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老总是谁,比亚迪老总创业故事以及比亚
比亚迪是国产汽车的一个品牌。近年来由于补贴,比亚迪汽车备受关注。那么比亚迪老总是谁?任何了解比亚迪历史的人都知道比亚迪老板是王传福,关于他的信息很少。
是什么造就了比亚迪老总的创业神话,让他成为商业天才?也许你觉得答案一定是他的勤奋和汗水,但他认为,“成功的关键是要有冒险精神”。在他眼里,一切都很简单,只要你敢于冒险,尽力而为,一切都可以。冒险并不意味着为所欲为。我们需要明智地承担风险,并利用技术和经验作为增加成功机会的先决条件。
创业传奇
一个出生在农家的人,26岁成为高级工程师、副教授;创业几年后,他在镍镉电池产销量排名世界第一,镍氢电池排名第二,锂电池排名第三,37岁时他成为了一位享誉全球的“电池大王”;2003年他大举投资汽车行业,誓要成为汽车之王;现在他拥有个人财富85亿元。此人是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王传福。
冒险与创业
王传福于1966年2月15日出生在安徽武威,在父母的照顾下度过了幸福的童年。
1987年7月,21岁的王传福从中南工业大学冶金物理与化学系毕业,进入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所。在这期间更是全身心投入到电池研究去了。五年之后26岁的王传福就被破例委以研究所301室副所长的重任,成为当时中国最年轻的所长。1993年研究所在深圳成立了比格电池有限公司。因为电池研究和王传福联系紧密,其成为了公司的总经理。
在有了一些商业运营和电池生产的实际经验后,王传福发现在他的研究领域之一的电池行业,一部手机需要2万到3万,而国内产业还没有开始。王传福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离开比格公司,自己动手。离开背景雄厚的比格电池有限公司,辞去现有总经理一职,对于普通人来说风险太大。王传福相信一件事最壮丽的景色总是在悬崖上,财富总是在危险中出现。
1995年初,正值深圳冷暖,王传福向一位负责投资管理的亲戚借了300万,注册成立了比亚迪科技有限公司,并带领20多人在莲塘, 深圳的老车间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旅
冲破牢笼
众所周知创建一个公司并不难,生产一个产品也很容易。难的是如何把尽可能少的投入变成尽可能多的产出。这需要企业家的眼光和冒险精神。许多人的创业失败不在于缺乏资金,而在于缺乏远见和冒险精神。王传福最大的资本是其战略眼光和冒险精神。
回忆起当时的情形,王传福无法相信自己有如此大的勇气。当时充电电池在日本,占据主导地位,国内制造商大多购买电池进行组装,利润微薄,几乎没有竞争力。如何打开局面?经过深思熟虑,王传福决定依靠自己的技术研究优势,从一开始就把注意力转向生产——电池,这是技术含量最高、利润最丰厚的充电电池核心部件。事实证明王传福此举可以说是先发制人的关键和致命一招。
更值得称道的是,正在寻求快速发展之路的王传富,在一份国际电池行业动态报告中发现,日本宣布不再在本地生产镍镉电池,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镍镉电池生产基地的国际转移。王传福立即意识到这将为中国电池企业创造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机遇,他决定立即涉足镍镉电池生产领域
当时日本的一条镍镉电池生产线需要数千万元的投资。,日本禁止出口,王传福根本买不起这样的生产线。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王传福是一个“吝啬”的老板,他知道如何控制成本。根据企业的特点,他利用中国,人力资源成本低的优势,决定自己建造一些关键设备,然后将生产线分解成手工流程。结果,他在日产花了100多万元人民币建成了一条4000块镍镉电池的生产线。
比亚迪公司利用成本优势,通过一些代理商,逐步开拓低端市场。经过努力比亚迪的整体成本比日本低40%,为了进入高端市场,赢得大的行业用户和大的订单,王传福不断优化生产技术,引进人才,并购进口大量先进设备,集中努力进军研发,电池质量稳步提高。他经常出国参加国际电池展览会,并直接与能下大订单的大客户如摩托罗拉联系。得到客户的认可后,公司的订单源源不断。
1996年,比亚迪取代三洋成为台湾无绳电话制造商达巴的电池供应商。1997年比亚迪公司在镍镉的电池销售量达到1.5亿块,居世界第四位。
在镍镉电池领域站稳脚跟后,王传福随后又开始了镍氢电池的研发,并于1997年开始批量生产镍氢电池。这一次恰逢东南亚,金融风暴,一半以上出口产品的比亚迪公司受到了很大影响。之后王传福将目光投向了欧美和日本市场。从1998年到2000年,比亚迪欧分公司和美分公司相继成立,日本厂家后院起火。从1999年到2000年,比亚迪在这些市场中处于强势地位,行业领袖松下, 索尼,通用电气、AT&T和TTI出现在主要客户名单上。
2000年,王传福在资金大量投资,在锂电池启动了研发,并很快获得了自己的核心技术,成为摩托罗拉中国锂电池的第一供应商。2001年比亚迪市场份额上升到了第四位,并且在镍铬以及镍氢电池也逐渐上升到了第二和第三位置。至此比亚迪在市场中上升受到大家关注,现在他的电动汽车已经随处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