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传媒业绩预告(读者传媒现在价位是多少)

股票投资 2023-01-26 16:12www.16816898.cn股票投资分析
  • 求《海峡都市报》闽南版的详细介绍及媒体分析报告
  • FCC对美传媒业的政策
  • 读者传媒股票为什么跌
  • 东南快报 和海峡都市报07年年度盘点之异同
  • 对冲基金是什么?对冲基金经理人在对冲基金的交易中有着什么样的作用?
  • 私募基金的回撤率指什么?
  • 银河银泰基金净值怎么查?150103基金怎么样
  • 1、求《海峡都市报》闽南版的详细介绍及媒体分析报告

    从福州到泉州,154公里;从泉州到厦门, 82公里;2004年,这“一线三点”的GDP总量,占了福建全省的2/3。
    有趣的是,泉州到厦门的高速路旁的广告牌密度,远高于福泉高速。身处闽南——中国经济最富活力的地区之一,厦门与泉州的报业一度静享着近70%的超高的毛利率,并被视为媒体发展的机会之地……
    另一方面,尽管与厦门、泉州相比,福州在经济总量、人口总量上并不占据绝对优势,经济辐射力有限,但福州报业仍占据了得天独厚的政治资源和文化资源。
    特定的地缘政经结构,促使福州-泉州-厦门报业区域市场的初步形成并不断演进——从1997年起,以《福建日报》子报为代表的省会报纸经历了由自发到自觉的扩张之路,厦门、泉州的地市报则不断应变自强,甚至向外扩张……
    变局由此而生。
    1997年的初夏,大多数高校毕业生已经敲定工作,准备论文答辩后离校了。厦门大学中文系的男生宿舍里人声鼎沸,同学们在争论着要不要放弃已签约的单位,去一家新创办的报纸。创业的激情洋溢在很多人脸上。1997年10月1日创刊的4开8版的《海峡都市报》,是福建日报社创办的省内第一份都市类报纸。福建报业市场随后的很多变革都始于这张报纸的诞生。
    ■1997-2000年,福州,新报的诞生
    创刊伊始,《海峡都市报》就奉行“全省战略”,以福州为中心,不断向外扩张。《海峡都市报》把发行范围分成A、B、C、D四个区域:A区为福州城区;B区为闽南的厦漳泉三角地区;C区是福州8个郊县;D区则是南平、三明等内陆城市。其中,A区、B区加起来的发行量占到总发行量的80%。这种“点面结合”的方式,为《海峡都市报》的成功奠定了良好基础。
    与250万元的开办费相比,福建日报社在《海峡都市报》初创阶段实行的一项政策显然更具战略意义——赋予《海峡都市报》独立法人的资格,允许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海峡都市报》成长轨迹与其它城市同类报纸几无二致。凭借社会新闻、娱乐新闻吸引读者眼球,凭借自办发行大力开拓早间自费市场,凭借广告全面代理制和活动策划促进广告销售。一些重大新闻事件成为《海峡都市报》腾空而起的一个个节点。譬如,1998年法国世界杯期间,报纸借机扩版至16版(与晚报基本持平),大做足球文章,报纸销量很快超过6万份;当年底,《海峡都市报》实现盈亏平衡;2002年,实现广告收入8000万。
    在《海峡都市报》创刊之前,福州市委机关报《福州晚报》已经营了15年,占据着福州报业市场的大半壁江山。1997年,《福州晚报》广告经营额突破5000万元,处于国内同类报纸的一流水平。
    面对《海峡都市报》强劲的上升势头,《福州晚报》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1998年5月,福州晚报印刷厂引进进口印刷设备,投产了福建省内最先进的彩色生产线。世界杯期间,也扩版推出《世界杯金页》,同时提早出报,在福州城区增设了30个报纸零售点,弥补发行时间劣势。
    在竞争中,《福州晚报》开始检讨自身的不利因素:其一,报种单一,既要承担机关报职能,又需与都市报展开正面竞争;其二,下午出版,零售时间短,不利于争夺零售市场。
    1998年9月1日,《福州晚报》以上午版和下午版的形式与读者见面。10月1日,《福州日报》正式创刊,承担机关报职能,《福州晚报》也正式改版。
    抱着在市场上一试身手的态度,在办报上,新创办的《福州日报》强调 “党报也要在市场上有所作为,坚持弘扬主旋律的方针不能动摇,但表现手法应该多种多样,要按新闻规律报道市委、市政府活动”;用人制度方面,《福州日报》的大多数员工由社会招聘而来;经营上,单独组建发行队伍,并大力拓展房地产广告,承办福州住交会……
    在《福州日报》依靠党报优势和制度创新迅速持平并赢利的同时,《福州晚报》也在采编、用人制度、发行结构等方面推行改革。譬如,实行“双向聘任”上岗,将福州八县(市)和外埠报纸发行交由邮局发行,保持市区的自办发行,集中力量覆盖城区读者。
    但毋庸讳言,由于历史惯性,《福州晚报》办报方针一度在传统机关报和都市类报纸之间游移,对《海峡都市报》重视不足且防御措施不够得力,这大大延缓了晚报品牌优势向新报纸的嫁接,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宝贵的无形资产。随着《海峡都市报》进一步做大和新生报纸加入战团,《福州晚报》广告出现了下滑。
    2000年,《海峡都市报》的发行量已号称20万,报纸发展达到诞生后的第一个高峰。9月24日,福建海都传媒有限公司成立,准备发展拓伸产业,并与中国工商银行福建省分行营业部达成授信6亿元人民币的银企合作协议,额度创全国媒体之最,一时成为轰动性新闻;此外,还计划着手将该公司包装上市。这些设想后来因种种原因没能实现,但其强劲扩张的势头为福建报业市场描绘出巨大的想象空间,这让其它报纸心动不已。
    2000年6月6日,《福建经济快报》成功从一家国企融资,改版走综合性都市报道路。同年8月28日,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福建省分会旗下的《东南快报》创刊。
    面对“群狼环伺”的局面,《福州晚报》在一年之内两次扩版。为解决扩版所带来的资金紧张问题,报社决定广告提价;这次提价后来为福建报业同行所质疑,它致使部分广告商转投其他报纸。2001年1月13日,《福州晚报》改为早间出版,加入早报市场争夺。
    福州报业市场显出“世事如棋局局新”的态势。
    ■2000-2004年,争夺福州
    ·《福建经济快报》出局
    最初,至少从办报方针看,《福建经济快报》尝试着实行差异化竞争,它提出以主流新闻覆盖高端读者的诉求;在经营上,依靠合作方的投资,《福建经济快报》采取了强力扩张策略,报纸很快由周五刊改为日报,版面由对开4版增至8版。
    但在成本扩张的同时,这些努力并没能带来广告经营的同比增长。更为致命的是积累的债务问题。
    为保全资产,2003年,《福建经济快报》最大的债权人福州晚报社印刷厂(共计超过1000万元的债权),向法院提起诉讼。4月初,法院依法冻结了《福建经济快报》房产及资金账户,报社资金链就此断裂。
    2003年6月6日,在创刊整整3年后,《福建经济快报》宣布休刊。这引发了福建报人的反思:究竟采取怎样的规模和速度才是合理的扩张策略。
    《福建经济快报》的出局对福州报业产生了有重大影响。它的大部分读者,被《东南快报》接收。而《福州晚报》的1000多万债权也未能保全,这对于急需资金的晚报来说,打击沉重。此消彼涨间,《东南快报》赢得了机遇。
    ·《东南快报》挑战
    2003年3月,《东南快报》成功说服《海峡都市报》发行部的数位骨干转投阵营。此事通过互联网在全国报界流传甚广,被视为福州报业竞争升级的序幕,但同样也激起了《海峡都市报》强烈警觉。
    2004年元旦,经历了编辑大纲调整、激励机制改革等多方面整改后,《东南快报》扩版至日均36版,在版数上与《海峡都市报》基本持平。5月,《东南快报》挑起发行大战,在“五一”黄金周期间将订报促销品价格翻了一番,希望在广告投放旺季来临前把发行量推向新台阶。
    同时,《东南快报》推出以“福州+厦门”为重点的发行概念,在厦门加大投入,号称拿下4万份的发行量,以此对抗《海峡都市报》以“福州+泉州”为重点的发行理念。一时间,《海峡都市报》30多位员工流失。有网友在BBS中称:“福州报业进入战争状态”。
    面对挑战,《海峡都市报》在稳定队伍的同时,迅速应战。2004年3月3日,进行大规模的改扩版,强化CI设计,实行导读式头版;报纸改为分叠式,便利读者阅读……在发行上,则在5月回敬对手一个名为“初夏送清凉”的发行促销战。
    在一来一往的攻守中,《海峡都市报》守住了阵地,并在经营上摆脱了2000-2002年的缓慢增长状态。福州城五区的订阅量有了明显上升,全省发行量最高号称达到40万份;同时广告增速达到了历史同比最高点。2003年,《海峡都市报》广告收入首次过亿。2004年,广告收入更是高达1.7亿元,较2003年同比增长47%(据记者的调查,全省报业广告收入总额的同比增长幅度约20%)。
    而《东南快报》也扩大了战果,发行量有了明显增长。据悉,如果不计在厦门的巨额发行贴补,《东南快报》2004年应略有盈余。
    在福州报业竞争最激烈的“2003-2004赛季”,人力流、资本流出现的异动,同“口水战”交织在一起,一时为全国同行所关注;同时,一号两刊、融资方式等问题逐渐浮出水面,这为竞争增加了诸多不确定因素。
    ■竞争指向闽南
    ·省报集团的闽南布局
    厦门是《海峡都市报》创办初期的重要目标市场,1997年,《海峡都市报》在厦门设立了相当规模的采编、经营分支机构。1999年3月9日,福建日报社将旗下一张严重亏损的报纸移师厦门,投入400万改造经费创办《海峡导报》,接管《海峡都市报》在当地的市场份额。
    《海峡都市报》随之将闽南发展的重点移至泉州,创办“泉州地方版”;2004年6月30日,有独立刊号的《海峡都市报·闽南版》面世,在泉州每周出版60余版的“闽南新闻版”,配以《海峡都市报》的“全省性”共享版面在闽南发行。
    省报这种通过地理布局实现子报差异化竞争的模式,最初也许是源于被动式的、改造亏损子报的目的。但随着市场格局的逐渐厘清,这种举措的战略意义逐渐明晰——
    首先,福州—泉州—厦门一线,城市化水平居于全国先列,但中心城市的人口规模普遍偏小。福州作为省会,城市人口也不过200多万。城市容量的有限性,是异地扩张的动因。
    其次,目前,福建省20个30亿元以上(产值)规模的产业集群分别有5个在福州,2个在厦门,10个在泉州,三地经济发展水平接近,经济一体化程度较高。经济上的同一性,是异地扩张的客观条件。
    2002年8月,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成立后,集团布局调整速度明显加快。福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福建日报报业集团社长陈逸清坦言:属于集团松散型子报的《福建经济快报》的休刊,让他考虑了很多问题——同城报纸同质化竞争、子报如何规避风险、集团的合理发展速度、未来发展方向等等。
    省报集团在福建最富裕的沿海“一线三点”谋篇布局,直观地体现在印刷厂的设立与扩张上。集团成立后,省报集团投资过亿改造福州的印务中心;同时,在厦门和泉州也分设了印厂。在经济上,三个印刷厂2004年为集团贡献了1765万元的利润;更为重要的是,它们为集团子报的异地扩张积蓄了切实的物质资源,显示了集团坚定的扩张决心。
    ·厦门变局
    作为市委机关报,2004年,《厦门日报》扩版至日均对开24版,自费订阅率高达78%,这是两个位列国内同类媒体前茅的数据。(厦门全市人口200万强,其中户籍人口130多万;而对报纸经营最具含金量的“岛内户籍人口”仅60余万,从理论上说,平均每5个“岛内户籍人口”就拥有一份《厦门日报》。)
    2004年,厦门日报社旗下各报的广告总收入超过1.5亿,其中《厦门日报》约占80%,并成为全省唯一的进入纳税300强的报社(居第86位),这同样居于国内同类媒体前沿。这样的成绩得益于《厦门日报》56年来积累的品牌优势。事实上,在1999年《海峡导报》创办之前,《厦门日报》几乎独享厦门这块福地……
    2001年11月《海峡导报》连续刊登宣传广告,为改版、扩版造势;当月,由四开16版扩至24版。同时,对编辑方针进行微调,收缩在福州、泉州、漳州的采编、发行力量,集中优势资源加强原创新闻和本地新闻,力求融入并抢占厦门本地市场。当年,《海峡导报》实现了微利。
    其后两年,《海峡导报》通过引入广告代理制,以分类广告及展会策划为突破口拓展广告空间;在不断扩版的过程中,通过开设“社区新闻版”等形式,策划“新闻进社区”,推广入户征订。
    2004年,《海峡导报》的广告收入较上年增加2000万(同比增加60%),达到5200万的历史高位,地产等高品质广告开始出现较大幅度增加。
    面对《海峡导报》的竞争,居于领先地位的《厦门日报》通过建立新闻改革的长效机制来维持自身的强势地位。2001年10月22日,《厦门日报》的社庆日,《厦门日报》在开办“读者节”的同时改扩版,引入都市报的先进理念,强化“更有活力的新闻”。迄今为止进行的五轮改扩版,有效强化了队伍的市场意识,使其自费订阅率始终保持在70%以上。一个颇具代表性的例子是:为了增强版式视觉效果,《厦门日报》设置了版式总监,这在同类报纸中可谓“先锋”。
    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征订占比90%以上的发行结构,降低了《厦门日报》在零售市场上的号召力;旗下的《厦门晚报》与日报捆绑发行,二者发行重合率高达95%,同样在零售市场上作为不大;另一张子报《厦门商报》,则尚未摆脱亏损。
    零售市场的空白,为《海峡导报》在1999-2001年渡过艰难的初创期,留出了市场空间。
    目前,在厦门的零售市场上,《海峡导报》《海峡都市报》《东南快报》以及泉州日报社旗下的《东南早报》,大多委托一家由《海峡导报》培植起来的队伍零售,一元钱买两份报纸的报价结构,使零售市场出现了“竞争+搭售”的局面。各报间伴生的竞争关系,互相制约却又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作为挑战者和零售市场上的领先者,《海峡导报》的一项重要任务仍是扩大并稳定征订量,以获取高质量的受众群体。随着发行结构的调整,《海峡导报》在岛内的零售量占发行量的比重逐渐降低(2003年,约为50%;2004年约为30%,绝对数也有下降)。目前,按照各方提供的数据,经多方印证后可以大致推算出:在厦门岛内,报纸的零售总量只约为征订总量的1/6。
    厦门的零售市场如何打破僵局,让人拭目以待。
    2005年,《厦门日报》广告增长目标定为10%的增幅,考虑到其基数,这应该是相当好的业绩预期。而《海峡都市报》的增长预期是1600万。两家竞争对手的增幅预期相差并不大。但对于《厦门日报》而言,维持强势并不意味着永远取得强势。福建报业的消息人称:厦门日报社正在探索在政策框架内,在可融资的经营领域引入国有资本,改造旗下的一张子报,以此正面对抗《海峡导报》的竞争。
    ·《泉州晚报》正面出击
    1985年创办的《泉州晚报》是泉州市委机关报。作为一份以晚报命名的党报,它一直强调做“党报、晚报”的结合体。在《海峡都市报》进入泉州之前,《泉州晚报》的利润率一度高达70%左右。
    2000年8月15日,《泉州晚报》推出《东南早报》,力求打造一份“立足泉州,闽南概念”的区域性都市报,通过“做强母报,发展子报”来完善报业结构并稳定市场占有。此时,《海峡都市报》在泉州已有超过5万份的发行量。
    同时,“闽南概念”让《东南早报》每年需为在厦门发行补贴700-800万元,而每年来自厦门广告收入仅100万元左右。
    福建报业的许多同行质疑此举是“同质竞争”,是“把左口袋的钱拿出来放进右口袋”。但《泉州晚报》总编辑施能泉对此的回答是“《东南早报》就是要针锋相对地抢市场。如果我们实行所谓差异化竞争,就是把市场拱手相让。对整个报社而言,只要是1+1>1就好,创办《东南早报》虽然降低报社的利润率,但如果没有这张报纸去占领、巩固市场,以后《泉州晚报》能否‘守得住’就难说了。”
    经过数年经营,2004年,《东南早报》实现了较快增长。版数由年初的四开32版扩为年末的56—64版,发行量增长60%以上,广告全年实收3928万元,基本实现了当年收支平衡。而《泉州晚报》当年的广告实收额也达到7308万元,整个报社的利润3000万元。
    但业内人士分析,《东南早报》让泉州晚报社至少损失了1000万元利润。
    值得一提的是,与《东南快报》在2003-2004年的争夺,使《海峡都市报》在泉州的采编力量流失了20多人,到今年3月,《海峡都市报·闽南版》的当地新闻版数才逐渐恢复正常,这在一定程度上延误了《海峡都市报·闽南版》在泉州的拓展速度,客观上为《东南早报》的发展创造了相对宽松的空间。
    即便如此,《海峡都市报·闽南版》在泉州也号称拥有14万份的发行量,拥有不俗的影响力。作为省报集团的一个新生儿,《海峡都市报·闽南版》的投入规模、发展思路、管理模式尚未定型;除此之外,省报集团在泉州还有一份《石狮日报》虎视眈眈……

    2、FCC对美传媒业的政策

    FCC对美传媒业的政策
    美国传媒如何并购网络媒体
    ——从纽约时报公司并购About.网站谈起

    2005年2月21日,美国纽约时报公司宣布斥资4.1亿美元收购Primedia出版公司旗下的About.网站,表示收购后将不断丰富其内容,借此平台推广和销售公司更多的信息产品。此番收购使其在网络媒体领域的地位变得更加强大。①
    近期,对网站情有独钟的绝非纽约时报公司一家,传统媒体并购网络媒体的消息接连不断,几乎掀起了一轮并购热潮。去年12月,华盛顿邮报公司收购了微软旗下著名的在线观点杂志Slate.,虽然收购价格没有公布,但据传不低于2000万美元;年底,道琼斯集团又以4.63亿美元收购了著名财经新闻网站Market-Watch.;此外,新闻集团董事长默多克前不久也曾召集高管齐聚纽约,专门商讨新闻集团的网络发展战略。②
    众所周知,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牵手”并非新鲜事。此前,最著名的莫过于美国在线(AOL)与时代华纳公司的并购案。2001年1月,AOL与时代华纳正式合并,交易金额高达1120亿美元。可惜这场“世纪姻缘”没带来预期回报,2003年10月,公司被迫在名称中放弃“美国在线”,改名为“时代华纳”,从而宣告了这场并购案的失败。③以此为代表的世纪之交的第一轮并购潮,终因网络业的泡沫破灭而消沉。那么,时隔三四年后,网络媒体为何再度受到青睐呢?
    原因分析
    笔者认为,近期传统媒体热衷对网站的收购,其动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 从整体趋势角度看,网络业重新回暖,幸存者价值凸现,投资者对网站赢利前景再度乐观。
    当前,在中国,以盛大、百度、第九城市等为代表的专业站点再度掀起第二轮网站上市热潮,而新浪、搜狐、网易三家几经跌宕起伏的门户网站也正以稳固态势保持业绩的逐步增长。仅2003年,中国网络广告的营业额达到2.3亿元人民币,网络游戏市场规模更高达13.3亿元,这个数字两倍于中国电影的票房收入。④
    日本打响了新旧媒体争夺战。日本著名网络媒体活力门最近大量购入富士电视台母公司“日本放送”的股票,并向美国雷曼兄弟公司融资。⑤美国在线最近也宣布,将提高2005年网络广告的增长目标。2004年,该公司网络广告销售额约10亿美元,而2005年,则预计销售额增长幅度将高于美国整个在线广告业预计增长率的20-25%。⑥
    这些数字和事件均表明,历经2000年前后的严峻考验以及近两年的优胜劣汰,全球网络业正处于重新回暖、再度勃兴的大好时机。在这种背景和趋势下,网络业再度激发投资者兴趣便显得不足为奇。许多幸存下来的站点,已经找到比较清晰的业务模式,拥有相对稳定的客户和收益。如这次纽约时报公司收购的About.,成立于1997年,是美国在线消费者信息行业的领先者,主要为客户提供家居修理、汽车买卖、电影预告等资讯服务。该站点话题广泛、内容丰富,健康、财经、食品、旅游等几乎应有尽有。而且,平均每月有2200万人次浏览。⑦纽约时报公司不惜重金收购,显然既看到了整个网络业的良性发展趋势,也看到了这个网站比较好的获利能力和发展前景。
    2. 从运营战略角度看,借助收购网站,整合跨媒体资源,符合传统报业公司多元化发展策略。
    由于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逐步放宽对传媒业的政策管制,以及多媒体时代传媒业竞争加剧、垄断加速的生态环境,美传媒业越来越集中地呈现出两大趋势:集团化管理和跨媒体运营。多数报纸被归入集团公司旗下,跨媒体运营促进了美国报业资源整合,几乎所有媒体集团都在力图整合电视、报刊、网络等资源,改善收入结构、增强竞争实力。
    近年来,纽约时报公司也同样坚定地实施着跨媒体战略,探索多元化道路。该公司早期只有具有百年历史的《纽约时报》及其附属产业,后来开始收购兼并地方报纸,并逐步把业务范围拓展到广播、电视及网络。目前,公司已拥有19种报纸、一个电视网(下设8个电视台)、2家纽约广播电台及40多个网站。2003年,纽约时报公司还与探索传播有限公司合资开播数字有线频道“探索时代频道”。⑧
    对类似纽约时报公司来说,跨媒体业务开拓的重要选择便是网络,而进军网络的策略不仅包括为原有报纸制作网络版,也包括直接收购网站来进行资本运作。如今,几乎所有的美国报纸都有自己网络版,而且不少已经能够赢利。2002年,《今日美国》报的网络版从每位访问者身上年获利为7.93美元,收入共达6.55亿美元。同样,《纽约时报》的网络版也很赚钱,NYTimes.已成为网上最大的报纸品牌,2002年已有1600万注册用户,并且以每月50万的速度增长。该网站2002年创造利润1600万美元,2003年第二季利润达430万美元,2004年上半年又赢利1730万美元。此外,时报公司下属的《波士顿环球报》的网站boston.Com也成为全美访问量最大的地区性网站。⑨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纽约时报公司实施多元化、跨媒体战略已多年,但公司收入结构比较单一,大部分收入仍来自印刷版《纽约时报》。以2002年为例,该公司收入近31亿美元,其中报纸收入占91%,广播电视集团占7%,数字时报占2%。⑩除报纸业务外,电视业务和网络业务是纽约时报公司改善收入结构的两大砝码。但其投资电视的回报情况并不理想,如“探索时代频道”虽已进入3500万家庭,但收视率微乎其微,2004年10月份的数据显示,仅有2.7万名观众在黄金时段收看。这种情况下,为平衡业务收入、完善业务模式,纽约时报公司耗费巨资并购网站,自然被寄予了更大的厚望。
    3. 从应对危机角度看,面对年轻读者大量流失,收购网站有利于传统报业公司变守为攻、减少风险。
    随着网络媒体影响力的不断提高,尤其近年来兴起的博客站点,吸引了大量网民的注意力,传统媒体的读者群正在快速流失。美国报纸编辑协会前主席罗瑞·盖格涅尔尼教授说:“读报的美国人越来越少,主要原因之一是人们纷纷转向网络。”统计显示,2004年美国成年人读报比例已下跌到50%,每天看报的未成年人更只有39%;美国卡托研究所数字媒体研究中心主任亚当·瑟瑞也认为,大批网络博客和博客网站的出现正在彻底改写新闻的采集和报道方式,网络媒体对美国受众(尤其年轻人)的影响力可谓如日中天。
    由于网络媒体大挖传统媒体的墙角,传统媒体不得不步步退缩。《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美国传统大报几乎都面临着竞争加剧、读者减少的压力。2004年,《纽约时报》的日发行量由1993年鼎盛时期的117.6万份下滑到了112.4万份。与其被动受侵、不如主动出击,作为应对年轻读者流失的策略,传统媒体此番再度“触网”也多少有点显得无奈。
    此外,也有评论者指出,无论出于什么原因,美国报业巨头近阶段对网站的热切投资都像“一场赌博”,换句话说,是想靠这种“两面下注”的方式来避免损失、减少风险。再以纽约时报公司为例,其对About.的收购的确代价不菲。目前,该公司股价已经从2002年年中的最高点53.80美元,一路下跌到37美元左右,股票市值缩水近31%。摩根士丹利的一位高级出版业分析师说:“这些数字十分危险。” 华尔街的分析家也一致认为,纽约时报公司2004年年报中的净收入将会低至2.90亿美元,比去年减少4%,比2001年的4.45亿美元减少35%。在这种“紧巴巴”的情况下,付出4.1亿美元的代价收购About.,实可谓“不惜血本”——这个数字相当于About.网站2004年收入的10倍、利润的30倍左右。
    综合上述三点原因,尽管网络广告的市场规模整体仍然较小,但其增长速度却十分惊人,再加上传统媒体广告营收增长趋缓。这种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之间“此消彼长”的态势,恰是导致美国报业再度青睐网络业的关键原因。
    整合风险
    美国报纸再度热衷牵手网站,既沿袭了美国传媒业跨媒体、集团化运营的传统策略,又体现出IT业再度兴起的环境中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不断加快的融合趋势。但是,笔者认为网站收购风潮背后仍然潜伏着巨大的投资风险。
    对纽约时报公司来说,并购网站只是手段,整合资源才是关键。许多并购案的失败原因,并非在于并购时对象选择错误,而在于并购后双方交流沟通不畅、无法留住重要员工、组织结构调整失效及忽略文化差异等。据悉,研究者比较一致地认为,企业成功的并购率通常只有34%。
    总体上看,导致媒体并购失败的原因主要包括文化冲击(Cultural Shock)、品牌离散、人事争斗、财务风险等四种(见下图):文化冲击指整合中并购双方因企业文化的差异而难以融合;品牌离散指由于品牌多元化引起的结构性配置不合理,导致利益损失;财务风险侧重于财务杠杆比例失当引发的偿债能力风险,和资金链断裂引发的支付能力风险等;而人事争斗的集中表现往往是被并购企业的员工辞职,或形成心理落差而对工作热情产生消极影响。
    因此,以纽约时报公司为代表的美国报业公司要想将收购风险降到最低,在收购网站的过程中,事先必须谨慎选择收购对象,事后必须进行成功的业务整合、资源整合乃至文化整合

    3、读者传媒股票为什么跌

    说说我个人对读者传媒的看法为什么会跌,业绩不及预期,关键是公司经营单一这边多年一点创新也没有,别的公司都在创新社会在变什么都在变在进步你不变就是退步了,所以业绩不好,不被投资者看好,你不创新就没有故事说,股票都是炒预期炒故事,所以读者传媒什么都没有一直跌很正常网页链接

    4、东南快报 和海峡都市报07年年度盘点之异同

    创刊伊始,《海峡都市报》就奉行“全省战略”,以福州为中心,不断向外扩张。《海峡都市报》把发行范围分成A、B、C、D四个区域:A区为福州城区;B区为闽南的厦漳泉三角地区;C区是福州8个郊县;D区则是南平、三明等内陆城市。其中,A区、B区加起来的发行量占到总发行量的80%。这种“点面结合”的方式,为《海峡都市报》的成功奠定了良好基础。
    与250万元的开办费相比,福建日报社在《海峡都市报》初创阶段实行的一项政策显然更具战略意义——赋予《海峡都市报》独立法人的资格,允许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海峡都市报》成长轨迹与其它城市同类报纸几无二致。凭借社会新闻、娱乐新闻吸引读者眼球,凭借自办发行大力开拓早间自费市场,凭借广告全面代理制和活动策划促进广告销售。一些重大新闻事件成为《海峡都市报》腾空而起的一个个节点。譬如,1998年法国世界杯期间,报纸借机扩版至16版(与晚报基本持平),大做足球文章,报纸销量很快超过6万份;当年底,《海峡都市报》实现盈亏平衡;2002年,实现广告收入8000万。
    在《海峡都市报》创刊之前,福州市委机关报《福州晚报》已经营了15年,占据着福州报业市场的大半壁江山。1997年,《福州晚报》广告经营额突破5000万元,处于国内同类报纸的一流水平。
    面对《海峡都市报》强劲的上升势头,《福州晚报》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1998年5月,福州晚报印刷厂引进进口印刷设备,投产了福建省内最先进的彩色生产线。世界杯期间,也扩版推出《世界杯金页》,同时提早出报,在福州城区增设了30个报纸零售点,弥补发行时间劣势。
    在竞争中,《福州晚报》开始检讨自身的不利因素:其一,报种单一,既要承担机关报职能,又需与都市报展开正面竞争;其二,下午出版,零售时间短,不利于争夺零售市场。
    1998年9月1日,《福州晚报》以上午版和下午版的形式与读者见面。10月1日,《福州日报》正式创刊,承担机关报职能,《福州晚报》也正式改版。
    抱着在市场上一试身手的态度,在办报上,新创办的《福州日报》强调 “党报也要在市场上有所作为,坚持弘扬主旋律的方针不能动摇,但表现手法应该多种多样,要按新闻规律报道市委、市政府活动”;用人制度方面,《福州日报》的大多数员工由社会招聘而来;经营上,单独组建发行队伍,并大力拓展房地产广告,承办福州住交会……
    在《福州日报》依靠党报优势和制度创新迅速持平并赢利的同时,《福州晚报》也在采编、用人制度、发行结构等方面推行改革。譬如,实行“双向聘任”上岗,将福州八县(市)和外埠报纸发行交由邮局发行,保持市区的自办发行,集中力量覆盖城区读者。
    但毋庸讳言,由于历史惯性,《福州晚报》办报方针一度在传统机关报和都市类报纸之间游移,对《海峡都市报》重视不足且防御措施不够得力,这大大延缓了晚报品牌优势向新报纸的嫁接,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宝贵的无形资产。随着《海峡都市报》进一步做大和新生报纸加入战团,《福州晚报》广告出现了下滑。
    2000年,《海峡都市报》的发行量已号称20万,报纸发展达到诞生后的第一个高峰。9月24日,福建海都传媒有限公司成立,准备发展拓伸产业,并与中国工商银行福建省分行营业部达成授信6亿元人民币的银企合作协议,额度创全国媒体之最,一时成为轰动性新闻;此外,还计划着手将该公司包装上市。这些设想后来因种种原因没能实现,但其强劲扩张的势头为福建报业市场描绘出巨大的想象空间,这让其它报纸心动不已。
    2000年6月6日,《福建经济快报》成功从一家国企融资,改版走综合性都市报道路。同年8月28日,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福建省分会旗下的《东南快报》创刊。
    面对“群狼环伺”的局面,《福州晚报》在一年之内两次扩版。为解决扩版所带来的资金紧张问题,报社决定广告提价;这次提价后来为福建报业同行所质疑,它致使部分广告商转投其他报纸。2001年1月13日,《福州晚报》改为早间出版,加入早报市场争夺。
    福州报业市场显出“世事如棋局局新”的态势。
    ■2000-2004年,争夺福州
    ·《福建经济快报》出局
    最初,至少从办报方针看,《福建经济快报》尝试着实行差异化竞争,它提出以主流新闻覆盖高端读者的诉求;在经营上,依靠合作方的投资,《福建经济快报》采取了强力扩张策略,报纸很快由周五刊改为日报,版面由对开4版增至8版。
    但在成本扩张的同时,这些努力并没能带来广告经营的同比增长。更为致命的是积累的债务问题。
    为保全资产,2003年,《福建经济快报》最大的债权人福州晚报社印刷厂(共计超过1000万元的债权),向法院提起诉讼。4月初,法院依法冻结了《福建经济快报》房产及资金账户,报社资金链就此断裂。
    2003年6月6日,在创刊整整3年后,《福建经济快报》宣布休刊。这引发了福建报人的反思:究竟采取怎样的规模和速度才是合理的扩张策略。
    《福建经济快报》的出局对福州报业产生了有重大影响。它的大部分读者,被《东南快报》接收。而《福州晚报》的1000多万债权也未能保全,这对于急需资金的晚报来说,打击沉重。此消彼涨间,《东南快报》赢得了机遇。
    ·《东南快报》挑战
    2003年3月,《东南快报》成功说服《海峡都市报》发行部的数位骨干转投阵营。此事通过互联网在全国报界流传甚广,被视为福州报业竞争升级的序幕,但同样也激起了《海峡都市报》强烈警觉。
    2004年元旦,经历了编辑大纲调整、激励机制改革等多方面整改后,《东南快报》扩版至日均36版,在版数上与《海峡都市报》基本持平。5月,《东南快报》挑起发行大战,在“五一”黄金周期间将订报促销品价格翻了一番,希望在广告投放旺季来临前把发行量推向新台阶。
    同时,《东南快报》推出以“福州+厦门”为重点的发行概念,在厦门加大投入,号称拿下4万份的发行量,以此对抗《海峡都市报》以“福州+泉州”为重点的发行理念。一时间,《海峡都市报》30多位员工流失。有网友在BBS中称:“福州报业进入战争状态”。
    面对挑战,《海峡都市报》在稳定队伍的同时,迅速应战。2004年3月3日,进行大规模的改扩版,强化CI设计,实行导读式头版;报纸改为分叠式,便利读者阅读……在发行上,则在5月回敬对手一个名为“初夏送清凉”的发行促销战。
    在一来一往的攻守中,《海峡都市报》守住了阵地,并在经营上摆脱了2000-2002年的缓慢增长状态。福州城五区的订阅量有了明显上升,全省发行量最高号称达到40万份;同时广告增速达到了历史同比最高点。2003年,《海峡都市报》广告收入首次过亿。2004年,广告收入更是高达1.7亿元,较2003年同比增长47%(据记者的调查,全省报业广告收入总额的同比增长幅度约20%)。
    而《东南快报》也扩大了战果,发行量有了明显增长。据悉,如果不计在厦门的巨额发行贴补,《东南快报》2004年应略有盈余。
    在福州报业竞争最激烈的“2003-2004赛季”,人力流、资本流出现的异动,同“口水战”交织在一起,一时为全国同行所关注;同时,一号两刊、融资方式等问题逐渐浮出水面,这为竞争增加了诸多不确定因素。
    ■竞争指向闽南
    ·省报集团的闽南布局
    厦门是《海峡都市报》创办初期的重要目标市场,1997年,《海峡都市报》在厦门设立了相当规模的采编、经营分支机构。1999年3月9日,福建日报社将旗下一张严重亏损的报纸移师厦门,投入400万改造经费创办《海峡导报》,接管《海峡都市报》在当地的市场份额。
    《海峡都市报》随之将闽南发展的重点移至泉州,创办“泉州地方版”;2004年6月30日,有独立刊号的《海峡都市报·闽南版》面世,在泉州每周出版60余版的“闽南新闻版”,配以《海峡都市报》的“全省性”共享版面在闽南发行。
    省报这种通过地理布局实现子报差异化竞争的模式,最初也许是源于被动式的、改造亏损子报的目的。但随着市场格局的逐渐厘清,这种举措的战略意义逐渐明晰——
    首先,福州—泉州—厦门一线,城市化水平居于全国先列,但中心城市的人口规模普遍偏小。福州作为省会,城市人口也不过200多万。城市容量的有限性,是异地扩张的动因。
    其次,目前,福建省20个30亿元以上(产值)规模的产业集群分别有5个在福州,2个在厦门,10个在泉州,三地经济发展水平接近,经济一体化程度较高。经济上的同一性,是异地扩张的客观条件。
    2002年8月,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成立后,集团布局调整速度明显加快。福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福建日报报业集团社长陈逸清坦言:属于集团松散型子报的《福建经济快报》的休刊,让他考虑了很多问题——同城报纸同质化竞争、子报如何规避风险、集团的合理发展速度、未来发展方向等等。
    省报集团在福建最富裕的沿海“一线三点”谋篇布局,直观地体现在印刷厂的设立与扩张上。集团成立后,省报集团投资过亿改造福州的印务中心;同时,在厦门和泉州也分设了印厂。在经济上,三个印刷厂2004年为集团贡献了1765万元的利润;更为重要的是,它们为集团子报的异地扩张积蓄了切实的物质资源,显示了集团坚定的扩张决心。
    ·厦门变局
    作为市委机关报,2004年,《厦门日报》扩版至日均对开24版,自费订阅率高达78%,这是两个位列国内同类媒体前茅的数据。(厦门全市人口200万强,其中户籍人口130多万;而对报纸经营最具含金量的“岛内户籍人口”仅60余万,从理论上说,平均每5个“岛内户籍人口”就拥有一份《厦门日报》。)
    2004年,厦门日报社旗下各报的广告总收入超过1.5亿,其中《厦门日报》约占80%,并成为全省唯一的进入纳税300强的报社(居第86位),这同样居于国内同类媒体前沿。这样的成绩得益于《厦门日报》56年来积累的品牌优势。事实上,在1999年《海峡导报》创办之前,《厦门日报》几乎独享厦门这块福地……
    2001年11月《海峡导报》连续刊登宣传广告,为改版、扩版造势;当月,由四开16版扩至24版。同时,对编辑方针进行微调,收缩在福州、泉州、漳州的采编、发行力量,集中优势资源加强原创新闻和本地新闻,力求融入并抢占厦门本地市场。当年,《海峡导报》实现了微利。
    其后两年,《海峡导报》通过引入广告代理制,以分类广告及展会策划为突破口拓展广告空间;在不断扩版的过程中,通过开设“社区新闻版”等形式,策划“新闻进社区”,推广入户征订。
    2004年,《海峡导报》的广告收入较上年增加2000万(同比增加60%),达到5200万的历史高位,地产等高品质广告开始出现较大幅度增加。
    面对《海峡导报》的竞争,居于领先地位的《厦门日报》通过建立新闻改革的长效机制来维持自身的强势地位。2001年10月22日,《厦门日报》的社庆日,《厦门日报》在开办“读者节”的同时改扩版,引入都市报的先进理念,强化“更有活力的新闻”。迄今为止进行的五轮改扩版,有效强化了队伍的市场意识,使其自费订阅率始终保持在70%以上。一个颇具代表性的例子是:为了增强版式视觉效果,《厦门日报》设置了版式总监,这在同类报纸中可谓“先锋”。
    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征订占比90%以上的发行结构,降低了《厦门日报》在零售市场上的号召力;旗下的《厦门晚报》与日报捆绑发行,二者发行重合率高达95%,同样在零售市场上作为不大;另一张子报《厦门商报》,则尚未摆脱亏损。
    零售市场的空白,为《海峡导报》在1999-2001年渡过艰难的初创期,留出了市场空间。
    目前,在厦门的零售市场上,《海峡导报》《海峡都市报》《东南快报》以及泉州日报社旗下的《东南早报》,大多委托一家由《海峡导报》培植起来的队伍零售,一元钱买两份报纸的报价结构,使零售市场出现了“竞争+搭售”的局面。各报间伴生的竞争关系,互相制约却又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作为挑战者和零售市场上的领先者,《海峡导报》的一项重要任务仍是扩大并稳定征订量,以获取高质量的受众群体。随着发行结构的调整,《海峡导报》在岛内的零售量占发行量的比重逐渐降低(2003年,约为50%;2004年约为30%,绝对数也有下降)。目前,按照各方提供的数据,经多方印证后可以大致推算出:在厦门岛内,报纸的零售总量只约为征订总量的1/6。
    厦门的零售市场如何打破僵局,让人拭目以待。
    2005年,《厦门日报》广告增长目标定为10%的增幅,考虑到其基数,这应该是相当好的业绩预期。而《海峡都市报》的增长预期是1600万。两家竞争对手的增幅预期相差并不大。但对于《厦门日报》而言,维持强势并不意味着永远取得强势。福建报业的消息人称:厦门日报社正在探索在政策框架内,在可融资的经营领域引入国有资本,改造旗下的一张子报,以此正面对抗《海峡导报》的竞争。
    ·《泉州晚报》正面出击
    1985年创办的《泉州晚报》是泉州市委机关报。作为一份以晚报命名的党报,它一直强调做“党报、晚报”的结合体。在《海峡都市报》进入泉州之前,《泉州晚报》的利润率一度高达70%左右。
    2000年8月15日,《泉州晚报》推出《东南早报》,力求打造一份“立足泉州,闽南概念”的区域性都市报,通过“做强母报,发展子报”来完善报业结构并稳定市场占有。此时,《海峡都市报》在泉州已有超过5万份的发行量。
    同时,“闽南概念”让《东南早报》每年需为在厦门发行补贴700-800万元,而每年来自厦门广告收入仅100万元左右。
    福建报业的许多同行质疑此举是“同质竞争”,是“把左口袋的钱拿出来放进右口袋”。但《泉州晚报》总编辑施能泉对此的回答是“《东南早报》就是要针锋相对地抢市场。如果我们实行所谓差异化竞争,就是把市场拱手相让。对整个报社而言,只要是1+1>1就好,创办《东南早报》虽然降低报社的利润率,但如果没有这张报纸去占领、巩固市场,以后《泉州晚报》能否‘守得住’就难说了。”
    经过数年经营,2004年,《东南早报》实现了较快增长。版数由年初的四开32版扩为年末的56—64版,发行量增长60%以上,广告全年实收3928万元,基本实现了当年收支平衡。而《泉州晚报》当年的广告实收额也达到7308万元,整个报社的利润3000万元。
    但业内人士分析,《东南早报》让泉州晚报社至少损失了1000万元利润。
    值得一提的是,与《东南快报》在2003-2004年的争夺,使《海峡都市报》在泉州的采编力量流失了20多人,到今年3月,《海峡都市报·闽南版》的当地新闻版数才逐渐恢复正常,这在一定程度上延误了《海峡都市报·闽南版》在泉州的拓展速度,客观上为《东南早报》的发展创造了相对宽松的空间。
    即便如此,《海峡都市报·闽南版》在泉州也号称拥有14万份的发行量,拥有不俗的影响力。作为省报集团的一个新生儿,《海峡都市报·闽南版》的投入规模、发展思路、管理模式尚未定型;除此之外,省报集团在泉州还有一份《石狮日报》虎视眈眈……
    参考资料:http://media.people../GB/40710/40715/3646820.html

    5、对冲基金是什么?对冲基金经理人在对冲基金的交易中有着什么样的作用?

    现在是定投的好时机 定投首选指数型基金,因为它较少受到人为因素干扰,只是被动的跟踪指数,在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情况下,长期定投必然获得较好收益。而主动型基金则受基金经理影响较大,且目前我国主动型基金业绩在持续性方面并不理想,往往前一年的冠军,第二年则表现不佳,更换基金经理也可能引起业绩波动,因此长期持有的话,选择指数型基金较好。若有反弹行情指数型基金当是首选。 国外经验表明,从长期来看,指数基金的表现强于大多数主动型股票基金,是长期投资的首选品种之一。据美国市场统计,1978年以来,指数基金平均业绩表现超过七成以上的主动型基金。 因此我建议你主要定投指数基金,这样长期来看收益会比较高! 易方达上证50基金是增强型指数型股票基金,投资风格是大盘平衡型股票。该基金属高风险、高收益品种,符合指数型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 基金经理林飞除了担任上证50基金经理之外该基金经理还担任了指数基金深证100ETF的基金经理,作为指数型基金的基金经理,其具有较强的指数跟踪能力和主动管理能力。2008年1季报基金经理表示,50指数基金将继续在严格控制基金相对基准指数的跟踪误差等偏离风险的前提下,根据对市场结构性变化的判断,对投资组合做适度的优化和增强,力争获得超越指数的投资收益,追求长期资本增值。 易方达管理公司是国内市场上的品牌基金公司之一,具有优异的运作业绩和良好的市场形象。公司目前的资产管理规模达到了1374亿元,旗下囊括了12只权益类基金和6只固定收益类基金。今年以来公司权益类基金净值排名出现了较大分化,整体业绩有一定下滑,但长远看公司中长期投资实力仍较强。上证50ETF:上证50指数由上海证券交易所编制,于2004年1月2正式发布,指数简称为上证50,指数代码000016,基日为2003年12月31日,基点为1000点。上证50指数是根据科学客观的方法,挑选上海证券市场规模大、流动性好的最具代表性的50只股票组成样本股,以综合反映上海证券市场最具市场影响力的一批优质大盘企业的整体状况。 华夏中小板:华夏中小板ETF的标的指数为深圳交易所编制并发布的中小企业板价格指数,主要投资于标的指数成份股、备选成份股。为更好地实现投资目标,还可少量投资于新股、债券及相关法规允许投资的其他金融工具。

    6、私募基金的回撤率指什么?

    回撤率:指某产品(例如基金)一段时间内净值最高点和最低点的比率,数值越大说明该产品在该期限内持续下跌幅度越大,业绩的稳定性越差。(一般也称,在设定期限内的“最大回撤率”)。

    什么是最大回撤率:

    最大回撤率是指在选定周期内任一历史时点往后推,产品净值走到最低点时的收益率回撤幅度的最大值。最大回撤用来描述买入私募基金产品后可能出现的最糟糕的情况,即投资者可能面临的的最大亏损,是一个重要的风险指标。关注私募基金的最大回撤率,可以帮助投资者了解该私募基金的风险控制能力和知道自己面临的最大亏损幅度。

    关于最大回撤的主流认识:

    1、最大回撤越小越好。

    2、回撤和风险成正比,回撤越大,风险越大,回撤越小,风险越小。如何看待私募基金的最大回撤私募基金的最大回撤指标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该基金经理对于风险和趋势的把握能力。

    3、不过,仅仅用最大回撤来衡量一只私募基金产品的优劣是不全面的,要知道,私募基金的最大回撤受到市场环境、基金经理投资理念等多方面影响。

    4、当一只私募基金净值出现较大的回撤时,投资者不能完全归咎于基金的风控体系出现问题,而是要结合当时的市场环境与基金经理的投资理念来综合判断。

    5、回撤率大并不可怕,最重要的是回撤后净值是否能起死回生。总之,波动不是风险,选错股票才是真正的风险。

    7、银河银泰基金净值怎么查?150103基金怎么样

    基金查询我都去天天基金网查询,因为那边数据最为全面,你可以百度搜索“天天基金

    网”,进去后输入你这只基金的代码,然后就能搜索出基金的详细资料,这只基金截止

    到2017年8月18日的单位净值为:1.0512,累计净值为:4.1812,最近的表现如下图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6816898.cn 168股票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