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卖减持窘境频现 银行股权为何“不香了”
来源北京商报
北京商报讯(记者 孟凡霞 宋亦桐)从前几年的“香饽饽”到如今的无人问津,越来越多的银行股权因拍卖无果,进入了周期较长的“变卖”阶段。8月3日,北京商报记者根据阿里司法拍卖平台不完全统计发现,开年至今,已有93笔银行股权因接连拍卖失败遭遇了“变卖”,虽然进入“变卖”的银行股权竞买“门槛”低,但上述股权中仅有12笔成交,流拍更是成为了常态。另在银行资产质量下滑、股东长期持有意愿不足的情况下,银行股也迎来尴尬时刻,频遭投资者减持。
在阿里司法拍卖平台上,已有逾12015起银行股权进行了拍卖,其中近900起银行股权进行到“变卖”阶段。从时间节点来看,仅2015年初至今遭遇“变卖”的银行股权就达到879起,占比超九成,2017年、2018年、2019年这三年来,被“变卖”的银行股权数量直线上升,分别为54起、304起、398起。
据北京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开年至今,已有93笔银行股权因拍卖失败进入了“变卖”阶段。从标的信息来看,这些银行多以城、农商行居多,标的金额大多在20万-1500万元不等。“变卖”标的的主体有企业持有的银行股权,也有自然人持有的银行股权。
北京商报记者从阿里司法拍卖平台相关人士处了解到,一般情况下,拍卖流程主要有三个阶段,分别为拍卖、第二次拍卖和“变卖”,拍卖失败后转入二次拍卖,如果二次拍卖仍失败,则该标的会转入“变卖”阶段。如果“变卖”失败就要视处置方的决定,如果要求拍卖,则重新进入拍卖流程的三个阶段,拍卖价位均由处置方决定。从时间跨度来看,“变卖”与拍卖、二次拍卖的周期有较大差距,拍卖和二次拍卖的竞价周期大多为一天,而“变卖”的周期则长达60天。
对银行股权频上“变卖”台,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分析认为,阿里司法拍卖平台上的银行股权拍卖,是因为银行的股东出现债务危机而被迫拍卖和转让,银行股权“变卖”更多是其股东出现了债务问题,股权比例均比较小,通常不会对银行产生实质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进入“变卖”程序后,标的价格通常会大幅缩水,较评估价打近半折的标的不在少数。按理来说,进入“变卖”的银行股权,竞买“门槛”低,处置应该更加容易,但北京商报记者却注意到,即使到了周期较长的“变卖”阶段,银行股权的成交率依旧很低。上述93笔被“变卖”的银行股权中,仅有12笔股权成功交易,另有8笔被中止,3笔被撤回。
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看来,近几年,银行的股东合规性要求比较严格,例如,不能拥有两家以上的银行和保险类的股权,在严监管重压下,银行股权“流拍”已经成为常态,,在目前中小银行整体估值偏低的情况下,很多投资者对银行股权兴趣度低。而“流拍”也显示出投资者对这些银行股权价值的不认可。原因包括价格不合适,拍卖的股权多数比较小,只能财务投资,真正想要银行股权的机构并不感兴趣,还有宣传不够,司法拍卖平台上股权投资者少,股权并不像房产那样标准化,所以更难被一般投资人接受。
除中小银行股权在拍卖台上频遭“冷遇”,部分上市银行股份也遭遇投资者减持。据Wind统计数据显示,公募基金在今年二季度对银行股的持股仓位继续下滑,其中,农业银行、民生银行、邮储银行、兴业银行等银行遭减持的银行股数均超2亿股。二季度公募基金减仓最多的10家上市公司中,银行股占了一半。
有市场人士认为,经过了一段时间的修复,银行股已经到了压力位,在当前银行不良率反弹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投资者表现出了担心情绪从而引发减持动作。盘和林进一步指出,银行股权频频被减持的原因也有很多,整体来说现阶段一些中小银行不良率都呈现上升态势,风险较大,触发了市场减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