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决定收益 同类量化产品业绩分化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不少使用类似策略的量化产品收益差距可达10个百分点或以上。业内人士指出,国内量化市场确实存在一定策略同质化现象,这在国外也属常见。至于业绩差异,或与基金管理人对于投资因子的具体选择、配比权重等差异有关。策略类似 收益不同
根据Wind数据,今年以来截至8月21日,在成立超过一年的主动量化产品中,部分采取类似策略的产品,其收益差别却不小。
例如,侧重于中小市值的量化产品,今年以来,其收益首尾相差可达5至10个百分点。采取“高股息、高分红、低波动”等策略的量化产品,也存在首尾产品收益相差10个百分点以上的现象。此外,名称中包含“成长”的主动量化产品,业绩优异者今年以来收益率接近30%,这也超出了业绩一般的同业10%。
此类现象在被动指数型量化产品中也存在。今年以来截至8月21日,沪深300上涨约27.3%,根据Wind数据统计,在成立一年以上的沪深300增强指数基金中,产品收益最高约为34%,超出业绩落后的产品约10个百分点。前者跑赢基准获取了超额收益,而后者却跑输了基准。
此外,以中证500为基准的增强型量化基金产品中,业绩头部产品今年以来截至8月21日收益超过30%,这也超出了业绩落后的同类产品10个百分点以上。
细节体现差异
产品策略存在同质化现象,但收益却有一定差异,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一名私募量化研究员告诉记者,市场主要聚焦于几种主流的量化策略,这种现象在国外也存在。至于收益的差异,源于很多指标并不局限于选股,还包括一定的仓位、择时等,如建仓时间不同,收益也不会相同。因此不能简单直接地进行比较,比如都是高股息策略,如果介入时间不同,收益肯定也不同。
一位公募量化投资人士坦言,很多指标例如部分宏观因素影响等,很难用数字指标来量化。当然,从国内公募行业发展情况来看,也存在部分量化产品并不纯粹的现象,即具体选股也会结合定性等基本面来考量,这就要考验投资经理的个人能力。
一名华南地区公募量化投资经理认为,因子使用的细节可能造成了收益的差异。首先,因子的配置权重方面,很多产品会根据自身风格来进行因子权重的配置。比如偏成长的产品会加大成长因子权重,而大盘风格产品则可能加大价值和质量因子的配置;其次,在因子的具体选取上,例如对于估值,可以使用PE、PB等不同指标。此外,因子的复合程度也是关键,一般基金会使用多个因子共同回测来决定,这样比单一指标要更加稳定。同时,不同产品也会结合不同行业来筛选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