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维艰》编辑手记

股票知识 2023-02-04 12:56www.16816898.cn股票入门基础知识

  《创业维艰》上市整一个月了。印了20万册,各渠道还是不够发,刚又被告知紧急加印6万册。亚马逊最猛的时候杀到排行榜第二名(第一名是它的好《从0到1》)。

  其实这个速度我们自己也有点被惊到。本·霍洛维茨虽然在硅谷是大神级人物,马克·扎克伯格等这帮新贵遇到问题都会找他去求师问道,但在国内却没那么多人认识他。百度他的名字,中英文名字加一块也不过十几万条(这就是传说中的低调奢华有内涵吗)。,没有作者来华活动,没有大面媒体报道,这本书从预售就那么默默地默默地通过微博微信线上线下口口相传,然后安静地爆发了。

  秉承“射中了一个点然后告诉大家那就是我的靶心”的原则,现在好像终于可以有底气梳理一下这个项目的来龙去脉,回忆当初是怎么射中那个点的了。

  不过说实话,虽然当初我们不知道靶心在哪儿,但看到这个选题的时候,我们就确信它是个发光点,且必定是颗闪耀的明星。

  最早接触这个选题是2014年2月份,当时英文版还没出版,也还没有定稿,我们拿到了一个不完全版文稿开始评估。由于一直在做创新创业这条产品线,相关的国内外的选题也看了不少,有高屋建瓴的,有很接地气的,有实操指南的,有理念满天飞的,有看不懂但又不敢判断说不好的,所以当我看到一个英文版选题,并且可以把我一个六级水平的人看high,忍不住熬夜把样章全部读完并回味无穷时,那感觉真是甜到忧伤。要知道,这种症状最近一次发作还是在追都教授的时候。

  虽然孤陋寡闻的我之前并不知道本·霍洛维茨的大名,也对他在业界的鼎鼎战绩没有感受,但他几乎不用形容词、言简意赅的表达,平静中蕴含暴风中的那种调调,最勾人的还是他惊心动魄的创业历程,着实让我花痴了一把。

  第二天选题会上,大家也都很兴奋,撸起袖子准备报价,势必抢到手的架势。我们有信心,这是一个绝对不容错失的选题。好在当时其他出版商貌似没有注意到这颗星星,或者不认为它是星星,竞争并不激烈,不久我们即以一个合理的价格拿下——,现在看来完全是地板价(我就是来拉仇恨的你咬我呀)。

  

  有了全稿以后就开始火速推进,找之前合作过的最最靠谱的译者开始翻译,找最最信得过的设计师开始沟通封面创意,联系国外摄影师购买作者这张很销魂的极客感肖像照以备设计和推广用。最重要的是,开始策划书名。

  带着私心说,这本书不管怎样都会是一棵摇钱树,会哗哗地卖,码洋哗哗地涌来。所以真是恨不得签下选题的第二天就能中文版上市。,现实不可能,职业素养也不允许我们这么做——万万不能把一本50万的书在自己手中做成了5万,那真是暴殄天物。所以在各个细节我们都仔细推敲,努力逐一攻克。

  但我们还真是被难住了。就在这个书名上。

  也许你可能觉得现在《创业维艰》这个书名不够洋气不够炫酷不够屌炸天,但的确是我们经过无数次讨论无数版方案无数次创意后,最终确定的最准确、最接地气、最适合的一个书名。

  我们曾经想过的书名有《难事之难》(直译法)、《硅谷顶级投资人的创业经》(常规经管书命名法)、《搏击创业》(作者在书中以及采访中形象描述过创业就像搏击)、《创业战》《创业的XX条军规》《创业困局》《艰难创业路》等等等等靠谱不靠谱的书名不下20个,我的文件夹里光封面文案的ord就有改1、改2、改3,后来改的自己也记不清了,只能以每个“书名”命名文件,里头是相应的书名配相应的文案。

  想破脑袋算什么,那段时间我天天练习托梦,希望第八感在梦中给我指引。了,结果未遂。还是那个原因,越是这样的宝贝我们越不舍得草草了事,50万册的书真的因为失败的策划变成5万的话,就罪过大了。所以面对一堆“还行但就是哪里不对劲”的书名,这本书的出版一拖再拖。责任编辑去年6月份休产假前,稿子已经质检完毕,改好清样,整整齐齐地放在桌上,只等定了书名即可下厂。可等她产假休完回来上班时,那个稿子还寂寞地躺在那里。

  孩子都生出来了,书名还没生出来啊摔!

  

  这个过程中,你就不停地看到英文版上市后亚马逊排名一升再升,不停地看到国内顶尖科技网站在大幅大幅地报道本·霍洛维茨和这本书,不停地看到很多人在微博上晒出英文版kindle版,圈出精彩语句感慨写的多牛多好,不停地有人在问这书国内有人翻译了吗,什么时候出中文版,然后一定会哀叹两句唉国内速度就是落后啊……你怀揣着个宝贝,却又无法示人还要被种种质问的时候,那种感受你了解吗?再不要脸的说,本来这本书可以为我贡献大把大把的码洋,但在我眼瞅着业绩任务完不成了快挂了有大招却还不能往外放的时候,那种痛苦你知道吗!

  ,一切命中注定。当2014年我们陆续拿下《从0到1》《联盟》《支付战争》的版权并开始着手策划时,思路似乎越来越清晰哎,这几本简直就是天生的好哎!都是互联网大牛写的,都是围绕最热门的创新创业,都是围绕互联网生态下的新理念新玩法——不搞基简直对不起他们。

  于是又是一轮想破脑袋托梦烧香地想这个系列的名字,要洋气,要炫酷,要高精尖,要高大上——然后在N多方案后,“奇点”这个词大家一拍即合,宇宙万物最初势能的一个点,这不正是这几本书所能释放出来的巨大能量吗。奇点系列应运而生。

  事实证明,奇点系列、《创业维艰》这两个名字都很成功。而且唐太宗李世民就曾有语录“创业维艰,守成不易”——我是昨天在一篇书评里才知道竟然还有这么个典故,怎么混进编辑队伍的终于暴露了……只能感慨,我们这帮跨世纪的新一代们想破脑袋整出的词儿,原来早都是老祖宗们玩剩下的。

  不过这更证明了,“创业维艰”是一代代创业者的心声,不论是企业、事业,还是职业、家业。有N多读者表示(原谅我每天就在某东某当某逊上搜索这本书看人家的赞誉刷自我存在感),被这个书名吸引所以直接下单买来看;也有N多读者反应(原谅我还在微博微信豆瓣上搜),这个书名点到了精髓;还有N多读者表示不满,认为书名平淡,氮素!内容生猛、诚恳、干货满满,真实到蛋疼(原话),完全值回票价!

  我印象最深的一条评论是“看的我泪都下来了,原来我并不孤单。”

  他眼泪下来了,我眼泪也快下来了。我的编辑生涯中,第一次如此如此如此深刻地感觉到自己的价值。我在让大家看到有价值的东西、传播能帮助他们解决难题、渡过难关的有用信息的过程中,发挥了那么一点点管道的作用。哪怕是书中的某一句话、某一个词能让他们咬紧牙关在创业道路上再坚持一下下,能让某个处于崩溃边缘的人上一秒正想跳楼下一秒收回了脚(我不指望他们谁未来成了首富能来给我送锦旗送股权……,有更好了),我也觉得我的编辑工作、我的三十多年人生是有意义的。

  在这本书难产的大半年时间里,我不停地在看关于本·霍洛维茨的一切找得到的信息。我去追他的博客,去看《Fortune》对他的深度报道,去看他的演讲视频;我知道他深爱hip hop,总是可以把“药药切克闹”里的精髓与企业管理难题联系起来,我甚至开始研究之前毫无兴趣的黑人音乐,翻译歌词大意。如果我跟我老公说,当年跟他谈恋爱的时候我都没有这么地毯式调查研究,都没这么高的兴致,他又该哭晕在厕所了。

  似乎应该传递点儿正能量。得说,作为编辑能遇上这么一本书是幸运,也是福气。它也让我更深地理解到“创业”这个词背后的含义。不论是一个初创者在激情燃烧过后面对一个完全傻眼的市场局面,一个CEO面对摇摇欲坠漏洞百出的企业,还是一个编辑面对一遍遍被毙掉的文案,一个普通职员面对“世界这么大,该不该去看看”的困惑和无助——只要想想,连霍洛维茨这么牛逼的大咖都曾有那么多生不如死的日子,都曾被无数次骂Fck you,心里是不是就稍微好过那么一点点?因为,在难熬这件事上,我们都并不孤单。

  只要继续坚持下去。

  像霍洛维茨说的那样盯着路,别看墙。

   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

  133亿美元

  行业互联网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6816898.cn 168股票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