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部城市GDP抢眼:“打通国内大循环”正塑造
黑格尔有句名言,密涅瓦的猫头鹰在暮色苍茫中才展翅起飞。这句比喻哲学思想的话,也可用来形容2020年疫情阴影下中西部城市在竞争中的突围。
截至7月28日,2019年GDP20强城市中,已有19个城市发布了2020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成绩(南京暂未公布增速),其中长沙、杭州、无锡、苏州、重庆、深圳、济南和成都等8个城市实现GDP正增长。,国家中心城市里,西安的增速表现抢眼。
除了杭州、无锡、苏州位居富庶的长三角,长沙、西安、重庆和成都都是位于中西部的“新一线”城市,它们的表现有点像暮色中起飞的猫头鹰。
中西部主要城市在疫情下“出圈”
在中国城市的“群”里一向低调的长沙,这次站上了C位。
长沙上半年以2.2%的GDP增速,位居上述万亿GDP城市增速排行榜第一名。
7月26日,长沙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长沙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621.21亿元,比一季度提升2.8个百分点,经济增速实现由负转正。
为什么是长沙?
第二产业表现强劲是关键。
根据当地官方媒介“长沙发布”公布的信息,今年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9%,比1-5月提升1.2个百分点,比一季度提升2.3个百分点;全市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1%,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6.2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也是一个亮点。
上半年长沙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0%,比一季度提升3.5个百分点;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完成投资分别增长29.2%和58.5%。
在网络上,长沙一直以来被称为“黑马”、潜力城市,有一个原因是其房价在全国处于较低水平,但居民收入在省会城市相对较高。
此次“长沙发布”公布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个网络说法。上半年该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777元,同比增长4.8%,比一季度提升3.0个百分点。
西部“双星”重庆成都表现出色在意料之中
重庆和成都作为西部“双星”,此次的出色表现在意料之中。
2018年,重庆跻身“2万亿元俱乐部”后,和深圳、广州竞争激烈;2019年,重庆GDP提高至23605.77亿元,逼近广州(23628.6亿元)。
今年上半年,重庆实现了对广州的赶超。
上半年,重庆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209.83亿元,同比增长0.8%,增速由负转正。重庆经济总量超出广州241亿元。
重庆上半年的几大指标表现强劲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407.84亿元,增长0.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191.97亿元,增长0.5%;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0.2%,较一季度提高16.3个百分点。
成都的表现则一贯稳健。
上半年,成都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565.10亿元,同比增长2.0%;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1%,连续3个月保持增长,增速较一季度提高11.3个百分点。
成都市统计局公布,重点区域投资较快增长,成都天府新区、“东进”区域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0%、4.5%。传导效应持续显现,在开工项目增多及建设进度加快的有力带动下,建筑业企业生产经营趋于活跃。
以上三个城市的上半年成绩单里,固定资产投资都表现较好,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的带动功不可没,其中,新基建也做出了贡献。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准万亿级城市西安。
上半年西安市生产总值4575.09亿元,同比增长2.8%。这个增速,在已公布的重点城市中,也是首屈一指。
今年一季度,西安曾提升6个名次,排在“准万亿”城市第一名。此次有望跻身全国城市前20强。
5月17日,疫情后召开的西安市两会,明确提出“力争实现今年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
西安是国家中心城市、西北地区龙头城市,也是目前9个国家中心城市中唯一经济总量低于万亿级的城市。
据西安官方信息,该市工业生产较快恢复,高技术制造业在持续发力。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比一季度提高8.3个百分点。
以此增速来看,西安进入“万亿俱乐部”只是时间问题,虽然在国家中心城市阵列中,西安经济实力仍然相对偏弱,但作为省会城市和西北龙头城市,发展前景仍然有很大想象空间。
逆势增长昙花一现还是锋芒初试?
今年上半年GDP20强排名变化,一个直接因素是疫情影响。
2020年初,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席卷而来,各大城市经济活动“停摆”,一季度各地经济普遍承压。
疫情冲击下,除了武汉因疫情受重创外,中西部主要城市的经济韧性得到凸显,经济实现逆势增长。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驱动力。
疫情冲击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交运限制导致上游供给收缩,下游需求减弱使得中游生产库存积压风险上升,尤其是在国外疫情持续蔓延下,外贸依存度较高的城市经济压力不小。
广州是典型的外贸依存度高的城市,外向型经济比重大。随着疫情在全球蔓延,一方面是产业链和供应链受影响,一方面是消费市场受冲击,海外订单取消,经济受冲击。
相反,成都、重庆、西安、长沙作为内陆城市,受疫情的影响总体上不如广州等东部城市大。
从相关城市上半年产业数据来看,广州市第二产业同比下降7%,这成为拉低广州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成都、重庆、西安第二产业同比正增长2%,0.9%,5.5%。
据重庆市统计局分析,上半年,重庆八大支柱产业逐步复苏,电子、医药、材料和消费品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8.6%、2.1%、1.3%和0.9%;其他支柱产业降幅收窄。6月份,全市八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均实现增长,其中汽车、电子产业同比分别增长25.0%和12.1%。
可见,重庆经济恢复增长的主要动力在于产业驱动,高新技术产业、制造业、金融和物流回升显著,汽车制造业实现较快增长。
而成都,6月双流机场实现旅客吞吐量323.7万人次。自3月以来持续保持回升态势,当月和上半年旅客吞吐量均位列全国第一;起降架次量2.7万架次,连续两月居全球第一。,上半年,成都国际班列开行1810列,增长40.9%,其中中欧班列增长57.7%。
上半年,成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欧盟、东盟贸易额增长45.4%、42.1%、28.2%。
这个成绩意义深远。
值得注意的是,“一带一路”正在悄悄地改变中西部区位条件。随着中欧班列的开通,有些内陆地方,如重庆、云南,现在变成前沿地带了。例如,香港到俄罗斯出口的货物价值量高的有40%通过重庆转口,走中欧班列,而不是传统的海洋运输。
,由于高铁网络的快速发展,传统的以行政为单位的规划理念,内陆和沿海的逻辑也在发生嬗变。
成渝两市的“上位”,体现了中西部核心城市在国内外形势变化下的新的区位优势。虽然上半年重庆实现了GDP对广州的赶超,接下来很可能会因疫情缓和而被广州反超,短期优势不再,但成渝地区的发展潜力仍然不可小觑。
中西部城市有望在国内大循环一展身手
当前,以国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互促的双循环发展的新格局广受瞩目。
在全球经济面临衰退的当下,要打通国内市场大循环,,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是关键。这意味着各地区、各行业要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加强民生保障、促进解决内需不足问题,不断挖掘内需潜力,让人们能消费、愿消费和敢消费,让国内市场在恶劣的外部环境中仍然“活”起来。
,形成国内市场大循环离不开区域协调发展。东部地区要继续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经济优势,发挥带动作用,和中西部地区形成优势互补,让东西部区域市场“循环”起来。
在未来的双循环新格局下,中西部城市危中有机。
中西部主要城市既有人口红利和资源优势,又有广阔的消费市场支撑,这是它们不同于东部发达地区的比较优势,它们有条件在未来“国内大循环”中大展身手。
,在国内循环为主的新格局中,中西部城市也将面临挑战,城市化水平偏低、中心城市功能不强仍然是其短板。这些城市要在未来的“大循环”竞争格局中抢占C位,就必须跳出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驱动和能源资源相关产业支撑的局限,锻造有新技术新应用产业支撑的强劲“肌肉”,提升城市化水平。
“强省会”战略下的中西部突围
GDP20强和新一线城市格局发生变化,有一个深层次原因,那就是“强省会”战略在各地的推进。
近年来,“网红级”新一线中西部城市,成都、武汉、长沙、西安、郑州,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省内的首位度很高。
在东部地区,省会城市的实力往往被计划单列市或强地级市等省内其他城市削弱,例如广州、福州、杭州、南京、济南等,但在中西部,强势的省会可以辐射全省。后者的扩张,阻力相对较小。
“强省会”是中西部省份经济版图里的一个显著特征。重庆作为直辖市自不待言,其他几个城市,都是所在省份里当仁不让的“一哥”。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打造“强省会”,顺应了城市群的发展规律。
为提高城市首位度,部分省会进行了行政区划扩容。2016年,县级简阳市改由成都市代管;2017年,西安市代管西咸新区。2020年6月19日,四川撤销新津县,设立成都市新津区。
鄂州市是武汉“1+8”城市圈的一员。2020年6月1日起,鄂州市政府办公室各办公电话正式启用新的固话号码,即区号由0711变换为027。“1+8”城市圈一体化试点又现新举。
这一批“强省会”,正在形成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
强省会城市在公共资源配置上有绝对优势。例如,大学和三甲医院以及科研文化机构。资源的集聚,必然吸引大量劳动力人口的集聚。
近年数据显示,中国城市人口版图出现重要变化北京常住人口出现负增长,上海、天津常住人口也开始减少。与此,“新一线”城市重庆、武汉、成都、郑州、西安等城市在扩容。
过去的三年,常住人口增量的新一线城市排行榜中,榜首是西安,3年人口总增量为128.87万。即使除去代管的西咸新区,也有70余万,十分可观。
其他几个中西部新一线城市的三年共增常住人口量,成都是66.33万。重庆是75.89万,长沙是74.93万, 武汉是44.58万。
人口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在全球老龄化趋势下,劳动力人口是城市核心竞争力。
人口和资源的进一步集中,使这些省会城市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 这也是这些中西部省会城市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关键动能。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及所在的几大东部地区城市群,因具有产业支撑和市场支持,其“一线”地位短期难以撼动。但随着一线城市接近承载能力的红线,未来真正大规模扩张的,集中在省会城市。而中西部省会城市,是主要阵地。
中国未来的城市化,将不仅是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而可能也是城市人口在东西部不同城市(群)之间的迁徙。
参考文献
1,陈刚中国的城市化雄心与“城市群”的兴起 2014-04-05 爱思想网
2,GDP20强半年考南京挤进前十 西安有望跻身二十强 2020年07月28日 时代周报
3,打造“强省会”引领区域协调发展 万劲波 2019年01月26日 光明日报
4,数字解密疫情冲击下,哪些城市经济更具韧性?2020年06月11日 中指研究院
5,上半年GDP十强城市基本落定重庆超越广州,南京入榜 2020年07月27日 第一财经公众号
6,新一线城市人口增量榜出炉,哪个最有前途?2020年07月25日 升值财经公众号
7,王一鸣现阶段城市群是推动区域协调的一个重要途径 2017-06-11 爱思想网
□柯锐(北京媒体人)
编辑李碧莹 校对卢茜
投稿、合作、联系我们futurecity@xjbsmartc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