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把这两个买基金的“黑操作”都试了下,有
买基金的朋友,多多少少都知道一点关于投基的“黑操作”,比方说,在年底排名出炉后跟风买进前一年的“冠军基”,很可能会中招“冠军魔咒”,收益不但赶不上前一年,甚至有可能收获负收益……
所有江湖上流传的“黑操作”,那都是有实例可证的,比如2015年以171.78%的战绩夺下当年冠军头衔的易方达新兴成长,次年收益-39.83%,同类排名垫底。估计很多朋友还记忆犹新。
从这个角度说,所有基民口耳相传的“黑操作”都有其存在的道理。不过呢,大家知道的,老娘舅的团队有不少喜欢刨根问底的小伙伴,他们提出一个问题:
那些“黑操作”,如果放长时间来做,到底会给基民造成多大程度损失?
然后就真的有人拿历史数据去试了一试……
结果有点小意外。
黑操作1号 专买前一年冠军基
这个操作,就是传说中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那么照着这个“黑配方”抓药,到底会给基民朋友造成多大的损失?
让我们从2003年说起。
为什么是2003年?很简单,因为只有从2003年才有开放式基金夺冠,而在公募基金刚诞生的前几年,业绩冠军都被封闭式基金所包揽。封闭式基金嘛,看得到也不一定买得到,所以暂不列入计算。
2003年夺得冠军的是博时价值增长,当年它以34.35%的战绩夺冠,然后次年收益是-7.77%,在同类12只基金中排名倒数第三……“冠军魔咒”首次现身。
不过2004年的股基冠军泰达宏利成长,次年仍是正收益,11.42%,在同类44只基金中位列正数第四,好像也还不错?
于是乎,这位小伙伴就把从2003年至今的所有股票型及偏股型历年冠军拉了一个表↓
(数据来源:ind,下同)
根据这份表格来看,虽然近几年“冠军魔咒”的阴影是有点深,但老娘舅的小伙伴测算了下,如果坚持每年第一个交易日都新拿出1万元投资前一年的冠军基,最后一个交易日赎回,从2004年到2017年,历年盈亏叠加,14年下来的总收益率是21.36%,年化约1.5%。
跑输通胀无疑了,但仍是正收益。
那如果就用1万元在这14位冠军之间依序滚动复投呢?
那就厉害了——
本金1万元,从2014年的第一个交易日买入博时价值增长,到2017年最后一个交易日卖出兴业聚利,这1万元会变成55778.208元,总收益457.78%,年化超过32.69%——对比下,2004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沪深300的期间涨幅也就是265.23%。
难道这个黑操作,还能震惊巴菲特?
其实细看也没毛病,毕竟有两个冠军基都是次年翻倍,而这么多年下来,冠军们次年最差的表现也没有损失五成的。
怎么样,吃惊吗?
黑操作2号 抄底最低净值基金
老娘舅强调过一万遍,买基金不是炒股票,不要以为净值跌到很低了就可以抄底买入,因为基金看的是管理和运作,所以净值跌到新低被抛售继而遭遇清盘也不是没有可能。
从这个思路来说,买低净值基妥妥的是个“黑操作”。
老娘舅那位小伙伴,默默地拉出2008年牛熊转换时的数据,当年大盘从6124点一路狂泻到1664.93点,大多数基金在10月28日前后已经实现新低,打出“骨折”。其中净值最低股基的是国投瑞银瑞福进取,仅有0.25元。如果在这个点买入,到下一个A股最高点,2015年6月12日的5178点卖出,收益会是多少呢?
79.75%。按7年来算年化收益率,是11.39%。
看起来好像还可以啊?那要看跟谁比了,同一区间沪深300指数涨幅是222.43%。
是不是只有这一只基如此呢?老娘舅的小伙伴又以2008年10月28日为时间点,调取当日10只单位净值最低的基金,然后和10只当日单位净值最高的基金(含场内),作了一下对比↓
哟,感觉是抄底有成。那么,如果同一时间买入的是同期基金净值最高的十只基金呢?
你会用什么词来形容它们的表现?不负所托?不负厚望?
估计心情会有点复杂。除了个别例外,“掐尖”基本胜过了“抄低”。净值最高的华夏大盘精选的区间净值增长率在这20只基里高居第二位。
但如果不去比较,买低净值基这个黑操作看起来似乎也可行?
终于到最后,不得其解的小伙伴把这两个“黑操作”的结果都拿来请教老娘舅,到底该作何解呢?
老娘舅觉得,这至少说明了:
1.坚持投基,即使是黑操作,也有正收益的机会;
2.和“冠军魔咒”的实现几率相比,持续投入才是关键;
3.买入时的净值高低不是要点,从熊市持有到牛市才是制胜点。
最后提醒,现实不同于数据回测,你在买入时无法预知某只基金已到历史最低净值,同时,各位也无法预知该基金是否有清盘风险,所以,仍然不建议买最低净值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