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首个国家级新区金普新区探路开放型经济新
商务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全国选取了12个试点城市和地区,开展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记者近日赴其中的一个试点地区——大连金普新区进行实地采访,看金普新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新”在何处。
金普新区是全国第10个、东北地区第1个获批的国家级新区,总面积229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58万。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六大试点任务中体制机制创新置于突出位置。大连市委常委、金普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张世坤说:“体制好比高速公路网,机制好比交通规则。路网和规则不断升级,发展才会不断提速。”
金普新区进行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大部制”,相对于原金州新区,金普新区管委会机构数量和人员编制分别减少30%以上。改革力度空前,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突出功能区作用,使功能区真正回归经济功能,工作重心全部放在经济建设和招商引资上,也是这场改革的重要一环。
在机构和人员编制大幅精简的情况下,干部配置成为改革推进的关键点。为此,金普新区确立了双向选择的干部配置原则,由委办局负责人提名副职,由委办局班子集体确定处室机构设置、处室负责人,由处室负责人提名聘任工作人员名单,班子集体研究决定。这些程序的设置,保持了人员流动的合理性、集体决策的科学性和组织过程的严密性。
金普新区是大连市经济活跃程度最高的板块,世界500强中有66家在新区投资了近百个项目。对新区来说,处理好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尤为重要,审批制度改革是重要一环。
金普新区管委会主任助理(挂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经部一室主任沈恒超说,金普新区争分夺秒启动综合试点试验,现在,企业上午一个窗口递交材料,下午便可拿到营业执照和企业印章,创全国最快速度。新区的建设项目取得施工许可的时间,从至少3个月压缩至3个工作日。
今年在东北经济低迷的大环境下,金普新区呈现“整体稳中有升、结构逐步改善”态势。预计上半年全区(不含保税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64亿元,新区各项经济指标整体好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得益于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创新,金普新区市场主体快速增长,2015年全区新注册企业4800户,同比增长62%。平均一小时,新区就增加一家企业。
采访中,一些企业负责人说,金普新区没有官气,聚起商气,见“一把手”很容易,企业能充分感受到被尊重。金普新区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一位企业家曾抱着试探态度与大连金普新区主要领导洽谈合作,当他掏出企业落户申请函时,没想到上边写着其他城市的名字。这位企业家说,其实来新区前,这里并不是唯一的选择。但在别的地方,他只能和部门领导谈。感叹于营商环境,他决定就在这里投资。正如张世坤所言:“在新区,人人都是招商员,人人都是投资环境。”
在这样的营商环境中,金普新区重大项目招商不断取得突破。新区与英特尔签订投资协议,英特尔增资55亿美元在一期项目基础上建设非易失性存储器项目,该项目是英特尔迄今在我国的最大一笔投资,也是大连最大的外资项目。
在金普新区,新的经济要素正在快速集中,形成具有更大想象空间的新兴产业。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已经引进阿里巴巴等370家企业登记注册。金普新区围绕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出台了创业创新等系列政策和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意见,启动了一批创新载体。截至目前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约14.8件,提前五年完成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计划2020年预期指标。
专家认为,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遇到困境,大连金普新区的试点试验,对于今后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将具有很强的带动作用。
在沈恒超看来,创新人才服务政策方面,目前新区在吸引人才方面的政策力度不够,与深圳、上海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下一步,新区将探索人才激励机制,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在创新涉外投资机制方面,金普新区现有大约4.5万企业,其中外资企业近5000家,引进来多,但走出去的不多,需要补上短板。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新区目前在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中,仍会面临一些挑战。例如进一步完善开放与监管的平衡,例如仍面临着“规划打架”等问题。一些规划需要多个上级部门提出意见后审批,每个部门都有部门行业规划,审阅时意见难统一,如果上报后迟迟得不到批复,规划就可能成为一纸空文。业内专家建议多规合一“一张蓝图绘到底”,防止由于“规划打架”使行政协调成本居高不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