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港上市再掀热潮 券商投行分享IPO盛宴
赴港上市再掀热潮 券商投行分享IPO盛宴 2018-07-23 08:57来源国际金融报作者刘新余 不断涌现的内地企业赴港IPO项目,也带来规模不小的保荐承销大单。而要在港股IPO中分得一杯羹,券商的国际化水平成为关键法宝。
最近,港交所上市高潮迭起。甚至出现8家企业上市,港交所的铜锣不够用,两家公司合敲一面锣的盛况。
记者从港交所官网获悉,截至7月19日,今年以来在港交所上市的企业共计136家,同比增长50%左右,就IPO数量来说,全球居首。
有评论认为,这是继14年前由腾讯等掀起的内地互联网企业赴港热潮后,又一次由新经济企业引领的赴港上市潮。而此次盛况空前。
面对内地企业赴港上市热潮,上海某大型券商资深分析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内地企业之所以选择赴港上市,可能是企业综合考量的结果,是考虑企业资金的用途,主要是境内还是境外;是看估值高低、投资者接受程度以及上市流程。”
他认为,内地企业在香港上市,中资投行自然比较有优势,而且随着资金通过沪港通、深港通南下,现在除了资产端优势外,中资券商客户端的优势也体现出来,所以整体市占率上升是必然的结果。
港交所缘何受追捧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7月19日,今年以来在香港上市的企业中,其中有33家为内地券商香港子公司单独或联合保荐,占比近1/4。
(,)发布研报指出,尤其是进入夏季以来,内地赴港上市的企业数量以每月超过10家的速度增长。仅7月3日,就有11家公司提交了上市申请。
有业内分析师表示,按照常理,港股IPO到下半年才是高峰,尤其是9至11月。据预测,照此发展势头,2018年港股IPO数量仅内地企业便有可能突破100家。
2018年内地企业赴港上市出现井喷,原因何在?
,是内地和香港上市政策的变化。A股上市政策总体收紧,在清理IPO“堰塞湖”的思想指导下,IPO审核总体呈现“开源节流”的态势。IPO审核监管趋严,过会率降低,撤销申请项目数量增多。,对新经济企业上市开设“绿色通道”,工业富联、药明康德、(,)等一批企业实行即报即审,上市速度大大提升。
,从源头抓上市企业质量,要求保荐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对自身项目负责,并承担项目连带责任,拒绝企业带病上市。对于重组上市类交易,证监会明确IPO被否企业3年内不得通过借壳上市。
港交所之所以吸引众多内地新经济企业,除了对企业盈利要求较为宽松外,其IPO新政更是功不可没。2018年4月30日,港交所新制定的《新兴及创新产业公司上市制度》正式生效,向新兴的三类公司打开大门同股不同权架构公司、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类公司、将港交所作为第二上市地的公司。
香港IPO新政直接吸引了大批内地企业,如内地涌现一批还未盈利的生物医药公司赴港上市。尤其是放开对“同股不同权”的限制,更是直接吸引了如小米集团这样的企业赴港上市。
,某创投行业人士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新经济企业受资本追捧,一定程度上也被资本绑架。多数企业在上市之前,已经得到多层资本的多次“输血”,甚至还存在一些拟上市项目发行了股权融资项目,而这些资本变现和退出的主要方式有两种或借壳重组上市,此方式快速但难度大;或直接IPO上市,可选择A股上市也可以赴港IPO。相比国内IPO的审批制度,香港的注册制更为灵活且没有排队时间,赴港上市显然成为资本退出的一个不错的选择。
中资券商分享盛宴
不断涌现的内地企业赴港IPO项目,也带来规模不小的保荐承销大单。而要在港股IPO中分得一杯羹,券商的国际化水平成为关键法宝。
在2018年以来内地企业赴港IPO保荐名单中,频现中信证券、中金公司、中信建投、国泰君安、(,)等大型券商子公司的身影。
有券商投行人士分析,上述中资券商较早在香港设立分支机构,拥有港交所保荐人资格,且具有丰富的港股IPO保荐经验。不过,中资券商更多地是作为联席保荐机构,承销方面则基本是国际投行主导。
例如,作为中信证券的全资子公司和国际业务平台,中信里昂证券今年先后拿下小米集团、齐屹科技、汇付天下、江西银行等大单,担任联席上市保荐人;7月19日登陆港交所的齐鲁高速,其联席保荐人为中泰国际融资、中信建投国际;中信建投国际还担任指尖悦动H股发行的独家保荐人,九江银行的联席保荐人等。,申万宏源、(,)、兴业证券、东兴证券等券商香港子公司也积极参与港股IPO保荐。
目前,中资券商在港股券商板块的力量不容忽视。Choice数据显示,港交所证券及经纪板块共有54家公司,流通市值排名前十的公司中,中资券商占据九成席位。
(,)非银团队表示,四方面原因促使中资券商香港业务近几年快速发展,境内客户海外资产配置需求的提升;,境内企业海外融资需求的持续;,内地资本市场逐步开放带来的投资机会增加,提升了对海外客户的吸引力;,在监管趋严的环境下,国际投行金融危机后的业务收缩。
国际化水平提升
从上市券商发布的2018年上半年业绩预告来看,绝大部分中小券商利润下滑幅度较大,而具体则表现在自营业务以及投行业务的利润急剧下降,而大型券商总体表现良好,净利润甚至还有小幅增长。
究其原因,进入2018年以来,A股市场行情低迷,相关监管政策趋严。尤其是IPO方面,大型投行本身便占据先天规模优势,且储备项目较多。而中小券商在严监管下,IPO项目更加“捉襟见肘”。据了解,今年上半年,不少中小券商在IPO保荐承销上处于“无米下锅”状态。
另一方面,大型券商在巩固内地优势的,还高度重视其国际化水平的提高,从而不断拓展国际业务。据了解,包括中信证券、(,)、广发证券等,长期将国际化布局作为公司重要战略布局。
香港成为中资券商国际化战略的重要平台,国际业务对于母公司营收的贡献度也持续上升。2017年,(,)、中金公司、海通证券的国际业务收入占比均超过10%,分别为12%、17%、21%。
,大型券商对于业务的划分也完全国际化。例如,(,)证券以零售业务和机构业务两大类划分,海通证券海外业务收入占比不断提高,中金公司更是直接借鉴大摩和美银美林等国际投行的模式和架构。相比而言,中小券商的差距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