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选股的“十回避”原则
选股策略中的“十回避”原则深度解读
在股市的博弈中,选股的成功与否往往决定了投资的成败。许多投资者在投资之初就陷入困境,其关键原因往往在于股票选择不当,导致先天性不足,后期努力效果有限。为此,专家建议广大投资者在选股时,应深度理解并遵循“十回避”原则。
1. 回避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股票:这类股票往往存在公司治理问题,投资者需警惕资金被挪用风险。
2. 回避增发、配股、发债类股票:这些行为往往伴随着公司的融资行为,需关注其背后的资金用途及市场反应。
3. 回避年净资产收益率低于10%的公司股票:低收益率可能意味着公司盈利能力不强,投资者需仔细评估其未来发展潜力。
4. 回避机构交叉持股,占流通盘20%以上的公司股票:过高的机构持股可能引发市场操纵风险,投资者应谨慎选择。
5. 回避重组无实际内容的股票:纯粹的重组概念股往往缺乏实际业绩支撑,投资者应关注重组后的实际效益。
6. 回避送股转股后效益增长跟不上股本扩张速度的股票:这种股票可能存在业绩透支风险,投资者应关注其长期增长能力。
7. 回避业绩的增长仅源于非经营性收益的股票:非经营性收益不稳定且不可持续,投资者应选择有稳定经营收益的股票。
8. 回避行业已出现拐点的股票:行业拐点往往伴随着不确定性,投资者需对行业趋势有清晰判断。
9. 回避庄股、问题股及业绩差的股票:这类股票风险较大,投资者应避免陷入其中。
10. 回避媒体咨询机构推荐及所谓的消息股:投资者应独立思考,理性分析,避免盲目跟风。
遵循上述“十回避”原则,能帮助投资者规避潜在风险,提高选股的成功率。股市投资需谨慎,决策时需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做出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