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肥料发展不能急于求成
8月19日,在由东北亚开发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清华大学现代农业研修中心等单位举办的“新型肥料行业年度发展分析报告(2013年)新闻发布会”上,东北亚开发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报告研究组组长李继凯指出,由于产业准入门槛低、市场监管缺失等多种因素影响,目前我国的新型肥料产业存在哄炒概念、产品标准混乱、监管责任不分明等诸多问题。
国家科技部调研室主任、东北亚开发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所首席专家胥和平指出,新型肥料产业是立足传统肥料产业的“升级产业”,新型肥料产业发展对我国而言,不仅是肥料产业升级进步的必然要求,更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保证,,由于新型肥料具有高效、长效、生态等方面的优点,对降低农业面源污染、节约能源、保障食品安全等具有重大作用。,做好新型肥料产业发展的年度分析报告,对于长期跟踪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新型肥料是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肥料领域正在新的理论引领下开始一段高起点、高水平的新征程。业内人士认为,未来肥料发展和植物营养研究的重点不仅要关注养分含量,更要重视养分形态及其科学搭配,要研究不同养分形态的相互转化以及助剂的应用对作物营养吸收、转化和肥料利用率提升的作用。
发达国家在研制开发肥料新品种,组织生产和使用新型肥料时,都把能否提高化肥的利用率,作为权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据1997年9月在比利时根特召开的第11届世界肥料会议动态表明,西欧、北美、日本等发达国家不以增产粮食为主要目的,而是以提高作物产品品质及保护生态环境为主要目的。由于新型肥料可以显著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减少养分的挥发和淋溶损失、减轻施肥对环境的污染、改善作物的生长发育状况和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因而受到了发达国家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
在中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高能耗、大产出给我国的农业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2010年2月6日,环保部、国家统计局和农业部发布了《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公报指出,农业已经成为中国第一被污染的产业。18亿亩耕地首当其冲,每年近1亿吨的肥料投入到土地之中,加之塑料地膜、化学农药、不洁净有机物料、工业废水等投入品的攻击,使土地不堪重负。中国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已有大半地区的氮肥平均施用量超过国际公认的上限225千克/公顷。中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用去了世界1/3的化肥,单位面积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7倍,而每公斤养分所增产的粮食却不及世界的1/2。
与过量施肥伴生的就是盲目施肥、滥施肥,导致化肥利用率低。中国化肥利用率只有30%,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40%以上的水平,大部分化肥流失造成了环境污染。中国农科院在北方5个省20个县集约化蔬菜种植区的调查显示,在800多个调查点中,50%的地下水硝酸盐含量因过量用氮而超标。该院预测,至2015年,中国除江西、山西之外的中部和东南部省份,均将因为过量用氮而成为地下水硝酸盐含量超标的潜在高风险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