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二季度例会释放哪些信号?
记者 马玲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1年第二季度例会日前召开。在货币政策取向方面,本次例会延续一季度例会表态,依然保持“稳字当头”取向,明确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把握好政策时度效,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并新增“维护经济大局总体平稳,增强经济发展韧性”这一表述。
光大银行分析师周茂华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本次例会新增“维护经济大局总体平稳,增强经济发展韧性”,主要原因是我国经济发展仍面临严峻复杂的内外环境。国内处于内需元气恢复期、脱贫攻坚巩固期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期,海外疫情和经济复苏面临不确定性。,国内需要继续统筹疫情防控、经济恢复和改革的关系,维护经济大局稳定,为应对各种外部冲击,稳步深化改革开放打牢“地基”。
货币政策“稳字当头”
对于经济形势的判断,本次例会认为,今年以来,我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有力实施宏观政策,国民经济总体延续稳定恢复态势,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稳中加固、稳中向好。相较一季度例会,本次例会对于经济形势的表述更加乐观。
但在对未来形势的研判方面,本次例会将一季度例会中的“境外疫情和世界经济趋于好转但形势依然复杂严峻”修改为“国内外环境依然复杂严峻”,新增了“防范外部冲击”。招商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谢亚轩认为,从本次例会的表述变化可以明显看出,在肯定国内经济运行成效的,央行对外部风险可能对国内经济造成的冲击保持高度关注。
在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看来,从国际方面看,全球经济虽处于加快复苏阶段,但不同经济体之间的分化明显加剧,或对全球经济复苏增添新的不确定性。随着美国通胀预期升温,仍需进一步观察其经济走势和货币政策的变化,特别是要警惕美联储货币政策提前转向引发的连锁反应及风险。
谢亚轩进一步表示,与上半年“稳字当头”主要强调通过政策稳定来巩固经济增长不同,下半年的“稳”增加了“防风险”的政策意味。面对下半年可能出现的外部变数和风险等多项约束,坚持“稳字当头”仍将是货币政策应对复杂形势的最优解。
本次例会明确,灵活精准实施货币政策,处理好恢复经济与防范风险的关系,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推动经济在恢复中达到更高水平均衡。
中信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明明认为,在经济形势总体稳固、稳中向好的情况下,政策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仍是关键,这要求货币政策在总量上继续保持稳健,在结构上综合施策支持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支持普惠金融,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小微企业和绿色发展等领域的支持力度,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研究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
今年以来,人民银行积极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等工具,多措并举助力经济绿色转型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全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13万亿元,同比增长24.6%,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12.3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金融支持绿色发展,人民银行近期多次提出要加快研究制定碳减排支持工具。人民银行行长易纲不久前在“绿色金融和气候政策”高级别研讨会上表示,人民银行计划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为碳减排提供一部分低成本资金。人民银行副行长刘桂平在第十三届陆家嘴论坛上表示,人民银行正在抓紧研究设立直达碳减排领域的碳减排支持工具,通过向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支持金融机构为具有显著碳减排效应的项目提供优惠利率融资。本次例会提出,“研究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以促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完善绿色金融体系”。
在业内专家看来,研究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意在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和激励机制,更有针对性地引导社会资本向绿色产业、节能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等领域倾斜,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绿色金融更好赋能绿色转型发展。
“当前,人民银行已经初步确立了‘三大功能’与‘五大支柱’的绿色金融发展思路。在创设绿色金融货币政策工具方面,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将是未来进一步支持绿色发展的关键举措。”明明认为,“研究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出现在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表述中,值得关注。
调整存款利率自律上限确定方式
在利率水平方面,本次例会基本延续一季度例会的表述,强调“继续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潜力,推动实际贷款利率进一步降低”,并新增表述“调整存款利率自律上限确定方式”。
此前,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宣布优化存款利率自律上限的确定方式。存款利率自律上限确定方式由现行的“存款基准利率×一定倍数”,改为“基准利率+一定基点”。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此次调整体现了存款利率监管的差异化、精细化和市场化,有助于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
明明表示,将存款利率自律上限的定价方式改为“基准利率+一定基点”后,各银行定价方式更为灵活,存款利率的精确度更高。,存款利率自律上限在新的定价方式调整下,可以打击“高息揽储”行为,避免银行间恶性竞争,纠正为争夺客户存款盲目扩张的行为,为综合负债成本下行打开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