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稳预期 多项数据打破质疑
近一段时间,IPO 市场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这背后是一些新近上市的银行股价表现不太乐观以及数家申购规模较大的新股依次上市。有一些市场观点开始提出如新股发行是否“大跃进”,巨额 IPO “抽血”市场流动性等质疑的声音。
不过,根据报道梳理以及同多位资深市场从业人士的交流来看,这些被市场关注的热点都不应该是影响新股发行常态化的干扰因素,而如 IPO“抽血效应”和“大跃进”等表述已经和当下市场的实际情况有所脱节。
多项数据打破质疑
来看2019年新股发行常态化的情况,数项数据表明IPO发行始终保持着平稳的节奏。
截至11月28日,今年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共120家企业完成发行,平均每周发行2.7家,融资36.9亿元,比去年同期略有增加。下半年以来,科创板首批25家企业发行时间较为集中,但随着审核注册工作步入常态化,发行节奏也逐步趋于平稳,平均每周发行2-3家,融资规模每家平均在10亿元左右。
另据统计,截至11月28日,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今年共核准115家企业,融资1563.09亿元,相对于全金融市场,融资总量非常有限。
“IPO 融规模近几年都较为稳定,和再融资的规模相比显得十分有限,就改革的预期来看,非但不应该控制 IPO 的规模,反倒是在要提升的大背景下应该努力进一步提升企业 IPO 的效率。”北京地区一家大型券商投行部人士认为。
与此,市场资金面充裕也打破了一些观点对 IPO 影响市场流动性的质疑。
一位接近监管部门的人士透露,监管部门一直关注投融资的平衡状态,关注市场流动性。在做好融资端改革,也同步推进提升投资端的活跃度。
记者获得的数据显示,11月份股市客户交易结算资金余额比较稳定,较今年1月份日均水平增加近2000亿元。客户交易结算资金主要是券商经纪客户资金账户的余额,可随时用于购买股票。
从股市资金来源结构看,一些资金来源稳定性较高。例如,我国资管规模整体保持稳定,权益类基金规模正在持续增长。具体来看,截至2019年10月底,证券基金经营机构管理资产规模36.9万亿元。其中,公募基金13.9万亿,证券公司大集合0.79万亿,私募资管产品19.95万亿,受托管理的企业年金(含职业年金)0.79万亿,社保基金及基本养老金1.46万亿。
,权益投资显着上升也为市场流动性注入了不少活力。2019年,证监会改革优化公募基金注册机制,实施差异化注册审查流程,前十一个月公募基金募集成立的只数、募集的资金规模同比分别增加20.9%和42.7%,其中权益类基金同比更是分别增加52.6%和79.6%。公募基金持股市值2.27万亿,较2018年底增长近8000亿,增幅超过50%。
,证券基金经营机构管理资产持股市值4.35万亿,较2018年底增加了1.15万亿,增幅35%,持股市值占比例为7.9%。货币市场基金规模占公募基金比例为51.15%,同比下降11个百分点。
今年随着 A 股国际化进程平稳落地,外资持续配置境内市场,尤其是配置A 股。记者获得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沪深股通净流入A股市场将近2800亿元,已经成为市场有一只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力量。
而目前A股市场估值在全球处于低位,这样的节点显然将继续吸引外资加大A股配置力度。目前外资持有A股市值占比约3%,与可比的成熟市场相比,外资流入还有很大的空间。
海通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荀玉根表示,2020年股市还有更多的增量资金进场,市场资金面充裕并非空谈,他分析整体来看,2020年类似2014年,股市资金净流入约1.1万亿元。根据我们的测算,2019年股市资金净流入约为5000亿元,规模上与2013年较为接近,从节奏上看2019年月均流入接近500亿元,与历史上牛市第一阶段的资金流量接近。2020年我们预计股市资金净流入1.1万亿元,月均流入接近1000亿元。
更加不能忽视的是,新股发行常态化的,新股发行制度也在注册制的大背景下向市场化的方向进一步革新,在市场化、法治化方面有诸多探索。
例如监管层更加注重对发行人信息披露是否真实、准确、完整,企业是否守法合规、市场参与各方是否履职尽责进行审核,市场化、法治化的新股发行生态初显,不少优质企业登陆资本市场。
,在新股发行常态化,发行承销询价定价机制日益市场化的大背景下,新股破发与近期的二级市场环境、新股上市初期的交易特征、投资情绪、资金面、发行人本身质地等多种因素相关,显示出市场化定价机制趋于合理和完善,是正常的市场行为。投资者要以更理性的心态来完成询价定价,市场也要以包容的心态,平常心来对待破发现象。
对此,资深投行人士王骥跃表示“IPO实行市场化定价发行,在稀缺性逐渐消失后,定价开始有摆脱主承销商投价报告的锚效应的迹象,市场化定价机制开始发挥作用,可以借鉴并推广到其他板块,改变多年来IPO发行价的扭曲。打新的无风险收益将消失,投资者要开始关心新股投资价值,而不能认为监管放行的就有投资价值。监管是合格放行,价值应由市场,由投资者用资金投票决定。”
保持政策定力
以上种种都意味着具备保持新股发行常态化的市场基础,而监管也应该保持新股发行常态化,稳定市场预期,而非随着市场的风吹草动使政策摇摆。
一位沪上大型券商首席策略分析师告诉记者“监管应该保持新股发行常态化的定力,这也是资本市场本身的功能,即(发挥)资源配置功能,如果资本市场不能IPO、再融资,那还就缺乏了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否则就变成了一个投机、赌博的市场。这也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里提到的,提升直接融资的比例。”
王骥跃也认为,监管应当保持新股发行常态化的定力,坚持市场的新陈代谢,推动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淘汰劣质公司。今年投资者已经用脚投票淘汰了若干家上市公司,低于面值退市机制已经发挥作用。未来在交易量和股东人数方面也可能会出现投资者抛弃上市公司的情形。
记者也从接近监管层相关人士处了解到,未来证监会仍将按照发展股权融资、优化上市公司质量、服务实体经济的整体需求,坚持新股常态化发行,重视市场投融资两端的平衡,明确市场预期,严把资本市场入口关,推动发行、注册和市场承受力的有机统一衔接,切实防控各类风险。
而近期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旗帜》杂志发表署名文章,表示要让市场有稳定预期。他表示,预期管理对资本市场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在政策出台前,要广泛开展市场调研,全面听取各方意见,多站在市场参与者的角度换位思考,科学审慎决策,确保接地气、可落地。政策出台后,要保持定力,不为市场杂音所扰,做深做实做细舆论引导,确保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在政策实施过程中,要及时开展正反两面的评估,政策调整要坚持“两点论”、辩证法,既不能犯“急躁病”,又不能无所作为,更不能好心办错事。
当下新股发行常态化也需如此,新股发行常态化且发行节奏平稳正是对市场最好的预期管理。这种背景下,记者了解到,当前资本市场的韧性和活力不断增强,证监会一方面保持新股发行常态化,积极支持股权融资,不会因为各种因素而暂停IPO发行;另一方面也会根据目前的市场情况,保持平稳的发行节奏,不搞大跃进式的集中核发批文。
就募集资金超过100亿元的大盘股来说,今年有中国通号,中广核,【()、】3家企业完成发行并上市,邮储银行正在发行。已过审的企业,发行人也将会考虑市场情况,选择合适的发行时机和发行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