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首个自贸区以开放倒逼改革蓄势待发
作为我国北方首个自贸区,即将挂牌的天津自贸区融汇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建设与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等重大国家战略,用开放倒逼改革前景可期。记者近日调研了解到,目前天津自贸区的轮廓已日渐清晰,将突出天津特色,与上海自贸区形成互补试验、对比试验,着力打造转型升级新引擎、开放经济新动力、区域协同新平台、制度创新新高地。
——改革先行打造北方经济高地
在冲刺自贸区的这些年,天津坚持开放带动战略已结下累累硕果。
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全面推进,综合实力、创新能力、服务能力、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开放型经济成效显著,天津市利用外资近10年累计超过1000亿美元,利用内资累计超过1.5万亿元,年均分别同比增长20%和30%以上;天津港成为世界最大的人工深水港,货物吞吐量跃居世界第四位,实现了港口、口岸、保税功能向腹地延伸,成为腹地省市区走向国际市场的便捷通道。
在多年改革探索的基础上,天津早在2013年初即正式启动自贸区申建工作,与商务部建立了部市联合工作机制,共同起草自贸区《总体方案》。经过深入研究,反复修改,获得中央批准。
按照中央的批复,天津自贸区的定位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全国改革开放先行区和制度创新试验田。在此前的天津“两会”上,记者注意到,更多有关自贸区的工作计划被列入日程,彰显出天津市在推动自贸区尽快落地过程中的计划性与使命感。
记者从今年的天津《政府工作报告》中了解到,天津自贸区将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对境外投资项目实行备案管理。这也是天津自贸区自获批以来,官方对外透露其建设思路。
据天津市商务委主任刘剑刚透露,目前自贸区挂牌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已基本成熟。天津市建立了强有力工作推动机制,商务委、发改委、滨海新区等方面抽调业务骨干组成专门工作团队,形成了较高水平的天津自贸区“总体方案”。,还尝试编制了天津自贸区负面清单。最近根据国家对外商投资指导目录的调整,又将负面清单调整减少到85条,努力与上海自贸区形成互补试验、对比试验格局。
天津自贸区的主要承载体滨海新区也已行动起来。滨海新区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李彩良说,即将成立的天津自贸区管委会将是一个轻型机构,重在协调中央、天津市、以及三大片区原有管委会之间的关系。
——投资贸易便利化成“先手牌”
除了复制上海自贸区已有经验,结合地方实际、探索天津特色、发挥带动示范作用,无疑是天津自贸区面临的最主要任务。
参与到天津自贸区方案设计的李彩良说,天津的特色将主要来自三大方面用制度创新服务实体经济;借“一带一路”契机服务和带动环渤海经济;突出航运,打造航运税收、航运金融等特色。
天津自贸区将着力做大做强租赁业,服务经济转型升级。特别是发挥天津租赁业务额已占全国1/4的优势,率先形成与国际接轨的租赁业发展政策环境,为全国开展这方面业务提供示范。还要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紧紧把握自贸区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高水平对外开放平台的定位,充分发挥天津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和海上合作战略支点作用,不断增强区域服务辐射能力。
围绕这些目标,来自投资贸易便利化领域的改革举措已经接踵而至。
“一颗公章管审批”是天津优化投资环境的创新之举。去年5月,肩负着助推滨海新区建设投资和服务贸易便利化区域使命的行政审批局正式成立,开全国之先河。它的出现带来的改变主要体现在归并了行政审批权,缩减了工作人员,以及极大提升了行政审批的效率。国务院不久前已正式批准了天津港口岸新一轮扩大对外开放计划。此番新开放水域和岸线涵盖天津港所有作业港区及码头,连成一片。此举将大幅度提升港口对外开放承载能力。
近期,滨海新区已经启动了意愿结汇试点、跨境人民币创新业务、京津冀三地海关通关一体化等重磅改革创新举措。相关的知识产权维权中心、法律创新服务中心等先后成立。一系列改革的实质是按照自贸区的要求不断优化投资环境,提升区域发展质量。
改革向前没有终点。接下来,滨海新区还将重点推负面清单加国民待遇的改革模式,消减前置审批,推进工商注册和国际贸易便利化。“要最大限度减少行政部门对企业运营的干预,激发企业活力。”滨海新区政府秘书长曹金秋表示。
“对于我们贸易企业来说,通关时间加快直接促成贸易经营成本降低,快消品贸易成本可以降两成左右。”在新里程(天津)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运营总监陈枚洲看来,贸易便利化水平是自由贸易区建设的重要环节,现有一系列改革方向真正契合了企业需求,天津自贸区在该领域必定会有新突破。
——滨海新区主打承载体建设
配合自贸区建设,来自产业领域的调整、优化与升级已经在滨海新区启动。
据滨海新区发改委副主任唐中赋介绍,2014年,滨海新区预计生产总值同比增长超过15.5%,增速在国内主要城市中拔得头筹。从今年起,新区计划实施5000万元以上重点建设项目1359余个,计划总投资12978亿元,仅在2015年计划投资就有3663亿元。重磅项目的建成无疑将对自贸区经济形成有力支撑。
在“后自贸区时代”,滨海新区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将到2020年实现国家功能定位这一远景目标细化分解为三个阶段。第一步,到今年底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1万亿元,公共财政收入突破1100亿元,完成新区“十二五”规划目标;第二步,到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万亿元,初步建成类似浦东陆家嘴的核心标志区,提前三年率先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第三步,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万亿元以上、力争2万亿元,公共财政收入突破2000亿元,基本实现国家对新区的功能定位。
为实现该目标,发展以高端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意义凸显。曹金秋说,新区将着力引进智能制造、互联制造、绿色制造等领域龙头项目,加快发展工业机器人、3D打印等新兴高端制造业,引导高端制造和新兴服务企业通过合作创新商业模式树品牌、创价值。
滨海新区还提出了在金融服务业领域打造“五个中心”,即股权基金、融资租赁、资金结算、要素市场、商业保理中心。“特别是以自贸区为契机,增强航运和贸易功能,通过放宽准入条件促进高端航运服务机构聚集,完善提升以内陆无水港为阶段的腹地物流网络,大力推进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型贸易模式发展。”李彩良说。
按照天津自贸区建设总体方案,滨海新区下一步将重点建设综合信用体系和事中事后监管体系这两个重要事项。滨海新区长张勇说,自贸区综合信用体系建设主要包括自贸区门户网站、文书业务协同办公系统及8个服务便利化信息子系统等10项任务,各责任单位正在进行基础数据对接和信用信息共享调试。
对于天津自贸区的未来,天津期待着经过3到5年的改革探索,将自贸区建设成为区域协同的新平台、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开放经济的新高地,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开拓新空间,在新一轮改革开放中争当领军者、排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