缠论学习101:答疑一
深入解析缠论学习:专业答疑与理论精髓
课程内容继续深入,许多学习者对于缠论中的买卖点及“走势必完美”等核心问题仍存疑惑。为此,特设此专题答疑,希望为各位学习者解开迷雾,把握缠论精髓。
一、关于第二类买卖点的迷思
第二类买卖点似乎是一个让众多学习者困扰的话题。简而言之,第二类买点即是在第一类买点之后的次级别回抽结束后的再次探底或回试的结束点。例如,在5分钟底背驰后的第一类买点上去后,紧接着会有一个1分钟的向下走势,这个走势的结束点就是第二类买点。
那么,第二类买点有哪些可能出现的情况呢?
1. 最强情形:第二类买点恰好构成原来下跌的最后一个中枢开始的震荡走势的第三类买点。这种情况下,往往对应着V型反转的快速回升,力度最大。
2. 最弱情形:第二类买点跌破第一类买点。这里一般构成盘整背驰,后续走势多样,包括顺势平台到扩张平台等不同的形态。
3. 一般情形:介于上述两者之间。第一、二、三类买点依次升高。
值得注意的是,只有在回升的中阴状态下才有第一、二类买点。中阴状态结束后,所有的中枢震荡仅存在第三类买卖点以及中枢震荡的买卖点。
二、解读“走势必完美”
“走势必完美”这一理念,似乎只有真正深入理解现代数学的人才能真懂。本ID的理论给予分型、笔、线段、不同级别走势类型一个递归函数,实现行情的唯一分解。这如同代数数论中的理想数,解决了唯一分解的问题,使得整个理论具有强有力的唯一性。
许多人纠结于分型如何如何,却忽略了分型只是递归函数的a0,它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计。当前的设计是在消除偶然因素、最大化笔出现可能性下的最优选择。分型不需要任何假设,只需要符合定义就可以。
缠论作为一门深入市场的理论,其背后有着深厚的数学背景。对于“走势必完美”等核心理念,如果有现代数学背景的学习者会理解得更深。但对于大部分学习者来说,只要掌握其操作方法来分析市场走势就足够了。希望通过这次的答疑,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缠论的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