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方式如何转变?如何摒弃赶超型经济模
2017年,世界银行已三次上调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这与中国近年来落实新发展理念,稳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很大关系。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GDP年均增长达到7.1%。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的动力源和稳定器。
新时代、新经济,中共十九大是一个划分线。无论是改革还是发展,找准方向、抓到点子,才能让各种措施更加有效。
这样的背景下,在中国新闻社主办的国是论坛2017年会上,多位中国政府官员和经济学家从保险、税收、财政、货币、国企改革、宏观经济等方面对中共十九大后的中国经济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2018年中国经济如何增长?如何摒弃赶超型经济模式?财政赤字率底线是什么?尽在本文展现。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经济研究所所长高培勇(崔楠摄)
财政3%的赤字率不能破
日前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中国继续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向,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经济研究所所长高培勇在国是论坛2017年会上表示,中国应该守住3%的财政赤字率底线,“今年不能突破,明年更不能突破”。
高培勇将今天中国宏观经济所处环境的变化概括为四个方面经济形势面临的主要矛盾为供给侧和结构性问题,分析视角必须由周期性和总量性因素向结构性延伸;经济发展目标从高速增长转为高质量发展;政策主线从更多立足于需求侧,追求短期稳定向提高供给质量,优化供给结构转变;施策机制从瞄准短期安排向推进改革,以改革打破体制机制障碍转变。
“今天的积极财政政策和过去单纯致力于需求总量扩张的积极财政政策大不相同”,高培勇表示,必须站在供给侧和结构性调整的角度去理解。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徐忠(崔楠 摄)
改革: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徐忠在中国新闻社主办的国是论坛2017年会上表示,十九大之后的中国经济,核心是要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坚持问题导向,必须要深化重点领域的改革,真正地为市场主体创造一个有利于其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市场环境。”
徐忠认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在开放经济下的转型。在全球开放经济下,中国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要为企业创造更便利的营商环境,要降低企业生产要素成本、经营成本。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改革开放要加大力度,在经济体制改革上步子再快一些,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推进基础性关键领域改革取得新的突破。
“从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我们可以看到,这次会议是问题导向性的”,徐忠说,中国在重点领域的改革还将持续深化。
国务院国资委改革办副局长尹义省(崔楠摄)
国企改革政策主体框架基本确立
中国国企改革重点难点问题取得突破,中央企业集团层面公司制改制方案已全部批复,中国国企改革政策主体框架基本确立。
国务院国资委改革办副局长尹义省在国是论坛2017年会上作出如上表述。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下决心和力度推进国企改革,尹义省将取得的成果为四个方面。
一是国企改革全面深化,公司制改制提速。尹义省表示,央企集团层面公司制改制方案已批复完毕,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得到完善;混和所有制改革正积极稳妥实施,央企中已开展“混改”的企业户数达到68.9%。,他还透露,截至11月底,央企累计减少法人户数7656户,达到14.67%。
二是国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得到实施。中共十八大以来,截至2016年底,央企累计投入研发经费1.7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全国研发经费的四分之一。出现一批类似国产大型客机C919、港珠澳大桥、北斗系统等突破的创新工程。
三是国资监管体系完善,针对性增强。以管资本为主加快推进职能转变,国资委调整内设机构,完善制度体系,加强出资人监管,并改进和加强外派监事会监督。
四是中共对国企的领导加强。尹义省透露,目前已有82家央企和30个省级国资委建立党建考核机制,并已完成对央企巡视全覆盖。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学家、经济预测部主任祝宝良(崔楠摄)
预测2018年是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元年
2018年是中国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元年,中国经济要更多的从经济质量上下功夫,中国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学家、经济预测部主任祝宝良在国是论坛2017年会上表示,解决中国根本问题的核心是改革。
“不要过多地去关注增长速度,这是一个非常重大地改变”,祝宝良认为,按照这个改变,中国经济明年强调四个“严”
第一,金融一定要严监管,金融严监管与金融货币政策相互配合,防范流动性风险;第二,地方政府的举债要严管控,地方举债要“堵后门、开前门”,允许地方政府发一些债;第三,房地产的严调控,要加强房地产长效机制,短期内还要严格调控;第四,环境保护的标准严,环境保护一定要严格执行各项环保的政策。
祝宝良预测,与今年相比,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明年会有所放缓,投资会有所放缓,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短期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仍然存在,消费增长比较稳定,价格水平可能会进一步推升。
国际金融论坛(IFF)副主席、中国保监会原副主席周延礼(崔楠 摄)
保险数字经济与保险科技
“保险+科技”是保险业发展的未来,中国保监会原副主席周延礼在中国新闻社主办的国是论坛2017年会时表示,将推进保险行业转型升级。
目前,科技与保险的结合已愈加紧密。截至2016年底,中国保险行业有76%的保险公司通过自建网站、移动APP、与第三方平台合作等不同方式开展了互联网保险业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亦不断应用于保险产品。
“第三方平台和科技公司依靠保险科技优势已打造起多元化保险生态圈,保险科技渗透率正不断提高。”周延礼透露,2012到2016年,中国互联网保费收入从106亿元(人民币,下同)增长到2299亿元,增长约20.7倍,这一跳跃式增长反映了保险科技对保险业在销售领域产生的积极推动作用,也是保险业动能转换的结果。
周延礼分析说,“保险+科技”为保险业发展,特别是服务水平提高带来了重大机遇。随着保险监管大数据平台建立起来,监管方可以掌握保险机构行为,从而提高监管时效性,逐步实现动态监管,并带动保险业服务社会能力水平提高。
在周延礼看来,“保险+科技”还将助推保险业转型发展,提高行业核心竞争力。他认为,保险科技将成为今后保险业转型发展的核心环节,在保险定价、风险管控等环节中发挥积极作用。未来,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还将为保险业提供更多标准化服务,促进保险消费者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不断提高。
“数字经济为保险业重塑行业提供了难得机遇。”周延礼强调,未来只有把“保险+科技”应用好,利用保险科技拉动保险业转型升级,才能提高行业竞争力。为此,相关方面要更加重视防范风险,在数字智能化监管体系建设、信息基础设施风险监管等方面加大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