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细化政策正在酝酿 后期政策望密集
上证报记者从业内权威人士处了解到,乡村振兴战略细化政策正在酝酿,多个政策已进入部署、研究、规划的阶段,农村土改、 金融改革、合作组织改革等已在试点,财政政策也会相应调整。预计后续针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将密集出台,旨在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提高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
“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元年。在下一步发展过程中,农业农村是基础。”国务院参事刘志仁10日在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新一轮改革中,缩小城乡差距是重点,农村必须加快发展速度。
刘志仁告诉上证报记者,目前农村改革业已取得的成绩让部分地方干部误认为农业农村的发展问题已经过关,开始急于发展农业以外的工业、建筑业等。但他结合自身的调研经历认为,目前农村的发展现状离“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目标还很远,各方都不可懈怠。
他透露,随着乡村振兴战略被摆入优先位置,预计今年会有更多相关细化政策出台。农村金融方面,“今后,如何让金融向乡村振兴倾斜将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但目前农村的金融发展水平远远不够。”
“农村和城市不一样,资金的周转周期较长,回收较慢,且有一定风险。在国外,农村的资金主要依靠合作基金、合作金融。”刘志仁说。至于土地方面,他认为,随着相关政策制定部门的调整完成,相关政策也会进一步细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在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农村金融改革、农村合作组织改革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一直在推进,目前还在试点、经验。在他看来,今年是政策的部署、研究、规划阶段,经明年人大会议讨论后,财政政策也会作相应调整,相关政策会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实施。
就如何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刘志仁认为,应该抓住农村发展过程中的弱项,如人才问题等。
在他看来,此前设立“丰收节”与此次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这一政策有一定联系。“农村改革的主体是农民,如果农民没有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农村改革光靠政府拉动是很难的,设立丰收节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刘志仁说。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在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则表示,“丰收节”的设立不仅让农民多了一个庆丰收的机会,也有助于社会各界更加重视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
记者从业内了解到,“丰收节”是第一个从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在令社会各界更加关注“三农”问题的,也凸显了农业现代化不断提速的大背景。
“衡量农业现代化的指标包括农业劳动生产率、生产经营规模、循环农业发展状况、农业产业链的碳排放量、专业化生产程度以及区域专业化等。”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党国英对上证报记者说。
在他看来,当前我国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亩产量不断提高,农业区域专业化初步形成,正处于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之中。
“从农业机械、化肥农药、设施农业等一些硬件指标来说,中国农业现代化确实呈现出一个加速发展的态势。”郑风田在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也如是说。
对于我国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现存的国际市场竞争力较弱、循环农业水平低、劳动力生产成本高等发展问题,党国英认为应从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加大科技投入、改革财政支农方式等方面入手解决。,他还建议建立农民共享农业产业链价值机制。
专家认为,设立“丰收节”某种程度上正反映了让农民共享农业产业链价值的用意。
【相关阅读】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突破三大难关
中共中央政治局不久前召开会议,审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细化实化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部署若干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形成了今后五年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的政策框架。
农业农村部发力打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
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加工局副局长潘利兵15日说,农业农村部今年将通过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升级行动,打造一批生态优、环境美、产业强、农民富、机制好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
三年累计投放支农贷款超6万亿 农发行多维度支持乡村振兴战略
“除了进口粮,大家吃的粮食约有70%的收购资金由农发行提供。除了进口服装,大家穿的服装的棉花约有70%收购资金由农发行提供。”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党委委员、执行董事、副行长林立21日在银行业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说。
发改委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修改完善后 将报请印发实施
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15日透露,发改委将对《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进行修改完善后,报请印发实施。
农业农村部大力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助推乡村振兴
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加工局局长宗锦耀表示,下一步,要大力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