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基金转型数或超180只 历年最多
资管新规整改大限将至,分级基金、型基金纷纷转型谋出路,今年以来已有88只基金实施转型;年底前,分级基金、短期理财基金还将迎来批量转型,2020年全年转型的基金数量或创出新高。基金转型数量或连续三年破百
Wind数据显示,以基金转型生效日起算,截至11月20日,今年以来转型基金数量为88只(份额合并计算),主要是和短期理财基金。其中,分级基金21只,短期理财基金24只,两项合计超过全市场半数。
从历年转型基金数量看,2015年~2019年,转型基金数量分别为52只、45只、63只、171只、164只。根据监管要求,分级基金、短期理财基金整改期限不变,2020年底前要完成转型,当前仍有84只分级基金、11只短期理财基金整改尚未完成,今年转型的基金将可能超过180只。
针对上述现象,多位行业人士认为,公募基金适应监管政策和市场变化,实施产品转型对投资者和基金公司两相有益,是性价比较好的方式,也是行业成熟的表现。
“上述产品中不少是资管新规要求下的转型,分级基金、短期理财基金都是,绝大多数都可能会选择产品转型。”沪上一位中型公募市场部人士表示,不符合监管要求和不适应市场的基金,通过转型获得新生,对持有人对基金公司都有好处。
中融基金表示,转型是为了应对政策转变和市场变化而采取的方式,是为了更好服务基民,体现出现存产品的价值,这表明基金公司在产品线经营运作上更加成熟,意识到基金产品应符合市场、监管、投资者需求,要综合考虑经济发展和资本市场需要,符合投资者合理诉求,遵守资管行业的发展现状,这是基金行业发展成熟的表现。
在中融基金看来,转型在基金新陈代谢中起到很核心的作用,公募基金产品要以符合基民的要求为出发点,投资者需要获得有效的投资理财工具,实现投资稳健增长,基金积极进行转型是能够实现这一诉求的重要方式。
“基金产品的新陈代谢是金融市场变化的必经过程。”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基金分析师杨晗表示,公募基金作为理财产品的一种,需要不断更新满足新的要求才能保持长久的生命力。而基金转型相较于申报新产品,节约了人力成本,是性价比更高的方式。
杨晗认为,新陈代谢本质上是淘汰掉不符合资管新规、不适应未来资本市场产品需求的产品,过去成立的基金产品难免会有不适合未来发展需求的,对于这些产品,积极转型才是效率最优的方式。
转型呈现四大趋势
需关注存量持有人体验
从转型方向看,主要有四种:一是分级基金转型为LOF产品;二是短期理财转为中短债或利率债产品;三是部分定期开放型基金变更为开放式基金,如长盛盛杰一年期变更为“长盛盛杰基金”,中欧弘涛一年定开转型为“中欧弘涛”;最后,冷门产品变身热门主题基金,比如“财通稳健增长”变更为“财通可转债”;四是汇添富价值多因子量化策略转型为“汇添富沪深300指数增强”等。
此外,还有部分转型是为了满足投资者诉求,比如最近的货币基金转为债券基金、债券基金转为可转债基金等等。
基金转型涉及存量持有人的体验,各家基金公司会从基金类型的相似性、产品风险特征、市场热点等角度变更产品,为持有人带来更好的体验。
谈及基金转型的注意事项,中融基金表示,基金的转型正向着成熟方向发展。首先从产品类型上看,转型是为了产品更具备生命力,为了持有人更容易清晰了解产品的类型;其次,从风险收益特征上看,要对持有人偏好的风险收益特征有所了解,提供他们更容易接纳和持有获利的产品;第三,从市场热点角度看,转型为热门基金不可以单纯为了基金规模的增长,要要把为基民提供紧随市场热点的投资工具为重要目的。
杨晗表示,基金转型后对于投资者而言等于是新产品,需要投资者重新考虑产品类型和风险收益特征是否依然适合持有。同时,虽然转型对于原来持有人而言可能不太友好,毕竟基金的风险水平、投资范围、投资方式发生改变,但对于即将消失的产品而言,转型可以帮助投资者顺利过渡,是更负责任的方案。
从2015年~2016年的封转开、2017年~2019年的保本基金转型,再到今年大量分级基金、短期理财型基金转型,以及券商资管大集合转公募等,在监管政策要求和市场变化下,基金转型正在成为存量不合规和缺乏市场适应性产品的新出路。部分基金转换后,基金规模有了数十倍乃至百倍的增长,转型的效果日益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