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一轮洗牌,私募“一人模式”还能走多远
受访的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在行业野蛮生长的初期,靠“一人模式”封神的私募机构层出不穷,但随着行业体量持续扩大,投资人对私募接受度不断提升,该模式存在的权力过于集中、公司治理与风控体系缺位等风险不容忽视。在行业新一轮的洗牌中,专业化、机构化替代个人神话将成为私募在资管行业竞争中获胜的关键,那些仍想着“单枪匹马闯天涯”的管理人是时候思考更加长远的问题了。
私募证券投资类管理人全职员工分布情况
全职员工人数 私募管理人数量(家)
10人以下 7291
10—20人 1380
20—30人 170
30人以上 103
◎记者 马嘉悦 ○编辑 黄淑慧
如果一辆载重量10吨的卡车一次装了20吨的货物,那么它在路上行驶时就充满风险。如今的私募业,仍有诸多管理人尚未发现的“超载”风险。
据私募排排网统计,截至2月28日,从业人员数量不多于10人的私募证券投资类管理人有7000多家,占比超过八成,其中员工数量只有个位数却管理数十亿资金的机构比比皆是。与此,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获悉,目前大多数私募管理人采取“一人模式”,即公司的兴衰存亡主要取决于单一创始基金经理的决策。
受访的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在行业野蛮生长的初期,靠“一人模式”封神的私募机构层出不穷,但随着行业体量持续扩大,投资人对私募接受度不断提升,该模式存在的权力过于集中、公司治理与风控体系缺位等风险不容忽视。在行业新一轮的洗牌中,专业化、机构化替代个人神话将成为私募在资管行业竞争中获胜的关键,那些仍期望“单枪匹马闯天涯”的管理人是时候思考更加长远的问题了。
昔日冠军私募跌落神坛
近日,昔日冠军私募苏某遭遇诈骗的新闻,将那个靠一己之力“封神”的私募年代重新拉回到大众视野。
据沪上某媒体报道,某“客户”利用苏某急于谈成业务的心理,骗走了其上千万元的“保证金”。诈骗行为固然应当受到严惩,但苏某目前颇显落寞的处境也令诸多业内人士唏嘘不已。
公开资料显示,苏某曾是2016年的私募年度业绩冠军,当年以180%的年度收益率“一战封神”,成为当时炙手可热的私募明星。不过,就在其夺冠后的第二年,市场风格剧烈切换,苏某管理的产品净值大幅下跌。2020年6月,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了《关于注销32家期限届满未提交专项法律意见书的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的公告》,苏某的私募机构赫然在列。也就是说,从“一战封神”到跌落神坛,苏某的这家私募仅仅走了不到5年。
无独有偶,昔日私募冠军广东新价值投资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据悉,广东新价值投资曾是2009年的股票策略私募冠军,其规模一度突破百亿元。其掌舵人罗伟广偏爱中小盘股且集中持股,在2010年至2012年的成长股熊市中遭遇重创。而且,由于合规风控的问题,罗伟广和广东新价值投资多次收到监管罚单,2021年7月中基协取消了广东新价值投资的会员资格。公开资料显示,广东新价值投资2018年时规模已不足5亿元,全职员工人数只有5人。
,部分百亿级私募机构也因依赖单一基金经理而元气大伤。比如,昔日百亿级量化巨头上海锐天投资在2019年核心投研人员高亢出走后,管理规模跌至目前的20亿元至50亿元;于翼资产在核心人员陈忠离职后也一落千丈,目前管理规模低于20亿元。
“一人模式”暗藏风险
从公司经营模式层面来看,上述没落的私募机构有一个共同点,即过分依赖单一基金经理,团队整体实力有待提升。
“2014年私募拥有正规军身份后,不管是管理人数量还是资产管理规模都突飞猛进。,以往私募大多采用‘一人模式’,即其核心竞争力来自单一创始基金经理,且团队人数较为精简,通常只有几个人。私募明星徐翔、苏思通、罗伟广等都是靠这种模式实现名利双收的。”沪上某私募研究员直言,目前“一人模式”在行业中依旧比较普遍,不过随着私募管理体量大幅增长,行业马太效应愈发凸显,诸多曾经声名显赫的私募创始人跌落神坛,“一人模式”暗藏的风险已然不容忽视。
私募排排网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月28日,全职从业人员数量低于10人的私募证券投资类管理人多达7291家,占全部私募证券投资类管理人的比例高达81.5%。其中,多家管理规模超过50亿元的私募机构,其全职员工数量甚至不到8人。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学术副院长、教授严弘表示,目前不少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核心竞争力往往来自其单一创始基金经理,这样的“一人模式”风险较高。由于权力过于集中,管理层行为较少受到约束,公司决策的个人意志过于鲜明,风险管理机制薄弱,这不仅容易损害小股东的利益,还有可能将旗下管理的资产置于不必要的高风险之中。而且“一人模式”下团队往往较为精简,不利于公司建立合理的风控体系和提供必要的投资者服务。
某中型私募创始人也坦言“私募机构归根结底是一家公司,需要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制度。而现在很多私募创始人心目中并没有公司的概念,团队过于精简,甚至部分私募的合规总监都是找人兼职的。这样的私募承载力较弱,一旦其规模因个人短期业绩光环而过快增长,潜藏的风险不言而喻。”
“私募业现在存在一个问题,即越来越强调所谓的明星基金经理。当明星基金经理业绩表现突出时,名誉和利益大多归于基金经理本人,很多时候会反向激励基金经理用更为激进的方式去获取更多名誉和利益。,一旦管理规模超出基金经理的能力范围,风险就会暴露,承担后果的却是私募管理人和投资人。在居民财富向资本市场转移的当下,这一问题需要业内引起重视和深思。”弘尚资产联席CEO张骏坦言。
机构化、专业化将成为行业主旋律
面对“一人模式”逐渐暴露出的风险,多位业内人士称,私募已经进入“后神话时代”,机构化、专业化才是未来私募业在资管行业竞争中获胜的关键。
记者采访获悉,诸多私募管理人在加强投研团队建设的,正在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完善合规体系。与此,监管也在持续推进“扶优限劣”,助推行业高质量发展。
某老牌百亿级私募高管透露“公司最初依靠创始基金经理的个人光环进军头部梯队,但近年来公司不断地在内部培育优秀基金经理,有意识地打造整体品牌形象。与此,加强合规、交易、服务等各个环节的体系化建设,以提升公司机构化、专业化程度。”
张骏也透露“弘尚资产的定位是一家不过分依赖单一基金经理的平台型私募,力争在合规风控交易、市场产品运营、投研体系建设等方面比肩公募机构。在与基金经理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公司将适当限制基金经理的管理规模,使其能力圈与管理规模相匹配。”
监管部门近年来也采取各种方式以抬高市场准入门槛,增加私募的违规成本。比如,去年6月,中基协通过AMBERS系统发布《关于加强私募基金管理机构从业人员资格注册有关事项的通知》,重申人员数量问题。该通知指出,私募机构员工总数不应低于5人,员工不得兼职,不符合人数要求的须在3个月内完成整改,否则将被采取自律措施。与此,对伪私募或劣质私募管理人加大惩治力度。截至2月底,中基协累计注销了近2000家私募管理机构。
著名投资经理、戴维斯家族掌门人克利斯朵夫·戴维斯曾说过,在高速公路上开车,如果你始终关心的是最近几公尺的路段,迟早会把车开到路旁的沟里去。只有把视野放到更远的地方,才能把握正确的方向,安全抵达目标。
“对于快速发展中的私募业来说,何尝不是如此?”重阳投资总裁汤进喜表示,当投资人对私募基金的接受度越来越高,私募机构的责任也就越来越重。,站在当下看未来,私募机构需要从更加长远的视角出发,以大型资管机构的标准要求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