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股文现代指什么意思(现代八股文是什么)

股票入门 2023-01-13 19:54www.16816898.cn炒股票新手入门
  • 八股文指的是什么???
  • 现代八股是什么?
  • 请问古代的八股文、策论以及现代的申论三者有什么区别?
  • 八股文是什么? “股”是什么意思?
  • 求几篇八股文,本人翻译功底太差,最好带上翻译!
  • 四书五经和八股文是什么?
  • 求一篇真正的八股文
  • 1、八股文指的是什么???

    八股文
    也称“时文”、“制艺”、“制义”、“八比文”、“四书文”。
    八股文是明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八股文专讲形式、没有内容,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落下等组成部分。顾炎武《日知录·试文格式》条详细说明了八股文的起源、格式和演变情况“‘经义之文’,流俗谓之‘八股’,盖始于(明宪宗)成化(1465—1487)以后。股者,对偶之名也。……成化二十三年,会试《乐天者保天下》,文起讲先提三句,即讲‘乐天’四股,中间过接四句,复讲‘保天下’四股,复收四句,再作大结。……每四股之中,一反一正,一虚一实,一浅一深。……故今人相传,谓之‘八股’。若长题则不拘此。……发端二句或三四句,谓之‘破题’,大抵对句为多,此宋人相传之格。下申其意,作四五句,谓之‘承题’。然后提出夫子为何而发此言,谓之‘原起’。至万历中,破止二句,承止三句,不用原起。篇末敷演圣人言毕,自摅所见,或数十字或百余字,谓之‘大结’。明初之制,可及本朝时事,以后功令并密,恐有借以自炫者,但许言前代,不及本朝。至万历中,大结止三四句,于是国家之事,罔始罔终,在位之臣,畏首畏尾,其象已见于应举之文矣。”
    八股文的产生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历代学者多数认为,它滥觞于北宋的经义。经义是宋代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以经书中的文句命题,应试者作文阐明其中义理。宋代的经义虽无固定的格式,但在代圣人立言这点上,已奠定了八股文的雏形。经义后来吸收了南宋以后的散文和元曲的一些成份,到明初被确定为一种独立的八股文体,成化以后逐渐形成比较严格的程式,遂演变成为一种僵死的官僚式文体。
    光绪二十八年(1902),废八股,乡、会试虽尚有四书义、五经义,文章格式已不受限制。

    2、现代八股是什么?

    要说现代八股文,就必须要弄明白八股文是怎么回事。而要弄清八股文,就一定要知道到科举。
    [隋唐之前,选官主要靠家世背景(如周朝的世卿世禄、晋代的门阀制度等)。世家弟子虽无才学,不思进取,照样“坐至公卿”,世代垄断高官显位。隋唐时期创立并逐步完善了科举制度。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科举中常设的主要科目有明经和进士。明经科主要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比进士科相对容易些。进士科包括策问,加试经史、杂文,后来杂文专考诗赋。策问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目的,考察治理政事的能力。人们普遍推重进士科。实行科举制,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读书人可以自由报考,人才不断更新,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科举制为士子创造了相会平等的竞争机会,激发了他们对前途的自信和热情。他们中间的佼佼者进入统治集团后,推动一系列改革,开创出政治、经济、文化及民族关系的崭新局面,给社会带来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但科举制到明清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朝廷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国家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的范围内命题,应考者不能能自由发挥。答题必须按照八个连续的部分进行,不得违背。这种形式的文章叫做“八股文”。八股文又叫八比文、时闻、制艺等,起源于明初,完备与明朝中后期。写作八股文按先后顺序分破题、承题、七讲、入手、起股、重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破题用两句点破题目题目的关键意思,承题是接着破题略为延伸,起讲为议论的开始,入手是起讲后开始入题。后面的四个部分是全文的重点,起股相当于人的脸面;中股相当于心和背,要充分发挥论点;后股相当于脚和影子,要庄重踏实,来振奋全篇精神;束股则是要简要概括。八股文的写作,技巧复杂,形式呆板僵化。为了在科举考试中获得好成绩,学生从小就死背经书,练习八股文的写作,完全脱离现实生活,无法培养实际能力。清朝末年,政治腐败,卖官鬻爵,科举制度走到了尽头。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令公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它根据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几个阶段的划分,对学校课程设置、教育行政及学校管理等,作了明确规定。此后,各地逐步建立起各级新式学堂。新学堂的学习科目十分丰富。以中等教育阶段为例,学堂章程中规定的学习科目有修身、讲经读经、中国文学、外国语、历史、地理、算学、博物、物理及化学、法制及理财、图画、体操等十二门。在高等教育阶段,学校设置的课程包括了西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大部分内容。其实早在1989年戊戌维新期间光绪帝颁布诏书,设立京师大学堂。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也是百日维新留下的唯一成果。它的开办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京师大学堂的学堂章程有梁启超起草。它的办学原则是以中国的传统学科为主体,引进一些西方学科,构成中西结合的课程内容。大学堂的课程分普通学科和专门学科两类,后来又分为经、汉文、格致(理科)、农、工、商、医等8科64门。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止科举考试。就这样,科举考试制度结束了。此后1911年武昌首义胜利。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1915年开始了以北京大学为活动中心的打倒孔家店的新文化运动,其中胡适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1919年爆发了北京大学为首领导的五四运动。] 注中括号内内容摘自初中历史教材
    虽然科举考试没有了,八股文也被废除了。考试这个制度被留了下来,并一直延续至今,折磨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科举取士变成了应试教育,八股文变成了应试作文。虽然应试教育的科目变得多了起来,读书的目的也从做官变成了考学位,但也终究是换汤不换药,束缚着人们的思想。相比起来,我们的应试作文与八股文又有什么区别呢? 但我弄不懂的是老师总说我的作文读不懂,为什么?这都是应试作文的死要求惹的祸。说什么要有一定的结构,语言要优美,例子要充实等等。,如果没有这样一套规矩,应试作文就没有评价的标准了。我以前听广播的时候,曾听到过有人提议废除高考作文,当时我没觉得怎么样,只是认为作文还是应该保留的。但随着我年龄的增长,思想的成熟,就觉得这个提议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应试作文的确有许多弊端,甚至有许多学生不能触碰的话题,它的确是钳制人们的思想,就像清代的文字狱,虽然高考作文写不好不会有什么诛九族这样严重的刑罚,但也足以让你白白浪费了这高中三年的努力。人们总说我们学生思想幼稚,但为什么幼稚人们却没有想过。我们的深刻思想早就被应试作文这重重的担子给压回去了,他不准我们去想,不允许我们去写,不让我们针砭时弊,如果我们每天都练习这种文章的写作,就会完全脱离现实生活,无法培养实际能力,那么我们还有什么心思去关心国家大事,去发现这个社会真正存在的问题,而我们的思想,又怎么能成熟的起来?要是说有些规矩是给人守的,有些规矩是让人破的,那么应试作文的规矩就是让人破的,只要破了这些规矩,我们才能恢复原来的自己,才能写出真正属于我们的文章。我诚挚地希望这种应试作文能够早一些走向灭亡。
    格式八股文要分八个部分,应试作文也要有什么开门见山、引出论点、举例子、结论等部分。

    3、请问古代的八股文、策论以及现代的申论三者有什么区别?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文章格式,是一种非常严格的注重格式的文体。每篇文章的格式非常标准,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落下等组成部分。在起股、中股、后股、束股4个部分,各有两股互相对应的文字,共有八股,所以称八股文。八股也称八比,比是对偶的意思。在这8个部分中,句子的长短、字的繁简、声调高低等都要相对成文,字体也有明确规定。对于文章的内容,八股文要求立言必须用古人的语气,题目主要从四书里出,议论的内容也必须根据宋代理学家朱熹写的《四书章句集注》,绝对不允许自由发挥,字数也有限制。这种文体极大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自采用八股文考试后,学校教育的重心就是教学生读八股、写八股,史学、算学、天文学等科根本无人问津。明末清初大学者顾炎武曾说,八股的害处等于秦始皇焚书,而它对人才的摧残比坑儒还要严重。
    策是策问,论是议论文。宋金科举制度。曾用以取士。《宋史·冯拯传》“拯与王旦论选举帝前。拯请兼考策论,不专以诗赋为进退。”《金史·章宗纪三》“会试,取策论、词赋、经义,不得过六百人。”清康熙年间取士,曾改试策论,不久废;到光绪季年,凡乡试、会试及生童岁科各试,废八股文,改试策论,不久亦废。 策,古代考试以问题书之于策,令应试者作答,成为“策问”,也简称为“策”,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后汉书·边韶传》“著诗、颂、碑、铭、书、策凡十五篇。” 古时指议论当前政治问题、向朝廷献策的文章。清末科举废八股文,用策论代替。 就当时政治问题加以论说,提出对策的文章。宋 代以来各朝常用作科举试士的项目之一。
    申论,是中国大陆国家公务员进行资格考试的其中一个科目。在公务员考试中,通过对设定资料的阅读,回答有关问题,考察应试者七种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体写作能力、时事政治运用能力、行政管理能力)的一种考试形式。

    4、八股文是什么? “股”是什么意思?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一种专门文体。又叫制艺、制义、时艺、时文(相对于古文而言)、八比文等。它要求文章必须有四段对偶排比的文字,总共包括八股,所以称八股文。“股”或“比”,都是对偶的意思。 八股文滥觞于北宋。王安石变法,认为唐代以诗赋取士,浮华不切实用,于是并多科为进士一科,一律改试经义,文体并无规格,不一定要求对仗排偶。但有的考生不自觉地运用排比笔法,写成与八股文类似的文章。元代科举考试,基本沿袭宋代。明代洪武元年(1368),诏开科举,对制度、文体都有了明确要求。成化年间,经王鏊、谢迁、章懋等人提倡,八股文更为兴盛,并逐渐形成比较严格的程式。此后,一直沿用下来,直到戊戌变法后,才随着科举考试的停止而废除。 八股文的基本特点,大致为以下几方面1.题目一律用《五经》、《四书》中的原文。2.内容必须以程朱学派的注释为准。3.体裁结构有一套固定的格式。全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大结等部分组成。 八股文的字数也有限定。明初制度乡试、会试,用《五经》义一道,500字。《四书》义一道,300字。清康熙时要求550字,乾隆以后一律以700字为准。书写亦有格式。 明清两代,八股文是几乎所有官私学校的必修课。从童试到乡试、会试都要用它。不会写八股文,就无法通过科举考试,就难以做官。而八股文的惟一用途,即在于应付科举,毫无实用价值。明清时期许多有识之士,均对八股文深恶痛绝。它终于被废弃,应该说是历史的必然。

    5、求几篇八股文,本人翻译功底太差,最好带上翻译!

    a b c e
    汇率政策作为一国宏观经济政策之一,总是具有一定的政策目标的操作规则。从理论上说,一国的汇率政策目标既可以是维持经济增长,也可以是充分就业、或者是维持币值稳定(控制通货膨胀),或者是以上几种目标的组合。在实际操作中,一国的汇率制度目标确定往往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也可能会根据实际情况而进行调整,但无论如何,在某一阶段,一国的汇率制度的目标总会相对固定。从目前来看,央行虽然没有明确宣布什么是我国新的汇率政策的操作目标。但可以看出,维持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仍然是中国汇率政策追求的首要目标之一。

    6、四书五经和八股文是什么?

    601857
    600028
    000538
    600050
    -------求稳的选择,还有中海油

    7、求一篇真正的八股文

    (一)话说八股文——
    http://.housebook../199803/29.htm
    (二)八股文范文
    作者: baishikele 发表日期: 2006-04-21 17:16 复制链接
    <志士仁人>
    圣人于心之有主者,而决其心德之能全焉。(破题)
    夫志士仁人皆有心定主而不惑于私者也,以是人而当死生之际,吾惟见其求无惭于心焉耳,而于吾身何恤乎?此夫子为天下之无志而不仁者慨也。(承题)
    故言此而示之,若曰天下之事变无常,而生死之所系甚大。固有临难苟免,而求生以害仁者焉;亦有见危授命,而杀身以成仁者焉,此正是非之所由决,而恒情之所易惑者也。吾其有取于志士仁人乎!(起讲)
    夫所谓志士者,以身负纲常之重,而志虑之高洁,每思有以植天下之大闹;
    所谓仁人者,以身会天德之全,而心体之光明,必欲有以贞天下之大节。(起二股)
    是二人者,固皆事变之所不能惊,而利害之所不能夺,其死与生,有不足累者也。(过接)
    是以其祸患之方殷,固有可避难而求全者矣,然临难自免则能安其身,而不能安其心,是偷生者之为,而被有所不屑也;
    变故之偶值,固有可以侥幸而图存者矣,然存非顺事则吾生以全,而吾仁以丧,是悖德者之事,而彼有所不为也。(中二股)
    彼之所为者惟以理,欲无并立之机,而致命遂志,以安天下之贞者,虽至死而靡憾;
    心迹无两全之势,而捐躯赴难,以善天下之道者,虽灭身而无悔。(后二股)
    当国家倾覆之余,则致身以驯过涉之患者,其仁也而彼即趋之而不避,甘之而不辞焉,盖苟可以存吾心之公,将效死以为之,而存亡由之不计矣;
    值颠沛流离之余,则舍身以贻没宁之休者,其仁也而彼即当之而不慑,视之而如归焉,盖苟可以全吾心之仁,将委身以从之,而死生由之勿恤矣。(束二股)
    是其以吾心为重,而以吾身为轻,其慷慨激烈以为成仁之计者,固志士之勇为,而亦仁人之优为也。视诸逡巡畏缩,而苟全于一时者,诚何如哉?以存心为生,而以存身为累,其从容就义以明分义之公者,固仁人之所安,而亦志士之所决也,视诸回护隐伏,而觊觎于不死者,又何如哉?是知观志士之所为,而天下之无志者可以愧矣;观仁人之所为,而天下之不仁者可以思矣。(大结)
    我刚找了一个网站,里面选了六篇八股文,可以去找.我从中选了两篇,有注释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选自《钦定四书文》(康熙)韩菼
    圣人行藏之宜,俟能者而始微示之也。
    盖圣人之行藏,正不易规,自颜子几之,而始可与之言矣。
    故特谓之曰毕生阅历,只一二途以听人分取焉,而求可以不穷于其际者,往往而鲜也。迨于有可以自信之矣。而或独得而无与共,独处而无与言。此意其托之寤歌自适也耶,而吾今幸有以语尔也。
    回乎,人有积生平之得力,终不自明,而必俟其人发之人有积一心之静观,初无所试,而不知他人已识之者,神相告也,故学问诚深,有一候焉,不容终秘矣。
    回乎,尝试与尔仰参天时,俯察人事,而中度吾身,用耶舍耶,行耶藏耶?
    汲于行者蹶,需于行者滞,有如不必于行,而用之则行者乎?此其人非复功名中人也。
    一于藏者缓,果于藏者殆,有如不必于藏,而舍之则藏者乎,此其人非复泉石中人也。
    则尝试拟而求之,意必诗书之内有其人焉。爰是流连以志之,然吾学之谓何。而此诣竟遥遥终古,则长自负矣。窃念自穷理观化以来,屡以身涉用舍之交,而充然有余以自处者,此际亦差堪慰耳。
    则又尝身为试之,今者辙环之际有微擅焉,乃日周旋而忽之,然与人同学之谓何,而此意竟寂寂人间,亦用自叹矣。而独是晤对忘言之顷,曾不与我质行藏之疑,而渊然此中之相发者,此际亦足共慰耳。
    而吾因念夫我也,念夫我之与尔也。
    惟我与尔揽事物之归,而确有以自主,故一任乎人事之迁,而只自行其性分之素。此时我得其为我,尔亦得其为尔也,用舍何与焉?我两人长抱此至足者共千古已矣。
    惟我与尔参神明之变,而顺应无方,故虽积乎道德之厚,而总不争乎气数之先,此时我不执其为我,尔亦不执其为尔也,行藏又何事焉?我两人长留此不可知者予造物已矣。
    有是夫,惟我与尔也夫,而斯时之回,亦怡然得默然解也。
    前文释义
    (一)破题二句,明破行藏,暗破惟我与尔。凡破题无论圣贤与何人之名,均须用代字,故以能者二字代颜渊。
    (二)承题四句,三句、五句皆可。承题诸人直称名号,故称颜子。破承皆用作者之意,不入口气。
    (三)起讲十句,多少句数并无定法,可以任意伸缩。起处用若曰、意谓、且夫、今夫、尝思等字皆可。“故特谓之曰”下,入孔子口气对颜渊说,“毕生”四句正起,“迨于”三句反承,“此意”二句转合,总笼全题,层次分明,起讲以后,皆是孔子口气。
    (四)只用“回乎”二字领起,以无上文,故直接入题。孔子对于弟子一律呼名,颜子名回,字子渊,所以不曰渊而曰回。“回乎”下为起二比,每比七句,句数多少无定,中后比亦然,特起比不宜长,致占中后比地位。用意在题前我尔字盘旋,轻逗用舍行藏而不实作。
    (五)为提比后之出题,仍用“回乎”唤起,将“用舍、行、藏、我、尔”字一齐点出,此为五句,但相题为之,句数可以伸缩。
    (六)为提比后之两小比,醒出行藏用舍二语,叫起“我尔”,意为中比地步。惟两小比,或有用于中比之下,或有用于后比之下作束比,位置倘或不同,则用意随之而改。令之全篇仍为八股,亦有省去此小比,而全篇文为六股者。
    (七)此为二中比,抉发题中神理之所在,锁上关下,轻紧松灵,向背开合,可以参之议论,但仍不宜尽用实笔实写耳。
    (八)此为过接,于中比后,即过到题之末句“惟我与尔”、紧接后比。
    (九)此为后二比,实力发挥,用题“惟我与尔”末句,总起用舍行藏全题,气势舒达,意无余蕴,全文至此而成篇矣。每比八句,因其中比略长。若中比较短,则后比之文,尽情驰骋,往往至十余、二十句者亦有。
    (十)此为全篇之收结,倘有下文,则收结改为落下。
    总上言之,凡破题、承题、起讲、领题、出题、过接、收结,皆用单句法。起讲中间亦有用对句者,八比则出比与对比必相对以成文,此定体也。举此一篇而分释之,以略见八股之例。其余体格,不及详论。
    作为例证,先选用了这篇韩菼的制义文。这篇文章收在乾隆时方苞编的《钦定四书文》一书中,关于这部书,将在一篇中再作介绍,在此不赘。这里先介绍一下作者
    韩菼是清代初年八股文名家,字元少,江南长洲人(即现在苏州),官作到礼部尚书,《清吏稿》有传。应顺天府乡试时,尚书徐乾学在遗卷中发现了他的卷子,十分赏识,取中了他。接着在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年)癸丑科会试、殿试都是第一,俗话叫“状元”,按官方制度,应称“一甲一名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后曾任编撰《大清一统志》总裁。平生学问通《五经》及诸史,以善写制义著称,乾隆时追谥“文懿”。上谕并嘉奖云“菼雅学绩文,湛深经术,所撰制义,清真雅正,开风气之先,为艺林楷则。”就是说他所写的八股文,是八股文的典型范文。在光绪甲辰,科举一科的三鼎甲之一的探花(第三名)商衍鎏所著《清代科举考试述录》一书中,引了此文。因之此文“释义”部分,是从商著转录的。
    【女与回也孰愈】
    以孰愈问贤者,欲其自省也。
    夫子贡与颜渊,果孰俞耶,夫子岂不知之?乃以问之子贡,非欲其自省乎?
    若曰女平时之善于方人也,吾尝以女为贤矣。夫在人者尚有比方之意,岂在己者转无衡量之思。明于观人者,必不昧于知己,窃愿举一人焉以相质也。
    夫女不与回并列吾门乎?
    德行之利,回也实居其首,则回必有所以为回者,而后无惭殆庶之称。
    言语之美,女也亦有专长。则女必有所以为女者,而后可为从政之选。
    然在回也,箪瓢陋巷之中,自守贫居之真乐,岂必与女相衡。
    即在女也,束锦请行以后,编交当代之名卿,岂必与回相较。
    而吾乃不能忘情于女,且不能忘情女之与回。
    今夫天之生人也,聪明材力.虽造物不能悉泯其参差,则其必有一愈焉;理也。
    令夫人之造诣也,高下浅深,虽师长不能尽窥其分量,则其不知孰愈焉;情也。
    将谓回愈于女乎?而女自一贯与问之后,亦既高出于同堂。
    将谓女愈于回乎?而回自三月不违以来,久已见称于吾党。
    将谓回不愈女,女不愈回乎?此可与论过犹不及之师,商而女之回也,固非其例。
    将谓回有时愈女,女有时愈回乎?此可与论退与兼人之由,求而女与回也,又非其伦。
    夫弟子之造就,函丈难欺,假令我出独见以定短长,回亦无不服也。女亦无不服也。然我言之,不如女决之也。孰高孰下,奚弗向长者而自陈。
    夫尔室之修为,旁观尽悉,假令人持公论以评优劣,岂不足以知回也,岂不足以知女也。然人论之,不如女断之也。孰轻孰轩,奚弗对同人而共白。
    吾不能忘情于女,且不能忘情于女之与回也。女与回也孰愈?
    〖释题〗这是一个一句题,是一节书中的一句,原句是《论语·公冶长》篇第八章。全文是“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问一以知十;赐也,问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孔子教育弟子,著名的教育方法是循循然善诱人,就是特别会按次序诱导人。这是诱导启发子贡的一段话。让他和最好的学生颜回比较,是否比得上颜回。子贡能正确地实事求是地认识自己。说明比不上颜回,而且回答很形象具体,一是“问一知十”、一是“问一知二”,差距很大。孔子也肯定了他回答的正确,语气上有赞许之意。用了两次“弗如也”,不唯加重语气,而且体现了《论语》语录体文字的感情成分。这章书在朱熹注解中,除“女”注音“汝”、“愈、胜也”等文字注解外,后面总注解说“……问其与回孰愈,以观其自知之如何?闻一知十,上知之资,生知之亚也。问一知二,中人以上之资,学而知之之才也。子贡平日以己方回,见其不可企及,故喻之如此。夫子以其自知之明,而又不难于自屈,故既然之,又重许之;此其所以终问性与天道,不特问一知二而已也。”八股文对《四书》的理解与发挥,是以朱注为标准的。这个题目不出整章书,只出其中一句,作者不能犯上犯下,只能就这句话来思维、生发,叫做“尊题”。严格地针对题目展开思维,抓住要点,这句话用白话解释,就是“你和颜回比比谁超过谁?”以此为题,作如何展开思维呢?
    〖浅释〗
    一、破题作者认题、审题之后,抓住两个要点,就是“孰愈”、“自省”。前者是题中的实词,后者是朱注中的意思,即“观其自知之如何”?“孰愈”是比较子贡与颜渊,“自省”是启发子贡的认识,为什么要启发他等。全文就这个范围内展开。
    二、承题点名子贡与颜渊,说明二人谁超过谁,孔子作老师的怎能不知道,而以“孰愈”问子贡,不是很明显要他自我反省吗?
    三、起讲紧接欲其自省,进一步发挥,先呼应破题,点出“以女为贤矣”。接议“方人”、“量己”,先是对照设问“在人……尚有”,“岂在己……转无”,接着肯定其贤,“明于观人”,“必不昧于知己”。愿举一人比较,八股文讲究在此处“入口气”,即由作者口气转入孔子说话的口气,即所谓“代圣人立言”,这里起讲“窃愿举一人以相质也”,及前面“吾尝以女”,都已转入孔子口气,所以在承题中用“夫子”称孔子,起讲中用“吾”,就是孔子自称,完全自己语气了。
    四、提比自“夫女不与回并列吾门乎”句下为提比,以孔子口气,比较颜回、子贡二人的不同。一大股,又成为两小股,互相对照,句法整齐,是专作“孰愈”二字。颜回在德行科、子贡在语言科,都是变化用《论语》中的原话。箪食瓢浆居陋巷,是颜回,即所谓“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子贡则是货殖专门,是孔子弟子中最有钱的。二人对照比较,不相上下。
    五、中比从单作“孰愈”二字,纯客观比较,进一步作“女与回”三字。即写明孔子为什么要问子贡,文章重点写一个“问”字。先是一小股,说于理,必有一愈;于情,不知孰愈。不知孰愈,故有一问,紧接一大股,又是两小股对照发挥。“回愈于女”、“女愈于回”、“回不愈女”、“女不愈回”、“回有时愈女’、“女有时愈回”,两个方面,六种可能,反复对照,文字运用固然熟练,而更重要是这种周密的思想方法。面面都能想到,而想到这一面,就有另一面,都是对照的,而无孤立的。
    六、后比一大股,两两对照,落实到“欲其自省”上。全用启发式语气,一用“我言之,不如女决之”、一用“人论之,不如女断之”。“我”与“人”又分为二,以我为主的主观和以人为主的客观,又是两个方面对照说,可见八股之特征,是一分为二的对照思维。
    七、结尾一合,又归到“女与回也孰愈”上,简单明快。这篇文章,即使现代读者,也很容易理解。可以较清楚、明显地看八股文的章法。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6816898.cn 168股票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