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结构存款饱受诟病 整顿500天销售边界模糊仍存
“资管新规”正式发布之后,结构性存款曾一度被银行视为保本理财产品的替代,成为各大银行揽储的利器,但一系列合规问题也随之凸显,其中销售渠道混乱、“假结构”存款产品频出饱受诟病。北京商报记者近日走访了北京地区各大银行网点,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历经整顿后,昔日的“假结构”存款产品已不见踪影,但结构性存款销售端边界模糊不清的现象依旧存在。
结构性存款逐步压降
“结构性存款主打稳健投资、保本,不保最高预期收益率,因为产品主要挂钩黄金或者挂钩中证指数、美元等,仅有一个保底利率。”一家股份制银行理财经理向北京商报记者介绍称,“‘假结构’存款产品其实相当于结构性理财产品,但在理财层面也属于另类理财,目前已经分开了,不能等同。”
结构性存款和银行其他存款区别最大的地方在于,结构性存款是商业银行吸收的嵌入金融衍生产品的存款,通过与利率、汇率、指数等的波动挂钩或者与某实体的信用情况挂钩,使存款人在承担一定风险的基础上获得相应的收益率。
而“假结构”存款产品,就是通过各种设计,保障投资实现最高预期收益率,变相“高息揽储”。
2019年10月18日,银保监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业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规定,“结构性存款新规”设置一年的过渡期,一年内“假结构性存款”需整改完毕。
另一家股份制银行理财经理则向记者介绍,“假结构”存款产品的消失还是源于刚性兑付问题,以前的结构性存款包括真结构和“假结构”。其中,“假结构”类似于传统理财,银行通常基本都按照高档收益率给投资者进行兑付。在打破刚性兑付的情况下,“假结构”存款产品现在已经没有了。
在监管高压的状态下,结构性存款的规模也在逐步压降,从变化图谱来看,来自融360大数据研究院监测信息显示,2020年1-4月,结构性存款总规模整体增长,4月达到12.1万亿元的峰值后,5月规模开始回落,直至2020年底降至6.4万亿元的规模。
根据央行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1月结构性存款规模约为7.02万亿元,相较2020年12月增长了5756.6亿元,结束了此前连续8个月的下降走势。不过,截至今年2月末,中资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为69964.07亿元,回落至7万亿元以下。
谈及结构性存款未来的发展趋势,融360大数据研究院主编殷燕敏预测,随着监管对结构性存款的规范管理,2020年结构性存款规模先扬后抑,下半年规模大幅压降,“假结构”存款产品也逐步减少。虽然央行披露的1月结构性存款数据有所回暖,但相较于往年同期依然是低位,预计2021年结构性存款产品规模总体保持平稳。
高收益率话术不再
在推荐产品时打出“高收益率”,通常是销售人员惯用的话术,但这一话术已经不再被银行人士引用,银行理财经理在介绍产品信息时也不再引用“保最高收益率”的话术吸引投资者,而调整为“保本、但不保证最高收益”的措辞形容,“口头”许诺高收益的情况也不复存在。
根据多家银行理财经理提供的产品信息图来看,结构性存款产品收益率大多都处于不同区间,市场行情不同,产品收益率表现也不相同。以某股份制银行近期销售的一款结构性存款产品为例,该产品为保本浮动收益类型,挂钩标的为全球资产轮动指数,投资起点为1万元,金额可1000元递增。按照全球资产轮动指数红利版在期末观察日的价格未超过期初观察日价格的100%、超过期初观察日价格的100%但未超过期初观察日价格的140%、超过期初观察日价格的140%等几档表现,产品参考年化收益率区间为3%-7%。
这家银行理财经理向记者介绍称,“结构性存款挂钩的标的很多不一样,所以每次业绩表现也不一样,无法保证最高预期收益率,但依据合同中写的,不会跌破最低预期收益率”。
另一家股份制银行理财经理同样在介绍产品信息时提到,结构性存款不保证最高预期收益率,但有一个保底收益率,也就是产品合同中提到的最低预期收益率,一般情况下不会跌破这个分界点。
对此,普益标准研究员李启明分析认为,《通知》明确,“商业银行应当将结构性存款纳入表内核算,按照存款管理,纳入存款准备金和存款保险保费的缴纳范围”,确定了结构性存款的存款性质。,文件也明确规定结构性存款在销售时,应当全面、客观反映结构性存款的重要特性和与产品有关的重要事实,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投资者充分揭示风险,不得将结构性存款作为其他存款进行误导销售,避免投资者产生混淆。
销售边界模糊现象犹存
在未整改之前,除了“假结构”存款产品盛行之外,饱受诟病的还有结构性存款销售端模糊不一现象。一位行业分析人士介绍称,虽然结构性存款在会计统计口径上被划分到存款业务,在销售端,有的银行纳入银行理财业务进行管理,比如购买门槛和购买面签都参考银行理财,并且在全国银行业理财信息登记系统进行登记,有的银行并未这样做。
北京商报记者在调查过程中也发现了这一问题,虽然结构性存款被纳入存款业务,但在购买渠道上,有的银行仍将结构性存款划分为理财业务,而在购买时,投资者面签依旧参照理财产品购买流程。
结构性存款是理财产品吗?银行理财经理说法不一,一位银行理财经理称,结构性存款产品属于存款的一种,有专门的一项叫结构性存款,和普通存款最大的区别就是不能提前支取,中途要进行支取就要付违约金。“这是存款不是理财,只是跟理财的性质有点像。”另一位股份制银行理财经理说道。
而一家国有大行大堂经理则向记者提到,结构性存款算理财产品的一种,她向记者表示,“结构性存款产品算理财的一种,买结构性存款要开一个账户,然后签一个预约理财,做一份风险测评,大概15道小题,第一次购买都需要在智能柜台上做测评,之后才能在手机银行选结构性存款产品”。
谈及结构性存款销售边界应如何划分,李启明直言,由于结构性存款的投资标的包含运用金融衍生工具投资与汇率、股票、利率、商品和信用等标的物挂钩的金融产品,与存款相比,其本身存在一定的波动风险,这对投资者的投资风险意识提出了要求,对于银行而言,有必要加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了解客户的风险偏好、投资能力、承受能力等,与存款做出区别。
不盲目追逐高收益
从银行理财经理的口中可以了解到,结构性存款产品的大部分资金投向固定收益类,小部分投向黄金、期权等风险资产,以获取较高的收益率。
由于与衍生品挂钩,结构性产品的最终收益率与金融市场的行情波动直接相关,对投资者来说,结构性存款该不该买?应如何进行资产配置?
在调查过程中,多位银行理财经理向记者建议称,在资产配置的时候,一定不能把所有的资产都投在一个地方。
一位股份制银行理财经理向记者表示,“通常情况下,权益类资产建议投资者配30%就可以,因为大部分资产还是一定要放在安全环境当中,对投资者来说,想做稳健产品收益率又高一些的,肯定是结构性存款为最优选择”。
“可以把结构性存款当理财,但一定不能当存款来存,在资金自主性没有那么强的时候,一定注意一下条款合约写的是什么,单从收益率来看,结构性存款不保证能获得到最高收益率。”一位国有大行理财经理说道。
结构性存款该不该买?殷燕敏提醒称,对于保守型投资者而言,结构性存款产品保本但预期收益率相对比普通存款高一点,相对而言挂钩Shibor、Libor类的结构性存款风险较小,获得预期最高收益率的概率较高,但此类产品银行给出的预期最高收益率也相对偏低。对于有权益投资产品投资经验的投资者,如果对底层挂钩标的的走势有判断能力,例如沪深300指数、基金、港股等,而且能理解产品收益结构,则可以依据自身的经验去选择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