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户情绪指标”预示大底不远
股票投资再度遭遇冷落,根据中国人民银行6月中旬在官网上发布的《2018年第二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倾向于“更多投资”的居民占比31.7%,比上一季度回落1个百分点;而偏爱“股票”这一投资方式的,占比更只有18.4%,不到两成。“炒股意愿”作为“散户情绪指标”,很大程度上反应了目前市场散户投资者的心态,如果结合更多指标观察,将有助于投资者摆脱当前迷局,看清长期股市的格局。
互联网时代的“散户情绪指标”
此次反应居民炒股意愿的“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是中国人民银行在1999年起建立的一项季度调查制度,每季在全国50个调查城市、400个银行网点各随机抽取50名储户,全国共20000名储户作为调查对象。这一调查涵盖了全国主要大中城市,样本数多、覆盖面广,而调查对象又具有相当程度的购买力和投资意愿,代表性非常强,从中可以折射出民间的投资、储蓄、消费的意愿。而关于对股票投资的偏爱比例,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视为“散户情绪指标”,反应个人投资者对股市投资的意向,具有相当程度的参考价值。
在90年代初A股成立初期,曾经有一系列观察散户情绪的指标,如计算营业部自行车数量的“自行车指标”、证券报刊销售情况的“报刊指标”等。这些指标作为观察市场牛熊的标准,遵循的是“逆向思维”,也就是人声鼎沸的时候往往是牛市的顶点,而门可罗雀的时候则接近熊市的底部。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现场交易的投资者比重已经大幅降低,而且以年纪偏大的群体为主,过往这些观察营业部交易情况的指标代表性已经不强。相比之下,央行的问卷调查具有科学性、广泛性、代表性,在互联网时代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散户情绪指标”。
散户情绪低迷,基金“好做不好发”
从央行披露的调查报告来看,炒股意愿的高低,和股市行情的牛熊息息相关。在2008年的熊市中,当年第三季度认为投资股票或基金最合算的居民人数占比为8.2%,较上季度大幅下跌8.6个百分点,连跌4个季度,且跌幅均在8个百分点以上;而当年的低点,正出现在第三季度结束不久之后的10月底。而在2005年二季度熊市调整的底部时,认为购买股票最合算的居民人数占比为5.6%,当时的低点正出现在二季度的6月初。而2013年二季度见底前后,股票投资一直没有列入居民最青睐的投资方式前三,直到2015年一季度牛市进入下半程,才重新进入前三。
从此次的统计来看,青睐股票投资的居民占比18.4%,选择基金的也只有21.9%,二者合计只有40%,低于“银行、证券、保险公司理财产品”的48.7%。由于理财产品的低风险属性,显示目前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不高。从近期的公募基金发行的情况也可以佐证,今年1月有121只基金首募1362亿元,到了4月这一数据降到65只和542亿元,5月进一步下滑至45只基金募集271亿元。6月已经走向尾声,但截至18日仅成立11只基金,募集规模为177.18亿元。与此,为减少募集失败压力,基金纷纷宣布延长发行期。统计显示,截至18日,已经有65只基金产品发布公告延长募集期,其中多数为混合型基金。历史上的底部多次伴随着基金发行困难甚至发不出去的情形,行业内有“好发不好做、好做不好发”之说,散户情绪低迷接近冰点时,也是接近终极大底的时候。
避免“羊群效应”,参考领先指标
尽管这一“散户情绪指标”和历史上最低迷的底部阶段相比,不算最低,但其中不乏此前看好3000点支撑的观点在。随着本周上证指数进入“2”时代,散户的情绪进入冰点,如果调查延迟到端午节后进行,调查的结果可能更低。如果行情没有起色,三季度这一调查大概率还会继续走低。但这一指标走低不是坏事,散户作为一个整体,往往是扮演“后知后觉”的角色。如果投资者只是跟随市场情绪来决定自己的操作,很容易陷入“羊群效应”的迷局,将自己在低位的优质筹码拱手相让。
“散户情绪指标”某种程度上只能算是同步指标,在A股对外开放程度加深的当下,价值投资型的外资的动向可谓更具意义的前瞻指标。未来一旦“散户情绪指标”进入冰点,融资余额快速减少的,出现外资通过沪深港通、QFII等方式大举增持的现象,这一进一出之间将共同构成“领先指标”,参考意义将更胜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