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全年退税减税2.5万亿,这个小目标有何深意
市场主体再获政策利好!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着力稳市场主体保就业,今年将实施新的组合式减税降费政策,提高减免幅度、扩大适用范围,减税降费只增不减。
其中,对小规模纳税人阶段性免征增值税;对小微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100万元至300万元部分,再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对留抵税额实行大规模退税,为企业提供现金流支持。预计全年退税减税约2.5万亿元,其中留抵退税约1.5万亿元,退税资金全部直达企业。
看见大力退税,也要读懂“直达”的用心
当前,我国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等三重压力,这导致许多企业谨慎扩大投资和扩张生产,从而使我国面临着库存周期、资本周期与房地产周期三大周期的交汇叠加风险。,市场主体在市场的信用创造面临紧缩,债务也呈现紧缩态势。
近年来,中央政府加大了减税降费力度,尤其是加大了增值税留抵退税的力度。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通过减税降费减轻企业税费负担,实行放水养鱼、涵养税源,激活市场主体活力;另一方面,也是最为现实的原因就是,为企业解决生存问题。
增值税留抵退税制度的推出,就是在需求收缩、预期转弱等情况下,企业销项税款低于企业的进项税款,导致企业现金流承压,甚至致使很多企业难以正常生产经营,进而面临生存危机。
这种企业微观现象,反映到行业和宏观层面就是供给冲击,PPI与CPI剪刀差持续在高位徘徊。
今年在减税退税上大力加码,且全部退税资金直达企业,以及中央财政对地方财力支持的资金直达市县等,这些举措并非只是直观地实现多少减税降费,更是中央务实地推进惠企政策,避免在中间环节中,出现时间上、金额上的漏损。
毕竟,1.5万亿元的预留退税资金,其背后撬动的是数倍的市场信用创造和需求扩张,为市场注入的是真金白银的活水源泉。
之前的先征后退,采取的是属地退税,中间环节比较多。在地方财力紧张下,很容易出现退税不及时等问题,也很容易出现一些困难企业等不到退税款下来就破产清算等现象。
现在,留抵退税资金全部直达企业,有利于及时为企业输送现金流,缓解其流动性压力。
在减税退税基础上,推进收入分配和税制改革
,对目前国内面临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等三重压力,不能简单理解为一种短期现象,要将其理解为我国经济结构性问题带来的一种普遍现象。,需要通过制度性的手段加以解决,以增强市场主体的稳定性预期。
显然,当前的加大减税退税力度更多是短期措施,接下来要从税制改革等制度性层面进行彻底的改革,以降低企业的整体税负。
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人均GDP去年已经突破8万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5128元。这可以明显看出,劳动力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依然偏低。这意味着需求收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有效需求空间有限。
有效需求的不足,正在使企业在销项税款与进项税款方面,出现了较为突出的税款占用企业生产经营资金等问题。,制度性的治本之策,简要而言在于两个方面
一是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适度提高劳动者收入在国民收入的比重,扩大14亿人口市场的有效需求。
二是,制度性地推进税制改革,如短期内可推进降低增值税的税率、放松税前抵扣标准,长期则推进税制结构由流转税(间接税)向所得税(直接税)的转型。
要知道,消费(需求)驱动型经济动力增长机制,与其相匹配的税制是直接税,而非间接税。
,如果说加大减税降费力度是放水养鱼,那么从制度上推进税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则是制度性的涵养税源。标本兼治,最终都将有助于激活市场活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者系财经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