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银行:链接在精神信仰上的品牌
从1996年创建之初的不及百亿规模发展到今天的17000亿资产,15年间,民生完成了从一家中小金融企业到国际性大型金融企业的蜕变。
十几年的风雨征程中,品牌建设一直是民生银行的重要议题。为打造品牌,民生银行总行已经多次邀请专业的品牌公司做过规划设计。
尽管曾经的努力也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但那些停留在“产品营销”阶段的品牌建设方式,始终不能触到民生银行高管们心底最渴望的那根弦。
迈入大企业行列的民生银行,到底该具有一个什么样的品牌DNA?民生人又该如何赋予这个品牌相应的内涵?一系列的难题摆上了民生高管层的案头。
民生的高管们反复琢磨,终于让问题日渐清晰和明确——“品牌”是那盏远山的“灯”,它更多地是与企业的百年梦想关联在一起。如果创业之初做品牌是为了销售产品,那么已经成长为大型金融企业的民生银行就应该赋予品牌高尚的精神信仰和追求,赋予其与社会公共价值观和敬仰心相契合的认知和行动。
2007年底,在民生银行人力资源部担任总经理六年之久的何炬星,转身为品牌管理部老总。随着民生银行品牌管理部的成立,一个品牌的五年发展规划开始诞生。这个个性化的规划思路,完全明白既往这家银行品牌影响力的长短,也完全明白这家银行诞生于这个时代的意义及其百年老店的追求,以一种完全“去教科书化”的设计理念,大胆地选择一些国计民生普遍关切的问题和社会公共利益领域,用真诚心和责任感显身担当。率先向社会公众表明,民生银行在取得商业模式巨大成功之后,坚定地维护进步的社会理念和公共价值观,以自身清晰的道德标准赢得社会公众的敬仰。
,想要得到公众心底的感动和尊敬绝非易事,唯有俯下身去,扎扎实实做高尚的事情,做出价值,做出影响,做出感动,民生银行的品牌自然也就受敬仰,有内涵了。
捐助一个艺术馆的象征性意义
2007年夏天,雨季比往年来的更早一些。一天,时任民生银行人力资源部总经理何炬星的车停在了位于北京市亚运村慧忠路的炎黄艺术馆门前。
炎黄艺术馆是中国画大家黄胄先生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一手创办的,是国内第一家也是最大的一家公益性质的民办艺术馆。在中国文化艺术发展过程中,炎黄艺术馆在那个时代打破了中国官办美术馆一统天下的局面。
黄胄先生1997年病逝后,炎黄艺术馆一直在思考向完全社会公益型美术馆转型的问题。这一天民生银行何炬星先生如约拜访黄胄先生的遗孀郑闻慧女士。
,当他们走进炎黄艺术馆,却惊愕地发现,这里完全不是他们想象中的那座高雅、肃穆的艺术殿堂,眼前的情景让来访者有些伤感。
“到雨天这里会漏水。”年事已高的郑女士走在最前面引领参观,虽然猜出了大家的惊异,但她并没有回头,只是淡然地解释着,并让身后的来访者小心脚下。已是尴尬非常的老人家,还不得不为了省电,而一路走,一路开、关通道里的电灯。
谈话中还得知,年逾古稀的郑老就住在艺术馆地下室里。而由于缺少资金和投入,近年来炎黄艺术馆的运营已经非常艰难。
眼看着这样一个卓有声誉的公益性民办艺术馆举步维艰,而其中的民族文化瑰宝也正在遭遇困难——公益与艺术的尴尬境遇,让来访者感到焦虑。
“对炎黄艺术馆的捐赠很快提上了议事日程。”民生银行品牌管理部副总经理刁宣告诉记者,民生银行董事会决定对运营困难的炎黄艺术馆进行捐助,捐助期为10年,总捐助资金为8000万元。由于要对艺术馆的软硬件设施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先期投入2000万元。
从民生银行创立至今,涉及公益捐款的行为在民生一直就没有间断过。“,要把公益当作一件可持续的事情做下去,就必须找到方向和方法。”在民生银行董事长董文标和行长洪崎看来,过去点对点的捐助行为,帮助的只是有针对性的一部分人群。而成功运营一家美术馆,可以为所有的大众带来美的教育、美的感受,提高全民的文化素养。而全民文化素养的提高正是整个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