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松再融资 弊大于利!
本周,为了缓解上市公司流动性紧张、大股东质押率过高所面临的公司控股权可能易主的不稳定局面,证监会大幅修改了有关再融资的规定不但将再融资的时间间隔缩短,还对再融资的用途重新修订,将之前一些非常有针对性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投资者利益的条例进行了“放松”。
政策大幅放宽所为何故?
11月9日,证监会修订发布《发行监管问答——关于引导规范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监管要求》,明确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使用募集资金补充流动资金,可以将募集资金用于归还欠款,并对再融资时间间隔的限制做出了大幅放松。
事实上,部分上市公司融资过度、频繁通过资产重组提高业绩,收购的资产价格虚高,对赌业绩最终难以实现,重组后企业商誉大幅毁损,严重损害投资者利益。对此,2017年初,证监会对上市公司再融资设置了18个月的融资间隔。此后,上市公司的融资乱象得到了有效的遏制,发行定增融资、拟收购资产在短时期内价格暴涨10倍的上市公司数量显著下降,提出定增融资要求的公司数量明显降低。2017年同比大幅下降68%,2018年前10月的同比降幅继续高达42%。而融资至少间隔18个月的硬性条件,更是令数百家企业失去了圈钱的机会。
,一个涉及市场投融资双方的法规,出台才一年多的时间就要做废。而受此次再融资间隔缩短的影响,截至11月10日,满足再融资时间间隔的标的将一夜之间增加466家,数据显示,假设单家募资额占总股本20%,按照11月9日收盘价估算,则预期目前时点上,理论可新增定增募资额上限为9196亿元,接近一万亿啊!
而来自证券业协会截至今年三季度末的数据,目前投资者交易结算资金余额仅9743.8亿元!这还是包含了信用交易资金的,可见,投资者口袋里的钱,光是应付一下新增的融资需求就已经要见底了。
对于此次上市公司,尤其是民营企业突然出现的流动性紧张问题,央行行长曾明确表示,这是由于各项降杠杆的政策相互叠加造成的。而现在,不论是央行还是银保监会还是地方政府,已经认识到了政策相互叠加的不利影响,正在相继放开流动性的口子;在这样的情况下,证监会再来一个大幅放宽融资的政策,同样也会出现政策叠加产生大泡沫的问题,一定要非常慎重。
上市公司再融资合理性存疑
很多上市公司打着盈利项目需要用钱的理由募集了资金,资金到账后,却因为补充流动资金或是归还隐瞒的欠款,最终令项目建设打了水漂;为了遏制这一欺骗投资者的行为,监管层出台了专款专用的措施,募集资金要放在指定的账户里。深交所还针对中小板、创业板,出台了利用闲置资金补充流动资金的具体要求,总的思路就是要确保让广大散户朋友投资的钱,能够按照承诺投入使用,而不是欺骗投资者,以补充流动资金之名令项目资金没了着落。
现在新的规定修改为放开配股、优先股和董事会确定发行对象的定增补充流动资金和还贷资金规模限制,上述三种情形下可将募集资金全部用于补流和还债!
我们不禁要问如果一个企业连自己日常的流水都挣不出来,那是不是还要去给它融资输血呢?换句话说,如果一个公司投新项目要股东掏钱,收购资产要股东掏钱,生产产品要股东掏钱,连流动资金都要股东掏钱,这样的公司实在是应当考虑关门而不是继续待在证券市场上了。而且,如果这家公司经营状况好,银行都会主动送贷上门,企业又何需问股东要钱去归还欠款呢?
在目前贷款利率并不高的情况下,企业不是通过短期借款去解决流动性的问题,而是不惜摊薄公司每股收益去扩张,这种行为本身就是对企业发展没有信心的表现。毕竟股票发的越多,核心股东的利益就会越小,大股东对公司的控制力也会大幅下降。
从目前很多企业的经营数据来看,企业的应收款占营业收入的比例高达一半以上,有些甚至是营收的几倍。以毛利率曾经堪比茅台的长生生物为例,其2018年第一季度的营业收入是3.46亿元,应收款却高达8.72亿元,销售费用则高达1.17亿元。这意味着我们企业间的信用不够好,采购者总是打白条,无偿占有他人的劳动成果。也意味着市场的效率不高,企业推广疫苗这样的刚需产品都要用掉三分之一的营收!
若这些企业正常经营中的赖账、拖账行为不禁止,流通领域里的“肠梗阻”现象不消除,造成“肠梗阻”的因素不去下大力气解决,再融资将对其危害多多一是加大了企业的成本,二是给了钱也难以投入到科研与产品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