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案审查”意味着什么?为何不再称周永康“
中共中央决定,周永康涉嫌严重违纪,由中纪委对其立案审查。“你懂的”,这次终于成为所有人都“懂的”大新闻。
这是建国以来中纪委查办的最高级别官员。,几乎没人惊讶,舆论场上更多的是一种如释重负。该来的终于来了,他已经不再是同志!
这半年来,围绕周永康的各类信息层出不穷,成为中国舆论场上的独特现象。但“石油帮”、“四川帮”、“秘书帮”、“政法系”一众高官的不断落马,其贪腐细节、复杂案情均成为指向“大老虎”的线索,在国人心中,打虎的脉络早已经渐渐清晰。他的落马,将让人民重新定义“大老虎”,也更加坚定对中央反腐败的信心和决心。
行善者则百姓悦,行恶者则子孙怨。纵使他身居高位,纵使他到处编织权力链条,盘根错节,只要他背离人民,辜负人民信任,侵害人民利益,终将被人民所抛弃。
周永康这样的大老虎都被打落,只能说明,伸手必被抓,谁都逃脱不了。这绝对不是中纪委的收官之作,更不是反腐败进程的转折点。腐败没有特区,反腐就没有禁区,没有死角,没有例外,不管是谁,不管地位多高,影响多大,只要触犯党纪国法,都将被一查到底,严惩不贷!
新华社发布的中央通报全文如下“鉴于周永康涉嫌严重违纪,中共中央决定,依据《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案件检查工作条例》的有关规定,由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对其立案审查。”
相较以往中央关于“大老虎”的通报,对周永康违纪的通报,措辞可见细微的差别。
提“违纪”未提“违法”
,关于周永康的通报仅提及“违纪”。2012年4月,中央在对薄熙的通报中,亦称“薄熙来同志涉嫌严重违纪”,未提及违法。
违纪跟违法在适用范围、强制力、制裁方法等方面都是有轻重之分,违纪行为不一定是违法行为,但违法行为一定是违纪行为。这里违纪主要是指违反党纪、军纪等。
党组织对违犯党的纪律的党员,按照错误性质和情节轻重,给以批评教育直至纪律处分。严重触犯刑律的党员必须开除党籍。党的纪律处分有五种警告、严重警告、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开除党籍。
有观点指出,周永康或可能幸免进入司法程序,得到中国式特赦。这样的特赦,并非没有先例,原江西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赵智勇和原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张田欣此前均以“涉嫌违纪”定调而被免职,进而被开除党籍而非开除公职。不过两人的经济问题都不算特别严重。
目前,尚无对退休政治局委员、常委违纪违法定调措词作为参考。故而,我们也不能确定周永康是否能够避免进入司法程序,这要视中纪委的审查情况而定。
不再称呼其为“同志”
2003年,全国各地党委都曾专门制定、下发《关于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党内互称同志优良传统的通知》,要求“对担任党内职务的所有人员一律称同志,不称职务”。一个犯错的人倘若还能被称作“同志”,说明矛盾没转化,是个政治上的最低肯定。
一般情况下,如果某位领导干部被调查,那么在相关正式的官方会议、官方文件中,就不再称为“同志”。如2012年3月15日,薄熙来被免去重庆市委书记职务,这时,薄熙来还被称为“同志”。薄熙来被调查后,就不再称其为同志了。
但一直到2012年6月,重庆党代会召开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时任重庆市委书记张德江在讲话中仍称薄熙来为“同志”。对此,有媒体人分析,张德江在事发几个月后,仍然称薄熙来为“同志”,显示中共在处理薄熙来问题时将为了稳定大局而缩小范围。
新加坡《联合早报》也分析称,称薄熙来为同志,这说明薄熙来继续在接受中纪委的调查,调查结论仍未作出,他的党籍仍然被保留。
即便是2006年9月,中央通报陈良宇事件时,亦称其为同志。此次关于周永康的通报中,“同志”称呼不见了,中央的态度可见一斑。
“立案审查”意味着什么?
2012年4月10日,对薄熙来的通报为“中共中央决定对薄熙来严重违纪问题立案调查”。一为“审查”,一为“调查”,一字之差。立案调查代表对违法主体的违法事实基本认定,可以采取强制措施并正式启动调查程序。立案审查则无需此认定,是受理案件的第一道工序。
中纪委办案,需经过案件线索管理、初步核实、立案审批、调查取证、案件审理、处分执行、被调查人的申述、案件监督管理8道办案程序。但上述程序只是中纪委对贪腐案件的普通程序,情况紧急时,也可能略去前面环节,直接立案,组建专案组进行调查。在特殊情况下甚至会先调查,后立案。
有媒体人士分析称,周永康被“立案审查”意味着进入双规程序。实则未必。长期以来,人们总是将立案调查和“双规”紧密联系在一起,认为只要被立案调查的人,就必须对其采取“双规”措施。通常来说,被立案调查的人会被采取“双规”措施,但这并不表明,对他们必须采取“双规”措施。实际上“双规”仅仅是为了保证纪委调查案件能顺利进行的一种组织措施,如果不需要进行“双规”也能将问题查清楚,也就没有必要对违法、违纪嫌疑人采取“双规”措施。(腾讯新闻综合公开信息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