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何时才能避免交学费

基金 2020-03-05 07:57www.16816898.cn私募基金
摘要上周五对一家大型基金公司的钟姓营销总监进行了采访,这位总监向新快报记者表示,从过往历史业绩来看,大多数基金产品的累计收益大幅跑赢大盘,在2011年这种比较特殊也比较极端的行情中,基金产品的业绩表现较差是可以理解的;基金所管理的社保组合在打新过...

  上周五对一家大型公司的钟姓营销总监进行了采访,这位总监向新快报记者表示,从过往历史业绩来看,大多数产品的累计收益大幅跑赢大盘,在2011年这种比较特殊也比较极端的行情中,基金产品的业绩表现较差是可以理解的;基金所管理的社保组合在打新过程中的“高报价”现象只属于个别现象,在大盘单边下跌的行情中新股大面积破发也是不可避免的。,由于机构资金量巨大,刚建完仓或者刚出完货就遇上行情转向也是比较常见的。为了避免基金产品“选时”的失误,目前基金公司设计的新产品以被动型产品、主题行业细分产品为主。

  这番外交辞令式的表述让记者产生了更多疑虑。

  没错,股市如战场,没有常胜将军,但从历史业绩来看,累积净值较高的股票型基金基本都是幸运地“赶上”2005-2007年大牛市的老基金。而2008年以来发行的股票型基金则大多“屡战屡败”。据资料显示,在目前491只股票型基金中(含QDII),只有不到204只股票型基金的历史累计净值在1元以上。超过半数的股票型基金累计净值在1元以下,连续三年亏损的“ST”基金也不在少数。

  ,基金公司在打新过程中的“高报价”现象,其本质并不在于这是“个别现象”还是“普遍现象”。投资者最关心的是,在新股发行过程中,基金公司是否存在利益输送的可能。如果说基金公司在2011年拼命打新是对行情的“误判”所致,那为何QFII这些“外来和尚”就没出现这种“误判”呢?资料显示,2011年基金公司全程参与了去年发行的超过200多只新股。而QFII在去年只有8条新股配售记录。难道这些来自外国的机构投资者比我们的“土鳖”基金更了解中国的“风土人情”,在“三高”新股泛滥发行的时候主动回避风险?

  从近段时间基金公司所发行的产品来看,大多数已从过往的“主动型”演变成“被动型”。如果基民能根据市场的不同风格、不同的热点切换来选择合适自己的基金,大可直接入市炒股,又何必假手于人,委托“专家”理财?而大量发行被动型产品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能影响公司自身的投研力量的培养。

  其实,基金公司目前这种依靠资产规模不断扩张,多发产品多赚管理费的唯一盈利模式才是基金不断“交学费”的根源所在。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6816898.cn 168股票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