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研究(讨论交流)
1、研讨、讨论、探讨的区别是什么呢 谢谢!
研讨是确定一个项目,对其进行研究讨论,这个是在研究的基础上讨论的.
讨论是只是知识方面的讨论,不涉及到动手等方面.
探讨是不确定目标和方面,只是一起讨论其各种可能
2、研究结果、讨论
8.1.3.1 水的物理、化学特征
黄龙沟沿途水的物理、化学特性如表8.1、图8.4所示。由此可知:
表8.1 黄龙沟沿途水的物理化学特征
1)泉水(9号观测点)的pH值较低(<6.50),Ca2+和
浓度高,分别达到约5mmol·L-1和12mmol·L-1,CO2分压高达20000Pa以上。这些地球化学特征与该区气候、植被条件明显不相适应,反映泉水化学的非气候成因。联系泉水所处的地质条件(图8.2)及泉水CO2气体碳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δ13C=6.8‰),黄龙沟泉水化学特征与深源CO2的断层导通有关。
2)随着泉水的涌出和径流(自9号泉水点至下游8、7、6、5、4、3、2、1号点),因水的CO2分压远高于大气的CO2分压(29Pa),导致CO2自水中大量逸出,水的CO2分压降至约100Pa,水的pH值显著升高至8.40,方解石饱和指数从泉水的负值(反映水具有侵蚀性)迅速提高为很高的正值(+1.20),这为黄龙沟钙华的沉积准备了重要的化学基础。钙华的大量出现体现在沿途水的Ca2+和
浓度(因而电导率)明显降低,至下游1号点时,Ca2+和
浓度分别降至2mmol·L-1和4.5mmol·L-1左右。
应该指出的是,黄龙沟溪流系统是复杂的,在接受泉水补给的同时,它还受到源头融雪水混入的影响,特别是夏季气温较高时。如1993年7月的观测显示,6号、7号观测点的水温显著偏低(图8.4),显然与融雪水在这两处的大量混入有关。由于雪水的Ca2+、Mg2+和
浓度、电导及方解石饱和指数较低,因此融雪水的混入也造成了6号、7号点水的这些指标的降低。
图 8.4 黄龙沟沿途水的物化指标变化
图8.5 试验后大理岩的表面结构
(a)SEM 图像,以显示石片沉积部分和未沉积部分(被塑料片夹持)结构的巨大差异;(b)SEM图像,以示石片沉积部分进一步放大后沉积晶体结构的细节
8.1.3.2 方解石沉积速率: 水动力(扩散边界层)效应
为了从大理岩石片重量的增加得到观测点处方解石的沉积速率,必须知道石片上发生沉积的有效表面积。图8.5是试验后石片的扫描电镜(SEM)图像,很明显,方解石沉积发生在大量晶体的多个表面。因此,实际发生沉积的有效表面积远大于沉积前石片的几何表面积,按Svensson&Dreybrodt(1992)的研究及SEM影像,采用沉积有效表面积为石片几何表面积的两倍进行沉积速率计算。所有计算结果列于表8.2中,并以REXP表示。为直观和便于分析起见,作为一典型例子,图8.6显示了1991年9月的观测结果。
表8.2 不同水动力条件下方解石沉积速率的试验观测值和模型计算值
续表
注:1.REXP—野外试验观测沉积速率,RPWP—PWP 模型计算速率,RDBL—DBL模型计算速率。
2.?—沉积速率低于1×10-10mmol·cm-2·s-1。
3.DBL模型计算时,快速流(即边石坝和河床滩华处)和慢速流(即水池内)条件的扩散边界层厚度(ε)分别取平均值0.01cm和0.03cm。
图8.6中正三角形代表边石坝或河床滩华处的方解石沉积速率,而倒三角形则指示钙华水池中的情形。前者代表快速流条件,后者流速明显降低,这进一步体现在边石坝、河床处的扩散边界层厚度(平均0.01cm)小于水池中的扩散边界层厚度(平均0.03cm)。从图8.6 可以看出,边石坝、河床处的方解石沉积速率显著高于水池,前者一般是后者的2~5倍。由于每一观测点处两石片的距离均不足1m,因此沉积发生在整体溶液水化学几乎相同的条件下,野外也未观测到任何水化学的差异。这一切说明水动力条件对方解石的沉积速率具有显著的控制作用。即其他条件相同时,流速愈快,愈有利于方解石的沉积;反之,流速愈慢,愈不利于方解石的沉积。前者起因于快速流时固液界面间扩散边界层较薄,阻力较小;后一关系则源于流速较慢,边界层较厚,因而沉积阻力较大。这一基本结论可从下面 DBL模型预测值与试验观测值的较好一致性进一步得到证实。此外,观测发现自8号点至7号点以下,方解石沉积速率显著降低,反映了溶液方解石饱和度的影响(图8.7)。特别地,1992年6月,一场大的降雨使得沟内融雪水大量混入6号、7号点,结果,水的方解石饱和指数分别降低至0.85和0.77。尽管这一高饱和指数,仍然观测不到明显的方解石沉积(表8.2,图8.7)。这一现象也被许多研究者(Suarez,1983;Troester&White,1986;Kazmierczak&Kempe,1990;Dreybrodt等,1992)在野外和室内实验中观测到,即方解石沉积在SIc<1.0 时受到阻滞。
图8.6 黄龙沟沿途沉积速率试验观测值及与PWP模型和DBL模型的对比
?—样品丢失无数据
8.1.3.3 方解石沉积速率的模型预报
这里测试了目前流行的两个重要的模型,即前面介绍的PWP方程和DBL模型。
(1)PWP模型结果
基于野外观测及水样的室内分析结果,利用 SOLMINEQ 计算机化学软件,得到了水中相关组成(H+,H2CO3,Ca2+,
)的活度,进而应用PWP方程得到了模型预报值,这些值列于表8.2中,以 pPWP表示;于图8.6 中,以实心圆点所示。可以清楚地看出,PWP模型值远高于野外试验观测值,前者通常为后者的10倍,最高可达40倍以上。
由于PWP模型实际上属于表面反应控制模型,它未考虑扩散边界层内溶质传输对速率的控制,因而无法解释野外观测到的边石坝上与水池内沉积速率的巨大差异。
图8.7 黄龙沟方解石沉积速率与饱和指数(SIc)的关系
(2)DBL模型结果
该模型已在第7章作了详细介绍,其解及数值计算流程已由Dreybrodt&Buhmann(1991)给出,其计算机程序-LAYER也已开发出来。该程序的输入参数包括系统温度、CO2分压、溶液Ca2+浓度、DBL厚度及CO2转换因子等;程序运行后输出结果包括溶解或沉积速率、溶液组成浓度于DBL内的分布等。因此,利用该程序,可通过改变系统温度、CO2分压、溶液Ca2+浓度、DBL厚度及CO2转换因子等,对方解石溶解或沉积速率进行预报,进而从理论上探讨速率控制的机理。更重要的是,通过与实验结果的对比分析,DBL模型可得到检验、修正和完善。
图8.6中的实心方块及图8.8中的长虚线表示了对应于边石坝和河床处的DBL模型预报值,图8.8中的短虚线还给出了对应于水池处条件的DBL模型预报值。可以明显地看出,DBL模型预报值与试验观测值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特别是它正确地预报了扩散边界层厚度,或者说水动力条件对沉积速率的控制,这是 PWP 模型无法实现的。因此,DBL模型是目前较为理想的研究流动系统中方解石沉积动力学模型。
为了进一步探讨方解石沉积水动力控制的化学特性,基于DBL模型计算,图8.9 给出了固相表面方解石饱和指数、[H+]与DBL厚度的关系。很明显,随着DBL厚度的增加(相应于流速降低),方解石表面的[H+]增大,而表面饱和指数降低,因此方解石沉积速率也随之降低。
3、研讨、讨论、探讨的区别是什么呢
研讨是确定一个项目,对其进行研究讨论,这个是在研究的基础上讨论的.
讨论是只是知识方面的讨论,不涉及到动手等方面.
探讨是不确定目标和方面,只是一起讨论其各种可能
4、课题研究报告中的分析和讨论部分怎么写?
立题、解题、方法、实施、成果。
立题:
准确界定研究内容是课题研究的前提和关键,一个有待研究的问题不管大小,一般都是可以也应当进一步具体化的。
研究内容的界定不但将课题分解为一个个可以直接着手的具体的问题,也规定了一定的范围,任何一项研究不可能也不必要将课题所能涉及的所有问题进行全面研究。中小学教师开展课题研究首先必须明了研究的内容,否则,研究工作将无从着手。
解题:
使课题具体化、明朗化,问题结构有层次也比较清晰,各科教师都可以选定其中的任一问题,作为课题研究的切入点、聚焦点和突破点,任何一个问题在解决的过程中,必然会引申新问题,从而成为研究课题的派生问题。
方法:
要了解已有研究成果,学习相关理论。任何课题研究都不是从“零”开始,有效的研究都是以原有成果为起点的。
提出自己的研究假设,这是研究方案中最富有个性化和创造性的部分。任何假设都具有假定性、科学性和预见性。
实施:
教育性是课题研究的灵魂。行动研究不仅需要行动,而且也要求“写作”,教师应将行动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激发出的新思考、新创意忠实而全面地记录下来,并形成改进自己教学行为的方案,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作新的尝试,在尝试过程中再记录新发现,形成新思路,从而使自己的教学行为处于不断的重新建构之中。
成果:
整理和描述,即对已经观察和感受到的,与研究问题有关的各种现象进行回顾、归纳和整理,其中要特别注重对有意义的“细节”及其“情节”的描述和勾画,使其成为教师自己的教育故事或教学案例。
5、在交流与讨论中,
理论上说,最大的可能是期货在快到期时变更期限:
合约内容中的时间变更为下一年度当月合约,开始新一轮挂牌交易
例如大豆0805转到0809之类的。
6、交流和讨论先后顺序
http://.8nn8./gpsj.htm
http://gmxy.stock.fol./
http://resource.stockstar./school/
http://.55188./thread-799014-1-1.html
http://.epub./read.php?tid=52185
http://.goomj.
7、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讨论交流
指南针的TOPVIEW,每2天更新,可惜是收费的.很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