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好银行就是伪价值投资者?错得离谱
认为银行股不值得投资是完全错误的,银行股恰恰遭遇了市场错误定价,处在罕见的安全边际中。
一篇《目前看好银行的都是伪价值投资者》的文章在网上流传。该文作者认为以实业投资思维在股市买股后长期持有才是价值投资,接着论证中小企业、科创企业、民营经济处于发展新阶段,而银行业缺乏成长性以及新的发展条件了,银行业也不具有长期投资价值。作者的结论是以低PE、低PB、高分红率买入银行的人是伪价值投资者。
笔者认为,以上文章误导视听,害人不浅。
银行依然是社融主力直接融资需几十年系统推进
价值投资之父格雷厄姆给“价值投资”的定义是以低于内在价值的价格买入有安全边际的股票。安全边际是企业内在价值与价格的偏差,而且是价格大幅低于内在价值。以实业投资思维在股市买股后长期持有是价值投资的一种方式,也是建立在格雷厄姆安全边际理论基础上,其思想本质仍旧是安全边际。但以上作者把这种成长投资看成是价值投资的唯一形式,这是不对的。
以上作者认为,中国企业资金80%以上来自于银行贷款,20%来自于非银行,这样的融资模式阻碍了科创企业、中小企业乃至民营企业的发展。笔者以为,这个判断在抽象的逻辑范畴内有一点正确性,但在现实的经济环境中是错的,甚至是有害的。
我们看过去十年中银行业放贷规模占社会总融资规模的比例。(见附图)银行贷款规模占社会融资规模比例从2004年的91%以上开始持续下跌,最低跌到66.28%,最近3-4年这一比例开始缓慢回升。为什么会出现先下降又回升的趋势?原因就在金融脱媒。金融脱媒是资金供给绕开商业银行体系直接输送给需求方和融资者,其表现形式是P2P、民间贷款、理财产品等。金融脱媒曾获得大力支持,以便让小企业、科创企业方便得到资金,这一过程导致银行信贷规模所占比例持续下降。,金融脱媒也带来了金融乱象,P2P频现爆雷潮,仅上海地区P2P违约规模已超2000亿。在这种情况下,新型的非银行融资方式无以为继,社会融资不得已回到银行。
按照以上文章作者的说法,发展科创企业、民营企业就必须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加强直接融资。美国企业80%的资金来自直接融资。可我们要看到,美国的市场体系有几百年的历史,法律制度比较完善,媒体监督非常发达,集体诉讼、投资人保护等都很完善。笔者借此问一句,当初设立创业板就是试图支持科创和中小企业,但为什么创业板在2015年出现了严重的泡沫?为什么部分创业板龙头以圈钱作为方向,肆无忌惮地财务造假,导致无数投资者损失惨重?,发展直接融资绝不是无条件的。而且过去几年的金融乱象和创业板危机已经证明,没有几十年的系统推进,想建立起以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投资是不可能的。
,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方式不是我们所独有,德国、日本、韩国也和中国一样,有80%社会融资是银行支持的。
银行股处于安全边际中
以上作者还认为,中国发展直接融资与银行业的间接融资是矛盾的,是此消彼长的。如果中国发展直接融资,那么银行受损。
笔者以为,这是严重片面的判断。因为随着直接融资变多,意味着企业的自有资金比例上升了,企业的还债能力随之提升,也即抗风险能力提升,进而使得银行贷款的风险下降了。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比如说把直接融资比例提到30~40%的情况下,对银行的贷款的安全性是有好处的,比如银行的坏账率会下降,这是最简单的常识。直接和间接两种融资模式不是简单的此消彼长的跷跷板关系,而是互相支持、互相促进的。
以上作者对自己的观点基本上没有论证,仅提到的一点论证在论点、论据上又经不起事实的检验。,笔者认为,以上作者认为银行股不值得投资是完全错误的,银行股恰恰遭遇了市场错误定价,处在罕见的安全边际中。500)this.idth=500' align='center' hspace=10 vspace=10 rel='nofoll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