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能申请新债(为什么没人打新债)

股票知识 2023-01-11 13:03www.16816898.cn股票入门基础知识
  • 我已经开通了证券账户为什么打不了新债?
  • 为什么不能申购可转债
  • 打新债需要什么条件?
  • 怎么这几天可转债打新老是申请不了啊?
  • 新债一直不中签有没有可能是证券公司的原因?
  • 打新债技巧
  • 可转债打新越来越难中签怎么办?有没有方法提高中签率啊?
  • 1、我已经开通了证券账户为什么打不了新债?

    转债打新没有资格限制,有股票账户就可以,但开户当天是不能申购新债的哦。
    转债默认佣金为万2,调整后可低至万0.5,并且没有5元限制,低佣开户流程可发给你。

    2、为什么不能申购可转债

    可能是您同一身份证下的其他账户已经进行了可转债申购,可转债申购无法重复申购

    3、打新债需要什么条件?

    打新债的要求1.拥有股票账户2.对持仓市值无任何要求,空仓也能打新债还没有股票账户
    温馨提示创业板的新债需要您的账户有创业板权限才可以申购哦

    4、怎么这几天可转债打新老是申请不了啊?

    因为这两天属于是系统维护期,所以说你现在根本就申请不了的。

    5、新债一直不中签有没有可能是证券公司的原因?

    不会是证券公司的原因,所有的新债委托都报到交易所中去了,交易所收市后随即抽取。所以打新债是个运气的问题。

    6、打新债技巧

    最近,有小伙伴在群里分享了好消息。她中了一只新债,一次大概能够赚到700元。
    如果最近有小伙伴打中了奇正转债的话,那就先说恭喜啦!
    这只转债一开盘,就直接大涨了30%,最高的时候甚至一度涨到了98%。
    大概中一签,可以赚到980元的样子。
    关于打新债的文章,之前小希师妹也写过不少,错过的小伙伴可以翻翻文章记录。
    今天,小希师妹就来和大家聊聊如何增加打新债的中签率吧!
    01
    最近,很多小伙伴都吐槽,新债实在太难中了,每天坚持打,就是没有中过。
    这是一个很悲伤的问题。
    就比如群里有小伙伴,运气就是特别的差,平时抽奖啥的,就从来没中过,买可转债也是,一次也没中过。
    而有的小伙伴,运气好的让人羡慕。
    上半年,光打新债就中了大几千块钱,真是让人特别羡慕呀!
    但打新债就是一个概率的问题,有的人能中,有的人不能中,全靠运气。
    不过,如果你玩的时间久了,相对的你的新债的中签率,基本上也会向平均中签率靠拢。
    02
    最近有不少小伙伴吐槽,新债中签实在太难了,看着别人中签十分羡慕,就没有什么办法提高中签率吗?
    这里小希师妹给大家介绍两个小方法,帮助大家提高中签率。
    1、多个账户打
    一个账户难中签,那就多申请几个账户,把七大姑八大姨的账户都拿过来用,这么多账户提高了中签的概率,如果都中了,还是能赚不少钱的。
    不过需要注意,目前一个身份证只能申请一个账户,而且在年初的时候,各大券商都有发公告查一台手机多个账户的事情。
    虽然时间隔得比较久,管的也不是特别的严格,不过还是需要注意的哦!
    除了这件事情之外,还有就是打新债出了一个新规,如果没有在自己的券商APP里面,签订可转债风险揭示书,可能会打不了新债。
    关于这个风险揭示书的具体操作方法,之前小希师妹也有写文章,错过的小伙伴们可以翻翻记录哦!
    02、坚持不懈地打
    除了多申请几个账号之外,最重要的还是要坚持打。
    很多小伙伴看自己总是不中签,于是就没有耐心了,干脆三天一小打,四天一大打,甚至有时候运气特不好的时候,干脆都不打了。
    所以,不管是一个账户还是多个账户,都是需要坚持打的。
    毕竟打新债花的时间并不多,每天花个1-2分钟就

    7、可转债打新越来越难中签怎么办?有没有方法提高中签率啊?

    转债打新没有市值要求,成本相对较低,盈亏也相对较稳定,比较受新手和学生党的青睐。因为申购人数的增多,中签率就会低很多,为此很多投资者绞尽脑汁的想提高中签率。
    事实上,转债打新的中签率就是随机的,同一张身份证名下的多账户申购或者更换证券公司来申购,都不能提高中签率,可行的方法就两种,一是买入正股获得配售额度,但正股风险大,除非看好该正股,一般投资者不会选择该方法。就是多开账户,亲朋好友的账户都用上,然实名制的账户,一般人不会外借,况且,申购的账户增多了,中签率同样会变小。
    此题无解,只能持续不断的申购,碰碰运气。
    股票低佣金开户流程可以发给你,转债交易规则等问题都可以问我哦。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6816898.cn 168股票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