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鼓楼传承人:鼓楼设计要创新更要保护原生

股票知识 2023-02-04 12:55www.16816898.cn股票入门基础知识

  “鼓楼的设计不仅是设计鼓楼本身,还要联系到它所处的位置,要和周围环境相协调,不然就不唯美、不牢固。”75岁的侗族鼓楼建筑传承人陆文礼说起自己的老本行,仍旧神采奕奕。

  来自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肇兴纪堂侗寨的陆文礼,是地地道道的侗族人。侗族有三宝大歌、鼓楼、风雨桥。作为侗族典型文化符号之一的鼓楼,每个侗寨至少有一座,是侗族人民集中议事、评断是非的公共场所,也是侗家人出生和去世时必须要停留的场地。

  整个建筑凭着掌墨师傅一根丈杆、一把直尺、一个墨斗盒,指挥木匠工人将成百上千错综复杂的木梁、柱、椽、枋、板等材料衔接起来,不用一钉一铆。

  陆文礼从小就对鼓楼建筑感兴趣,初中毕业后从木工做起,“跟着寨子里的师傅学,慢慢开始学着设计,一开始是设计民居,后来学风雨桥设计,就慢慢接触设计鼓楼了。”五十多年的建筑设计生涯,完全出自陆文礼之手的鼓楼已经有三十余座,花桥、门楼、戏楼、民房更是不计其数,他也成为最有名的侗族鼓楼掌墨师之一。

  现在,北京、上海、深圳甚至是日本,都能看到出自陆文礼掌墨设计建造的鼓楼。提到设计深圳锦绣中华民族风情园的鼓楼一事,陆文礼仍充满自豪“当时请我的时候怕我是山里人,比较封闭,不愿意去外省,我就说只要是让我设计鼓楼,不要说是出省,就是出国我也愿意。”

  “原来修鼓楼没有图纸,都是靠师父手把手地教。现在为了能够把这个技艺传承下去,我想方设法画出图纸。我是农村人,为了画出图纸,一直在做研究,白天黑夜都弄,家里种田种地都管不上,全都丢给我老太。”

  凭着五十多年的鼓楼建筑实践经验,陆文礼用两年时间,亲手绘出了《侗族鼓楼建筑结构图和施工图》,改变了侗族鼓楼建筑没有结构图和施工图的历史,陆文礼也成了侗族鼓楼建筑制图施工的第一人,“我现在都还能手工画图纸,手稿还在不断完善。”

  “有了图纸,年轻一辈学的时候可以先研究图纸,图纸看不懂了可以问问师兄,再不行就来问我,现在徒弟中能接我班的已经有13个。”陆文礼说。

  53岁的杨再仁,也是来自肇兴的鼓楼建筑传承人,22岁开始跟随父亲杨应琪学习古建筑,包括鼓楼、风雨桥、凉亭、长廊等,主要负责设计和施工。2010年上海世博会贵州馆的场馆设计,就出自杨应琪父子之手。

  “我父亲这一代人不会用电脑,设计都是手绘图纸,我们现在设计结构图纸、施工图、效果图全部都用电脑,绘图上省了很多时间,设计功夫还是不能少。”杨再仁说。

  “根据对方的要求,提出一些建议,比如怎么设计好看,用哪些方面的材料。根据场地的大小、所处的位置、环境和地形来设计,不同位置的风力不一样,根据风力来确定层距,以免受风灾的影响。还要考虑是在山窝、山顶,设计在山顶的建在山窝不好看、不协调,建在山窝的拿到山顶就单调了。”杨再仁解释道。

  鼓楼的建筑设计既有传承又有创新,陆文礼和他跟随学习的师傅一起创新出了“变角鼓楼”的技法,在原平面四角鼓楼的基础上,创造出四角变八角重檐攒尖顶的新型侗族鼓楼。这一技法被古建专家称为“加假柱变换立面的鼓楼建筑技法”。如今,“变角鼓楼”已经成为侗族鼓楼建筑艺术的主体。

  为了能够更好地传承侗族文化,让后人了解侗族鼓楼的意义,陆文礼现在又开始了另一份工作,走访寨子里的其他高龄老人,询问关于鼓楼建筑上一些细节的具体含义,“做鼓楼设计要创新,更要保护原生态,不能走样。不按照原生态就算修建得再漂亮,也失去侗族鼓楼的文化含义了。”陆文礼说。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6816898.cn 168股票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