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管理规模破45万亿,谁成了最大赢家?
?读懂财经·金融地产组原创/出品
作者 | 郑鹏超
编辑 | 周 健
在支付宝基金评论区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大量的年轻人不仅在里面讨论基金,甚至不少人还在里面相起了亲。
这背后反映出的是,年轻人们理财意识正在苏醒,找对象不仅要看智商、情商,财商“对对碰”也是关键的参考因素。
在此背景下,基金一夜之间就受到各个阶层的追捧。与此同时,张坤、葛兰、蔡嵩松等基金经理,也被基民们捧上神坛。
得益于此,明星基金经理背后的基金公司们业务规模急速扩张。基金业协会披露的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公募、私募基金总共管理规模已经超过45万亿,而这一数据,在2017年仅为22万亿元。
在诸多基金产品中,风险高、收益高的股权类基金最受投资者青睐。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1月末,公募基金中规模占比从2019年初的17.6%升至35.4%。
基金管理规模急速扩张,背后的原因也好理解。在住房不炒背景下,地产投资获得高回报的时代成为过去式,因此人们开始把钱投入收益率更高的权益基金,进而推动基金管理行业规模的高速增长。
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在基金规模已经高达45万亿且还在高速膨胀的背景下,公募、私募基金会是最后的赢家吗?
/ 01 /
权益基金成为“香饽饽”
近几年,在整体经济增速放缓、人口红利消失的背景下,大部分行业都难逃“内卷”式竞争。例如,互联网企业为了拿下社区团购的高频流量入口,不惜血本拼个你死我活。
反观基金管理行业成为了为数不多远离内卷的行业,其规模保持着高速增长,行业蛋糕越做越大。
据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末,私募基金管理总规模达到19.76万亿元,较2020年末增长了3.79万亿元;截至2021年11月末,公募基金管理总规模达到25.32万亿元,较2020年末增长了5.43万亿元。2021年公募、私募基金总规模突破45万亿元,且保持了两位数增长。
从数据上来看,权益类基金是“基金”最青睐的品种的。截至2021年12月末,私募基金中证券投资基金规模6.12万亿元,较2020年增加2.36万亿元,涨幅高达63%,是拉动私募基金增长的发动机;截至2021年11月末,公募基金中权益类基金规模8.7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9万亿元,权益类基金占比从2019年初的17.6%升至35.4%。
权益类基金规模高速增长的原因也好理解。一方面,主要是因为民间财富在高增长的同时,投资渠道却越来越少。
2021年招商银行(600036)和贝恩公司联合发布的《2021中国私人财富报告》里提到,报告预计2021年底,中国可投资资产总规模将突破90万亿元,其中中国个人可投资资产总规模达241万亿元。
过去,由于买房子创造了无数的“暴富”神话,大家都把钱投入房地产,但在住房不炒背景下,买房子很难获取超额收益了,因此有大量的财富缺乏投资渠道。换句话说,钱太多,没地方投了。
另一方面,过去三年的牛市,令权益类基金从长期来看回报较高,吸引无数用户争先涌入。体现在数据上,根据同花顺(300033)统计数据,2021年,权益类基金平均收益率8.82%,超过了大部分主流指数。分产品类型看,灵活配置型基金回报率接近10.8%;普通股票型基金平均回报率10.64%;偏股混合型基金平均收益率8.44%。
此外,由于基金管理者、基金渠道发行的收益与管理规模相关。为了多挣钱,基金公司不遗余力发行新产品、支付宝等渠道方也在大力推动基金销售。
因此,在钱越来越多,低风险高回报的项目却越来越少的背景下,投资人、基金管理方、渠道方的三方合力下,共同做大了行业规模。
/ 02 /
“大赢家”浮出水面
理论上来说,在基金行业产业链条中,管理人、渠道方和持有人都是受益方。
那么问题是,谁会成为基金行业蓬勃发展背后的最大赢家呢?答案可能会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是银行。
因为投资人和基金公司均比较分散,基金公司怎么找到钱,投资人怎么找到基金公司,都存在困难。而银行作为桥梁,可以通过搭桥牵线稳稳的赚取手续费。
尤其是不同基金公司、不同基金管理人之间质量参差不齐,投资人在挑选基金种类时,很容易踩雷。而银行掌握着全国规模最大的高净值客户,以及海量具有金融需求的零售客户,且在人们心中具有较高的信誉度,这也让其在代销基金方面具有天然优势。
以2020年数据为例,中资银行管理的私人银行资产规模高达17.26万亿元,而不同银行的私人银行入围条件均需金融资产达到500万亿至1000万元。这些具有巨额金融资产的私人银行客户,正好也是私募基金的目标人群。
除过握有大量高净值人群之外,银行还有海量具有金融资产的零售金融客户。例如,头部银行的零售金融客户数量是1亿人起步,尤其国有六大行管理的零售AUM大部分都在10万亿以上,哪怕股份行管理的零售AUM也有超过10万亿的银行。
在银行掌握了海量零售金融资产背景下,对基金公司就会有较强的议价权,举个简单的例子,基金公司想要募集资金,通过银行渠道募集资金是最快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基金公司不光要给银行认购费,还要取一部分管理报酬给银行。银行掌握客户的零售金融资产越多,向基金公司收取的代销费率也就越高。
而对于一些规模小、存续期短、没有长期投资成绩的基金,给再多的费用也很难从银行渠道募资。
正因为如此,随着基金行业规模快速增长,将会给搭桥牵线的银行带来巨大发展机会。
此外,根据中金公司最新的测算表明,在乐观情形下,到2030年国内公募基金总规模将超过120万亿元,其中偏股型基金产品规模将超过70万亿元。根据最近几年私募基金发展更为迅速的节奏来看,到2030年私募管理规模也将高达约100万亿。由此毛估算,未来七八年整个基金管理行业规模也有近4倍的增长空间。
在未来,随着基金行业规模保持高速增长,拥有海量个人金融资产的银行业,或将成为“大赢家”。
/ 03 /
基金代销很好,但管理基金更香
从过去几年的数据看,国内基金规模虽然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但代销基金产生的收入对银行整体业绩影响却较小。
以基金代销行业公认做的最出色的招商银行为例,2021年上半年该行代销基金收入67.19亿元,同比增长39.75%,占比当期收入的3.98%,占比并不高。要知道,招商银行代销基金规模况且如此,其他银行的代销基金收入占比只会更低。
从数据不难看出,如果银行只是作为基金代销方,基金规模高速发展给其带来的影响也比较有限。换句话说,对银行来讲基金代销业务是块肉,但个头太小吃不饱肚子。
那么怎么才能从基金行业规模快速膨胀过程中,获取最大的利益呢?行业最终给出的答案是,既代销别人基金,又管理自己的基金。
简单来讲,就是银行自己也要开基金公司,赚取管理费、投资分成,还要代销其他基金公司的基金产品,赚取代销收入,这样就可以充分利用手中掌握的零售金融客户资源。
继续以招行为例,这家管理着海量零售金融资产的银行,除过代销其他基金公司产品赚取代销费用之外,且通过招商基金、招银国际下场自己干,赚取基金管理收入和理财产品手续费。在招银国际和招商基金发力下,2021年招商银行赚取资产管理手续费及佣金收入48.60亿元,同比增长37.60%。
也就是说,通过代销基金和管理基金的方式,招商银行2021年上半年总共赚取收入115.79亿元,占到了当期收入的6.87%,其收入占比提升接近一倍。
当然了,招行并不是唯一一个即代销又管理基金的银行,目前,大部分银行都不甘愿仅仅充当渠道服,均在采用“代销+管理”模式,试图切走更多的行业蛋糕。
从这个角度来说,在这场的基金狂欢浪潮中,银行成为了最大的赢家。
免责声明:本文(报告)基于已公开的资料信息或受访人提供的信息撰写,但读懂财经及文章作者不保证该等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在任何情况下,本文(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读懂财经。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