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金融科技能力接受战“疫”实践检验
疫情发生以来,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线上化服务可圈可点。一方面,通过各种应急举措提供各类疫情防控金融服务支持;另一方面,提升服务便捷性与可得性保障居民日常金融所需。
能在突发时期做到从容应对,这并非偶然。近些年备受关注、突飞猛进的金融科技在疫情这个特殊时期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平安集团总经理、联席CEO谢永林坦言,“疫情是一个危机,但对有些机构来讲则是转危为机的机会,我们可以利用这一次疫情把银行的线上化运营和数字化经营推向新高度。”
非接触式金融服务需要金融科技引领,关键在于银行数字化能力。,在理念上,银行要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制定企业级转型战略并深入实施。”新网银行首席研究员董希淼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疫情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公众观念和行为,非接触式服务或将成为常态。
远程放款模式接受实践检验
“这次疫情是对金融机构的全面考验,也是对数字化金融服务的一次全面考验。”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区块链工作组组长李礼辉日前撰文表示,数字化能力强的银行机构,抗疫行动快、覆盖面大、效果明显。在这方面,大型金融机构优势尽显,但也有部分体量不大但数字化能力强的金融机构表现不俗。金融科技强而准的支持和服务能力在疫情这个特殊时期愈发得到彰显。
在抗疫主战场武汉,招商银行将非接触式金融服务融入到信贷工作中,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该行“远程放款”已相继支持远大医药(00512)、国药控股(01099)、华润塞力斯等抗疫医疗物资保障企业投放达1.4亿元。
据招商银行相关负责人介绍,远程放款模式是该行的金融科技创新项目。为改变传统线下资料传递的信贷放款模式,招商银行总行授信执行部早在2018年便开始思考信贷业务的数字化转型,筹划线上远程放款业务模式,并于2019年完成系统功能的开发和7家分行的试点上线。
没想到,招商银行的远程放款业务模式很快在疫情期间得到实践的检验。据统计,截至2月21日,三周时间内,招商银行已累计有35家分行通过远程放款模式向客户发放896笔授信业务,合计237亿元。其中,武汉、温州、北京等分行的远程放款使用率已达100%。
据了解,技术上,远程放款是结合网银和CVM(条件价值评估法)系统的电子影像存储、传输功能开发的线上快速放款模式。该模式下,客户经理在放款前无需上门,甚至客户也无需到网点递交资料,只需通过客户网银端或客户经理手机拍照,上传放款资料影像件,放款中心则可凭电子影像信息先行放款,而后在规定时限内移交放款资料原件进行归档。
秒批秒贷优化用户体验
“全部业务流程都是线上受理,录入内容明晰,最主要是审批速度很快,我提交的贷款申请仅15分钟就在线上审批完成,真的是极速审批!”收到贷款审批通过的短信通知后,家住海南省文昌市会文镇的林明浩感到很惊喜。据邮储银行(01658)海南文昌市支行行长王积介绍,仅仅在2月的头10天,该行已累计推广“极速贷”业务82笔,共计755.8万元。
极速审批的背后是金融科技的支持。记者发现,疫情期间,企业贷款需求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首要一点就是“急”,依靠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使银行机构“秒批秒贷”成为现实。
招商银行零售信贷部副总经理叶正茂告诉《金融时报》记者,“在数据和模型支持前提下,我们能通过云计算能力实时决策引擎,匹配1000条以上的规则,对贷前、贷中、贷后不同的20多个品种进行实时秒批。,实现了小微闪电贷建额30秒钟出结果,最快1分钟提款到账,小微抵押贷款预审批60秒钟出结果。”
据悉,网商银行于2018年6月启动的“凡星计划”在疫情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该模式下,网商银行向行业开放能力和技术,与金融机构共享“310”贷款模式(3分钟申请,1秒放款,零人工干预),得到了25家银行的积极响应,重点支持湖北小店和数字经济小店,为850万家小店降低利息成本约20%。
《金融时报》记者大致梳理了疫情发生以来银行线上金融服务的内容,主要包括支付结算、产品服务、信贷供给、远程办公4个方面。除了利用金融科技保障金融服务供给之外,部分银行还将自身科技能力延伸到疫情防控其他领域。例如,工商银行(01398)研发新冠肺炎防控应急物资管理系统,免费提供给疫情防控指挥部、卫健委及医疗机构等防疫重点单位使用;建设银行(00939)为各级民政部门和社区开发上线“建行智慧社区管理平台”,助力城乡社区构筑“线上+线下”立体防控体系。
提升风险识别与管理能力
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在2月24日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下一步,央行要在4个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其中之一是“指导商业银行要充分运用好金融科技手段,全面提升风险识别和风险管理能力,尽可能降低不良贷款的上升”。
值得关注的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相关负责人多次明确,可以提高企业现存债务的展期、续贷力度,防止资金链断裂,商业银行要对受疫情影响暂时遇到困难的企业进行帮扶,并提高不良贷款的容忍度。对此,市场十分关注由此带来的不良贷款增多问题。
而金融科技在提升风险识别与管理能力、降低不良贷款发生概率方面的作用开始受到各机构的普遍重视。“利用科技控不良”是招商银行在研发该行小微企业贷款客户端“招贷APP”时始终贯穿的理念。
《金融时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破解小微企业风险识别难题,招商银行引入大数据风控与风险量化模型应用,以“人机结合”的方式建立了一套以数据驱动为主导的风险管理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对风险来源多样化的小微客户建立了标准化、系统化的风险控制体系。
招商银行普惠金融服务中心主任高旭磊表示,“在业务效率提升的,招行也对风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运用大数据智能风控对接70个以上的实时数据源,把内外数据打通,将反欺诈模型变量增加到1万个以上。,招行开发了20余个模型,其中最专业的就是‘麒麟’关税图谱和‘鲲鹏’机器学习模型。”
而微众银行作为互联网银行,本就没有实体营业网点,通过移动和数字渠道向个人和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正是该行的优势所在。微众银行方面表示,疫情发生后,该行充分发挥自身高科技、纯线上运营的业务特点,填补传统银行线下金融服务受疫情影响产生的服务空白点,及时启动银行信息科技应急保障机制,对系统运维以及相关人员安排进行调整优化,全力保障银行关键业务系统和基础架构平稳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