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泄露:防护待加强 法律空白须填补
近日,小米手机800万用户泄露引发广泛关注。近期发生的多起企业大规模信息泄露事故,不仅给公民个人和国家安全带来严重威胁,还将对企业发展造成重大打击。有关专家表示,大规模信息泄露事故高发期已经到来,而我国企业却普遍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安全防护水平“瘸腿”十分严重。,法律法规的缺失让涉事企业免于处罚,也无法倒逼企业加强安全防护。
--企业大规模信息泄露事故频发
近日,国内手机厂商小米的用户数据库在网上公开传播、下载。其中涉及800万用户的短信、通讯录、精确位置等私密信息,并能被用来访问小米云服务并获取更多信息,引发用户普遍恐慌。
事实上,此类事故并非上演。今年3月,携程网大量用户信用卡帐号、姓名、身份证号等敏感信息遭到泄露;2013年10月,多家酒店的开房信息因系统漏洞而发生泄露,2000万条开房信息在网上“裸奔”。
国际关系学院信息科技系副主任王标说,随着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企业保存的用户数据量越来越大,大规模数据泄露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大规模信息泄露事故高发期已经到来。
世界知名信息安全厂商赛门铁克近日发布报告称,2013年全球超过5.52亿条个人身份信息被泄露,是2012年的4倍;全球大规模信息泄露事故从2012年的1起增加到8起,每一起事故泄露的信息都超过千万。
王标说,频发的大规模信息泄露事故不仅将为公民个人带来巨大危险,为账户盗刷、诈骗等犯罪活动打开方便之门,国家安全也很可能受到威胁。大规模个人信息泄露后,敌对势力可通过大数据分析,获取与国家安全有关人员的信息,摸清我国经济社会脉络。
--企业防护“瘸腿” 法律法规缺失
受访专家表示,国内互联网企业片面追求发展速度,不愿加大安全投入,在黑客面前不堪一击;,法律法规的缺失让涉事企业免于处罚,也无法倒逼企业加强安全防护。
“实践证明,多年前用来入侵企业网站的老技术,现在还继续好用。”国内著名“白帽”(黑客中起正面作用的)、上海碁震云计算科技有限公司CEO王琦告诉记者,并不是黑客的技术有多高,而是多年来我国企业的安全防护水平没太大进步,不少企业连一个低级入侵都防不住。
王标说,企业往往将安全当做成本,而且是无法产生直接效益的成本。企业都在追求发展速度,而不愿意加大安全方面的投入。这次小米信息泄露就是一个典型事件。如果不是发生泄露事故,恐怕小米也没有动力加强安全防护。
信息安全专家、南京翰海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CEO方兴长期为互联网企业做安全防护服务。他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国内某著名互联网企业被黑客窃取了大量用户信息,企业就去找黑客谈判:“你如果在网上公布,那是毁我们名誉,我们跟你'死磕’。如果你只拿去卖钱,那我们不管。”方兴说,这是目前国内企业的真实状态,只要与自身利益无关,企业就不会重视安全问题。
相关法律的缺失也是信息泄露事故频发的原因之一。上海理工大学电子商务与计算机法研究所所长杨坚争说,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关于个人信息安全的法律,仅靠企业的自觉性来保障信息安全是不可能实现的。
杨坚争说,前几年,美国零售企业TARGET发生用户信用卡信息泄露,该企业被依法处以巨额罚款,负责人也被迫引咎辞职。近两年我国多家企业曾发生大规模数据泄露事件,却从未见哪家企业被处罚。如此一来,企业更不会在安全方面加大投入。
--行业自律必不可少 急需完善法律法规
受访专家建议,我国宜参照发达国家经验,采取立法与行业自律相结合的方式应对企业信息泄露问题。
,及时出台专门针对个人信息安全的法律,对企业搜集、存储用户信息的规范和责任做出明确细致的规定。在打击黑客的,也要严厉处罚发生信息泄露事故的企业,倒逼企业重视安全管理。
实际上,不少国家都已出台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严刑峻法”。今年3月,韩国专门出台防止金融领域个人信息泄露的综合法案。根据该法案,一旦发生用户信息泄露,金融机构和电商需要缴纳的罚金是以往的3倍,且没有上限,相关刑事处罚也加重至10年以下有期徒刑。
,在完善法律法规的前提下,企业应加强对安全的重视程度,并推动建立行业自律机制。王标说,不重视安全的企业是短视的。例如携程网发生信息泄露事件后,其流量排名已从全球1000名左右狂跌至4000名开外。企业要有清醒认识,加大在安全方面的投入,并定期进行安全测评、认证。
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副教授沈逸建议,应改变整个行业在面对安全威胁时的“一盘散沙”状态。可以采取“产业联盟”、“安全联盟”的方式形成企业间的合作机制,出台安全标准,推动企业自律,提升行业安全防护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