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2018年中期投资策略
核心观点
宽货币紧信用破局,看好大型银行和零售银行
年初以来银行同业负债成本下降,资产端价格提升,为息差扩大创造条件。我们认为宽货币紧信用实质反映了资金价格传导机制不顺畅,名义GDP增速的下行或难以支撑资产端利率持续上涨。在政治局会议重提“扩大内需”之后,预计政策重心将从供给侧向需求侧转变。尤其是在表外融资规模收缩的情况下,通过表内“数量”扩张实现实体企业融资方式替代的必要性会加强。未来银行基本面驱动力也将从息差转为资产扩张。我们看好大型银行和零售银行的负债成本优势和资产扩张潜力。重点推荐(,)、(,)、(,)、(,)。
重心调整,银行从价升量减,转为价减量升
今年同业资金面在央行调控下持续宽松,减轻了银行同业负债的成本压力。银行存贷业务却面临两方面的约束。存款市场竞争激烈,推高了存款成本,存款活期率下降。银行贷款增长受制于窗口指导以及资本约束,致使贷款市场供不应求。形成宽货币、紧信用格局。但资金价格传导机制的不顺畅,将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实体经济发展的资金需要以及表外业务清理整顿导致资金供给减少的矛盾,需要更多银行表内资产来解决。短期内银行息差扩大、规模增速放慢,“价”升“量”减。但长期看需求政策或提升银行资产增速,银行将迎来“价”减“量”升的新趋势。
息差长期承压,资产增速预计修复
价格方面的政策调整方式或为“降准+加息”。降准有利于银行释放流动性,增加长期资金供给。“加息”主要是增加存款利率上限,有利于银行吸纳长期稳定负债,降低对同业负债的依赖。因为稳定实体经济融资价格是核心目标,所以预计政策组合对息差影响中性偏负面。数量方面,未来或鼓励银行资本补充、通过货币政策提供长期资金定向支持实体。在“三三四十”检查后,银行业资产负债结构已经基本调整完毕。通过集中性的再融资,上市银行资本压力缓解,可以支撑资产增速修复。存款总量增长乏力,负债增速将是银行分化的主要因素。
存款重要性增加,大行和零售银行受益
在利率上升周期,盈利核心在于如何解决低成本负债来源问题。在同业负债比例受MPA调控,资本再融资进程较慢的情况下,存款对于资产增长的重要性不断提升。从2016年末以来的金融去杠杆政策使企业授信派生的存款减少,存款呈现零售化、定期化的特点。在这样的环境中,两类型银行脱颖而出。一个是大型银行,大型银行的零售存款和活期存款占比高,非标投资业务少。另一个是以招行为代表的零售型银行。我们特别关注拥有集团背景资源,着力推进零售、资管改革的平安银行和光大银行。
风险提示政策速度力度超预期,行业转型升级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