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不能拘囿于模式 应不断创新
11日,细雨蒙蒙,位于宁化县石壁镇杨边村的现代农业园里,哈密瓜清香扑鼻而来。
农业园共流转了500多亩土地,并通过土地入股分红的方式,让村里的贫困户当上了园区股东。62岁的张荣明就是其中一位。除了园区分红,他还因被村里聘为公园管理员,每月有了工资收入。
2014年,为改变扶贫工作“大水漫灌”“撒胡椒面”等问题,宁化、建宁等原中央苏区县开展了精准识别、精准分类、精准帮扶等一系列精准扶贫试点工作。随后,三明市在试点基础上出“348”精准扶贫工作机制——“3”为三步工作法,“4”为四因四缺分类法,“8”为八种帮扶模式。
2015年,三明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确定为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以扶贫、改革、试验为主题,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精准施策为重点,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结对帮扶型、创业培育型、入股分红型、资产盘活型、基地托养型、订单带动型、资金互助型、搬迁改造型——三明试验区为全国相同类型区域实施精准扶贫探索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模式。
,模式不是永恒的,也不是万能的。扶贫工作进入深水区,情况更加复杂,不能囿于模式,而应不断创新。
精准扶贫强调因地制宜。具体而言,每县、每乡、每村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以及受关注支持的力度不一样,比如土地入股分红,有些地方土地可以入股,有些地方土地就不一定能入股,关键在于当地是否有可持续的产业支撑以保证收益、农户是否有足够的土地分红维持基本生活。
精准扶贫重在因户施策。每户贫困户的经济文化状况、身体条件,乃及个人主观思想等因素都存在差异,对缺技术、缺资金、缺信息等原因导致的贫困户,应重在生产扶持;对因老、残、病、灾等原因导致的贫困户,也许就当重在生活救助。有的贫困户还存在多种条件交叉。所以,切不能迷信模式,以为只要套某种模式就万事大吉。
个别干部认为只要贫困户一时脱贫,自己的任务就能脱钩,于是简单地套用某种模式,甚至完全按照个人思路盲目为贫困户争取扶贫项目、资金,从数字上完成任务。这不是真正的精准扶贫,是懒政,并不能从长远解决贫困问题,也与中央扶贫精神相违背。
对贫困户的帮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由于基础相当脆弱,今年的目标达成了,来年亦有可能返贫。有专家指出,阶段性目标达成后,返贫风险仍需警惕,一方面把过去行之有效的办法坚持住,另一方面要不断研究新的办法举措。
注重长效,心理扶贫不可缺。扶贫工作不能简化为施与受。许多贫困主体的心理相当敏感,方式方法一旦掌握不准,极易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而导致恶性循环。强调扶贫对象的主体地位,努力激发救助、扶助对象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其生活、生产的积极性,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