行人的供应链和客户群体存在严重的问题。主要供应商和客户大多属于小微企业,规模较小且数量众多,这给发行人的运营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更令人疑惑的是,发行人的营收变动与人员变动之间存在明显的脱节。在营业收入大幅下降的情况下,生产人员和销售人员的变动率却相对较低,这让人对发行人业绩的真实性产生了严重的怀疑。
发行人的应收款项回款情况也令人担忧。应收款项余额占营业收入的比重逐年上升,已经确认的收入中大部分款项无法正常收回,这不仅影响了发行人的现金流状况,也对其营收质量产生了负面影响。
发行人作为纺织机械设备制造商,面临着行业增长趋缓、竞争激烈程度上升以及自身销量大幅下降等多重挑战。其供应链、客户群体、人员变动以及应收款项回款等方面也存在诸多疑问。这些问题使得发行人的增长前景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对其业绩的真实性和可持续性产生了严重的质疑。作为一家专用设备企业,确保款项及时收回并降低收账风险是至关重要的。企业在签订合同时通常会根据合同履约进度设置付款节点。应收款项主要是尚未收回的验收款和质保金,通常不超过合同总额的30%。发行人的应收款项余额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较高,这主要是由于两方面原因:一是提前确认了某些客户的收入,二是许多客户无法按时回款,导致了坏账的产生。
令人费解的是,发行人作为一家志在冲击北交所的企业,其主要供应商和客户却大多是小微企业。无论是从资本规模还是人员规模来看,这些小微企业都难以支撑起一个上市公司所需的供销体系。发行人的营收变动与人员变动存在明显的脱节现象,大部分营业收入并没有得到坚实的现金流支撑。这不禁让人质疑其营收的真实性和稳定性。
更严重的问题是发行人的营收规模大幅下滑,产销平衡能力不足。就像知名公司海尔所言,“没有现金流支持的利润不算利润,没有利润支持的销售额不算销售额”。发行人的业务似乎已经走入持续萎缩的通道。据招股书显示,其2021年至2022年的营收大幅下降,且期后业绩同样不乐观。
深入分析其原因,发行人的产销长期失衡,统筹能力严重不足。坏账与跌价计提比例双高,资产管理水平亟待提升。子公司经营情况惨淡,净利润几乎全部告负。
发行人在即将上市之际的募投项目也引发了市场的质疑。尽管发行人拟公开发行股票以筹集资金用于生产基地改扩建、技术研发中心建设以及补充流动资金等项目,但考虑到其产能利用率接近腰斩,自有及分红资金超募资的情况,这些募投项目的合理性备受质疑。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的产能利用率和资金状况一直是投资者关注的重点。这家发行人在某些方面的表现却让人产生诸多疑虑。从生产角度看,其在过去两年的产能利用率分别达到了惊人的103.48%和相对不足的62.69%,虽然产能利用率有所大幅下降,但即便是在高产能利用率时期,产能的消化也是一个严峻的问题。更令人担忧的是,在自身产能利用率勉强超过及格线的情况下,发行人仍盲目地扩大产能规模,这无疑会加剧其产能消化压力。
资金方面,发行人的财报显示其账面货币资金余额在过去几年间经历了大幅的波动。尽管在最新报告期末,其现金储备超过募集资金金额,但其背后可能隐藏着对资金的急切需求。尤其考虑到发行人在申报前紧急发放大量现金分红的行为,似乎其现金储备压力并不大,这进一步引发了对发行人真实资金需求的质疑。在此背景下,发行人是否有必要通过上市来筹集资金成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更令人费解的是发行人的上市决心。在自身产能严重利用不足且自有资金远超上市募集资金的情况下,发行人的上市动机显得颇为复杂。而分红问题更是加深了这种疑虑。发行人在短时间内连续进行巨额分红,使得投资者对其真实动机产生强烈质疑。众所周知,上市公司实控人通过分红来掏空公司资产的案例屡见不鲜。在此背景下,发行人的分红行为背后是否隐藏着更重要的秘密?
六、公司面临的合规经营挑战
在这场充满波折的上市之路上,发行人面临着一系列令人关注的问题和挑战。从第三方回款金额的异常增加,到关联公司会计账簿的神秘修改,再到员工社保缴纳的缺失,发行人在合规经营方面存在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这些问题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深入探讨。
不得不提的是第三方回款金额的问题。在最近的几年里,发行人通过第三方渠道收回的货款金额异常庞大。据数据显示,仅在2020年度至2023年1-3月期间,这一数字就分别超过了惊人的数额。这不仅引发了公众对回款真实性的疑虑,更对发行人的经营管理能力投下了阴影。在营业收入回款情况本就堪忧的情况下,第三方回款问题无疑进一步加剧了其回款质量的担忧。
紧接着,关联公司会计账簿被离奇更改的问题也引起了广泛关注。据相关文件显示,发行人实控人傅开实名下的另一家公司——佰源重工与发行人之间曾发生大额资金往来。令人费解的是,在发行人申请香港上市前夕,相关交易凭证竟然出现了修改的痕迹。这种奇怪的现象不禁让人怀疑其中是否存在某种不为人知的秘密,以及是否存在合规问题。
更令人震惊的是,发行人在员工社保缴纳方面的缺失问题。作为一家应该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发行人却未能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据招股书数据显示,每年都有大量员工被欠缴社保。尽管发行人给出了所谓的“自愿放弃缴纳社会保险的声明”作为理由,但这并不能免除其法定的缴纳义务。这种忽视员工权益的行为,无疑暴露了发行人在合规经营方面的严重缺陷。
面对如此多的合规问题,发行人作为一家已经成立多年且多次冲击资本市场的企业,应该深刻反思并敬畏合规经营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当前冲击北交所的关键时刻,更应该加强合规意识,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赢得市场和投资者的信任,实现长期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