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一万亿美金市值是真的吗?
今年开年以来市场调整幅度比较大,很多买方卖方大佬都出来路演,一方面是募资,另一方面也是安抚一下投资者。
最近有一个大佬的观点争议非常大,在谈到对新能源投资的看法时,他这样说
“笔者无法理解特斯拉一万亿美金市值的逻辑。
即便特斯拉逻辑成立,国内新能源车几千亿市值的逻辑笔者也无法理解。
第一,去年新能源车渗透率 20%,销售增速 50%,今年年底渗透率要达到 30%,假设渗透率 不会很快突破 50%,那么 30%之后,增长就会放缓,就会杀估值。
新能源车长期没有什么争议,渗透率突破 30%后需要取代燃油车,需要有非常牛的车型推出,不断克服碳酸锂涨价,补贴退坡,购置税恢复的各方面压力。
第二,在 30%渗透率基础上,需要在不考虑补贴背景下,考虑对于 10-20 万传统燃油车的替代难度。
第三,渗透率提升后,销量和经济基本面相关性提升,销售低于预期,从杀估值到杀逻辑,也是有可能的。”
一下核心的观点其实就两个,第一,他认为新能车在渗透率达到30%后增速会放缓,增速放缓主要因为碳酸锂涨价,补贴退坡等因素,第二是认为新能车在增速放缓后,行业增速变慢,会杀估值。
他的观点有没有道理呢。
他的第一个逻辑笔者还比较认同,新能车在渗透率达到一个水平后增速放缓,渗透速度会变慢。
这个原因笔者去年的文章里也和大家分享过,一方面是价格,在电池涨价后新能车价格相比燃油车没有更明显的优势;另一方面是充电便利程度,家里安装充电桩目前难度还是比较大,很多地方甚至需要产权车位才能安装。
在刚需和中低端市场,新能车相比燃油车是没有明显优势的。
渗透速度一定会逐步变慢,类似2020年6月到2021年12月这种18个月渗透率从5%到22%的故事,不可能在未来继续上演,所以所有基于过去渗透速度提升,给未来拍销量预期的方法,笔者认为都是错的。
笔者也不相信国内新能车今年能卖600万辆以上,今年笔者估计国内新能车销量就在500-550万辆,对应去年同比增长40%-50%左右。
到了明年后笔者认为这个增速可能会更慢,增速会放缓到30%左右,到2025年行业的年化同比增速估计会到20%,甚至更低。
行业增速变慢,是新能车未来不可避免的结局。
所以对于投资新能车板块来说,持续的跟踪是一定需要做的,跟踪行业终端需求的变化情况。
目前笔者们预估行业的需求是温和下跌,但笔者们也不排除行业需求会出现断崖式的下跌,如果出现了后者这种情况,还是要坚决跑路的,断崖式下跌肯定是小概率情况。
至于他的第二个观点,笔者是不能认同的。
要是这个观点放在去年底来讲,笔者认同,因为那个时候板块估值很高,市场预期很高,市场很火热,当时市场线性外推今年新能车国内销量600万辆以上,行业增速60%以上,行业还能维持3-5年高增长,这种预期是不切实际的。
但在最近的调整之后,笔者认为整个板块的估值已经趋于理性了。
笔者们假设行业今年40-50%增长,电池龙头宁德时代预计会有250亿左右的利润,对应目前的股价pe就是40多倍,对应到中游的龙头企业,2022年利润对应的pe就是30倍左右。
笔者们假设2023年行业还有30%的增长,这个估值对应的peg就是1,估值真的算不上贵,是相对合理的水平。
市场经过调整后,板块的估值已经趋于合理了,换句话说,市场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未来行业增速会放缓的预期了,而且这种预期反应的还比较充分。
这也是本周一笔者特别发了文章翻多新能车锂电板块的原因,笔者认为不合理预期已经被下跌充分消化了。
行业增速下滑之后笔者们真正需要担心的问题其实不是板块是否还值得投资,而是产业链很多环节的竞争格局可能发生变化。
由于过去一年的高景气,锂电板块很多环节都出现了大面积的扩产,新玩家的进入,当行业增速开始变慢时,这些过度的扩产就会导致行业竞争格局的恶化,门槛越低,标准化越强的环节,这种恶化就会越严重。
这种恶化去年已经在电解液的溶剂环节体现,未来还会在更多环节体现。
这才是行业增速下滑背后更大的风险。
今年投资新能车锂电板块千万不要向去年一样,去寻找弹性,找小公司买,认为越小涨的越多,小企业在行业景气度往上走时利润弹性确实越大,但在行业竞争加剧时死的也会越快。
今年一定多找板块的龙头公司做投资。
很多竞争加剧的板块最好就规避,比如电解液,正极等,只要有竞争加剧的迹象,最好多规避,多找门槛高确定性更强的环节进行投资,比如电池,隔膜等环节的龙头企业。
2022年一定不会重复2021年的故事,新能源也很难再拥有去年那种众心捧月的地位,但只要笔者们做好研究,找到优秀企业,在持续调整后去关注,依然是很可能取得一个不错的投资收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