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上“短板”:中国电影工业现代化进程加速
中国金融信息网讯(记者史竞男、苏万明)中国电影市场已成为全球电影市场增长的主引擎。国家电影局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国电影票房高达202.17亿元,刷新世界纪录。正向世界第一大电影市场迈进的中国,电影工业化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
业界普遍认为,提升中国电影工业化水平已经“箭在弦上”。未来,“工业化”将成为中国电影发展的关键词。
跟粗放式“小作坊”说再见
电影是熔铸创作者独特思维与审美创造的艺术作品,也是高工业规格、高技术支撑的艺术产品。反观当下,很多国产电影的“技术含量”依然有限。有业内人士透露,国内不少剧组还延续着“作坊式”做法,招来一堆亲戚朋友就能组成剧组。
“这种相对偏粗放的模式已难以满足当下的精细化生产。工业化通俗讲就是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通过引入各行各业的专家型人才,建成一条运转平稳的流水线,进而带动影片生产效率和品质的提升。”清华大学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尹鸿说。
导演尹力认为,过去中国电影强调教化和艺术功能,对于电影的工业性、商业性、科技性没有充分重视。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走过10多年,电影工业化路途依然遥远,总体来看,还处在模仿、借鉴、学习的过程中。
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张宏说“中国有2000多家公司都可以出品电影,500多家公司还可以连续出品电影,说明很多公司制作电影还是最初期的手工作坊阶段。”
在张宏看来,完整的电影产业链包括研发、融资、制片、宣传、发行、版权交易、衍生产品开发等,电影工种包括服、化、道、摄、录、美、编、导、演等,而目前这些环节的标准化程度不高。
,高科技影棚建设、先进拍摄设备的使用、数字化后期制作都成了中国电影的“短板”,以至于很多中国影片的后期不得不拿到好莱坞,甚至韩国、日本制作。
电影工业的粗放以及技术的滞后严重制约了电影产业未来发展格局。加速中国电影工业的现代化进程,已成为业界共识。
助力中国电影迈入重工业化时代
日前在山东青岛举行的第16届全国院线国产影片推介会上,出现了此前中国电影市场极少出现的新类型——以《流浪地球》为代表的国产科幻电影,引发广泛关注。
一直以来,科幻电影都是衡量电影工业成熟度的重要类型。专家透露,一部成功的科幻电影,需要一套跨度极大的制作流程支持,对拍摄场地、特效、后期制作都提出极高要求。
即将于今年暑期档上映的《流浪地球》改编自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拍摄地位于青岛东方影都。导演郭帆说“为呈现出宏大的太空世界,拍出属于中国自己的硬科幻电影,我们在东方影都历经15个月的设计、绘制、规划和搭建工作,拍摄道具超过了1万件。”
据介绍,作为中国首个为全球电影制片人提供全方位制作服务的影视制作基地,东方影都占地166公顷,一期竣工30个摄影棚,二期在建10个摄影棚,包括世界最大1万平方米的摄影棚、世界唯一室内外合一的水下摄影棚、影视服装道具加工厂及世界先进的影视后期制作工厂等。
“按照电影工业体系要求,聚集全球影视行业资源,通过一站式影视摄制服务,打造更规范的电影工业化流程。,用极具竞争力的补贴政策,降低拍摄制作成本,帮助创作者更好地进行创作。”东方影都管理公司总裁兼影视产业园总裁孙恒勤表示,希望助力中国电影迈入工业化时代,推动中国电影走向世界。
电影工业化要营建全产业生态链
近年来,中国影院和银幕数保持较高增速,院线规模不断壮大。据国家电影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底,中国内地影院9965家,银幕总数达到54165块,位居世界第一。,影院市场更加规范、布局更加均衡、形态更加多样,中国电影市场呈现良性发展态势。
专家认为,只有与先进的工业和技术能力相匹配,才能推动中国从电影大国发展成为电影强国。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张丕民建议,要大力提升中国电影工业化水平和市场运营能力。通过透明、高效的影视工业流程进行加工生产,通过健康规范的影视市场体系进行资源配置,从而促进供给侧改革,优化产量规模,提升经济效益。
也有分析人士指出,与迪士尼、环球等影视娱乐综合体相比,中国电影产业链的中后端开发还缺乏“长尾效应”。
对此,曾在美国拍摄《唐人街探案2》的导演陈思诚颇有感触。他认为,美国电影市场是全球市场,票房收入在电影产业总收入中只占一小部分。中国电影人应该思考,如何利用电影IP价值,做好更大外延的内容,那是真正的蓝海。
“随着票房天花板离我们越来越近,下一步应该考虑如何利用电影的工业化,让电影产业更加蓬勃发展。”陈思诚说。
“电影工业化最终是要营建一个全产业生态链。”尹鸿表示,“一流的技术平台,完善的产业链条,专业的制作流程,国际化的服务水平,这四方面平衡发展,中国才能出现真正意义上的东方好莱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