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减持之间的虚与实
近期,有关A股“减持”和“增持”的消息经常见诸媒体,让散户投资者困惑不已。在减持方面,根据公开数据,未来3个月A股将面临解禁大潮,合计解禁市值超万亿,投资者难免担忧解禁带来的套现压力。但在减持压力看似排山倒海来临之时,近期A股却出现了“净增持”,截至11月28日,11月份的净增持超过5亿元,超过100家公司的重要股东出手增持。未来的潜在减持压力和现实的增持迭加,乐观者认为重要股东出手增持,主观上说明股市的内在投资价值在上升,客观上起到为股市托底的效果;而悲观者认为未来还有减持压力需要释放,潜在的卖出力量不可小觑。
究竟如何来理解减持和增持的这一矛盾现象?笔者认为,投资者既不用过度悲观,也不用过度乐观。从减持方面来看,虽然万亿解禁市值是不争的事实,但解禁未必等于减持,除了5月份起实施的新规推迟了减持的抛售时间,估值高低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对于低估值有潜力的公司来说,即便股份解禁了大股东也未必抛售,即便抛售也很容易吸引机构投资者参与,出现“你丢我捡”的现象概率很高。比如此前持股 多年的德意志银行,因为自身资金需求需要套现,尽管套现金额超过200亿元,但由于估值低、投资价值突出,最终被中国人保接手,并未形成二级市场的抛售压力。在港股上市的腾讯控股,实际控制人马化腾早在几年前就开始减持手中持股,但由于公司持续增长,长线资金持续买入,股价也一再创出新高。,重点不在减持,而在成长性和估值。
从这个角度来看,万亿解禁市值看似夺人眼球,但并不会形成全局性的抛售压力。但对个别股票来说,解禁的压力还是有的,特别是那些估值高、基本面缺乏亮点、限售股成本低且持股分散的股票。相反,对于那些估值合理或偏低,基本面良好的白马股来说,限售股解禁造成的压力就不会那么大,甚至可能成为某些机构批量吸货的对象。
减持不必太悲观,增持也不必太乐观。尽管近期上市公司重要股东出现了净增持,但区区数亿元和数十万亿的A股总市值相比,只能算是沧海一粟。,今年上半年多家上市公司推出的“兜底增持”,大多增持数额有限,在短暂提振股价之后依然受制于高估值的压力持续回落。,投资者对于这些目的不纯、为股权质押危机护盘炒短线的“作秀式增持”已经有了免疫力,不会再像此前那样冲动追高,这无疑是市场成熟进步的表现。
减持或增持都是虚的,基本面则是实的,散户朋友在投资过程中需要“脱虚向实”,多关注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少看肤浅的表面增持或减持。不过,对于一些重要股东增持金额巨大的品种仍可纳入观察范围,尤其是股价持续回落跌出价值,业绩有增长潜力的。笔者重点观察的品种有 、 、、 、 、 、正源股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