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基金业 对外开放新时代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基金业的对外开放正在呈现加速趋势。在行业发展的下一个20年,国际化将成为龙头基金公司必须迎接的挑战。4月底,沉寂近三年的新增QDII额度审批再度开闸。公募基金公司在83亿美元新增额度中拿到57亿美元,成为当之无愧的军。5月5日,中国证监会就《证券公司和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境外设立、收购、参股经营机构管理办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基金公司“出海”将有章可循。同时,瑞银已经提出控股瑞银证券的申请,可以预计,外资控股国内基金公司的出现也将为期不远。
在国内基金业20年的发展历程中,适度的对外开放功不可没。这既包括外资股东参股国内基金公司,带来海外的投资、销售、风控经验,也包括国内基金公司走出去,发行,设立海外子公司。但总体来说,国内基金业的主战场仍然是境内市场,这既体现在外方股东绝大部分属于“话语权轻微”的财务投资者,也体现在海外子公司的利润贡献微薄,投资能力尚处起步阶段。
然而,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提速,中国基金业的对外开放不可避免地将伴随这一趋势加速推进。一方面,我们将看到外资控股的基金公司冲击国内基金业现有的格局。实际上,领航、富达等美国龙头基金公司之所以没有参股国内基金公司,就是希望政策放开后以控股的方式进入中国。而一些已经参股国内基金公司的外资巨头,也已经开始试探国内股东的态度,谋求控股地位。虽然我们的基金公司凭借庞大的市场和资源优势,不会像中国台湾地区那样,在放松外资进入后本土基金公司很快丧失竞争力,但外资基金公司的投资、风控经验,仍有可能使外资基金公司成为国内基金业不可忽视的一股新兴势力。
另一方面,国内基金公司“走出去”的步伐也将加快。在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背景下,中国的资产管理业有机会也有义务尽快提升自身在国际资产管理行业中的地位,以满足国内投资者和企业全球布局的需求。同时,国内基金公司如果能够熟悉国际资产管理业的游戏规则,利用好海外市场政策限制少、投资范围广的优势,不排除未来有的国内基金公司会“墙外开花墙内香”,走出一条“另类发展”的蹊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