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半年度报告:6成僵尸股 企业忙退出 增发
2018年6月22日,全国股转公司表示,将协调并配合有关部门,结合新特征,进一步完善外商投资挂牌公司的相关制度,积极引导符合条件的外商依法投资新三板挂牌公司,稳步推进新三板市场对外开放,提升市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同日,全国股转公司副总经理隋强表示,对于市场各方对新三板设立新的市场层次、引入高效率的发行制度、调整信息披露强度、完善交易机制等方面的建议,全国股转公司正在研究论证。
新三板作为我国多层次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以来各方面的表现究竟如何,牛牛金融研究中心为您分析盘点。
2018年以来企业数量不断减少,竞价转让企业占多数
截止2018年6月25日,新三板挂牌公司总数为11261家,而去年同期企业数量为11313家,新三板企业数量呈现出不增反减的特征。
具体而言,2017年6月至12月期间,仅6月和12月新增企业为负,但2018年以来除2月外,每个月都有企业退出,详情见下图: 2017年12月22日下午,全国股转公司举行新三板分层与交易制度改革,此次改革后,原先采取协议转让方式的股票盘中交易方式统一调整为集合竞价,今年1月15日集合竞价与盘后大宗交易正式推出。
牛牛金融研究中心统计后发现,截止2018年6月25日,做市转让企业数量为1261家,竞价转让企业数量为10000家,竞价转让企业占比达88.80%,但2017年6-12月中,做市企业退出趋势明显,但2018年1月竞价转让制度正式实施后仅在2月竞价转让企业实现了增长,其余月份,竞价转让企业数量逐渐减少。 竞价交易后流动性仍未改善,2月换手情况不及1月一半
今年1月15日集合竞价与盘后大宗交易正式推出后,较去年同期协议转让下成交金额增加约0.9亿元,但1月之后成交金额缩水严重,2月成交金额仅相当于1月成交金额的43.18%,此后数月也没能回复1月的水平,具体情况如下图: 如果从换手率情况来看,交易制度改革后,1月换手率为0.45%仅比去年同期提升4个BP,而2月份换手率则下降至0.17%,成交活跃度不及1月的一半,整体而言,交易制度改革后,2018年各月换手率表现均不及去年同期。 6成公司无成交,新三板僵尸股亟待破局
通过对新三板企业个股成交情况分析后发现,共6793家公司本年初至今没有成交,占比达60.38%,而在有成交的公司中,日均成交量在100万元以上的仅占19.86%。具体情况如下图: 近八成个股下跌,二成个股已破净
牛牛金融研究中心统计后发现,新三板企业年初总市值为3.17万亿元,而截止2018年6月25日新三板企业总市值仅为2.80万亿元,市值缩水13.21%。
通过对choice数据库中新三板个股年初至今涨跌幅数据筛洋,共得到6509个有效数据。具体情况如下图所示: 可以看到年初至今上涨个股占比为20.97%,其中,涨幅在30%以内个股占比为9.82%,
涨幅在30%-50%个股占比为2.40%,涨幅在50%以上个股占比为8.74%。
年初至今下跌个股占比达79.03%,其中,跌幅在50%以上个股占比为10.52%,跌幅在30%-50%个股占比为9.45%,跌幅在30%以内个股占比59.06%。
对新三板企业市净率进行分析后发现,共有1373只个股市净率小于1,处于破净状态,占可统计样本比例为20.66%,破净个股分布情况情况如下: 增发企业数量较去年缩水近6成
从增发实施情况来看,2018年1-6月增发募资金额总额达470.52亿元,增发募资均值为78.42亿元,而2017年1-6月增发募资金额总额为646.90亿元,增发募资均值为107.82亿元,今年1-6月募资金额总额较去年同期下滑27.27%。
总体趋势来看,在今年3月达到增发募资高峰后,增发募资金额下降趋势明显,6月增发募资金额仅相当于3月的一半。
从增发企业数量来看,2018年以来增发企业数量最多的月份是1月,共有164家公司实施增发,但也仅相当于17年1月的一半水平,且增发企业数量有继续下滑的趋势。
统计后发现,2017年1-6月均增发企业数量为256家,但2018年1-6月月均增发企业数量仅113家,下降55.86%。 从增发预案的新增情况来看,2018年以来发布新增预案的数量发生较大幅度的减少,募资金额更是缩水严重。 从行业来看,增发募资金额最大的3个行业分别为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募资金额占所有行业募资总额比例分别为44.35%,15.38%和10.53%,三大行业募资金额占所有行业募资总额比例高达70.26%。 增发募资呈现马太效应,前三强募资比例超3成
2017年6月以来,各月增发募资金额前3的公司及募资金额如下表所示: 2017年6月以来融资金额前3的公司中出现了不少明星公司的身影,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马太效应的存在,资金在向小部分公司倾斜。
5成公司未进行增发,有1家公司增发13次
通过对新三板企业增发次数进行统计后,发现11257家公司中,有5712家公司并未实施增发,占比达50.74%,增发次数为1次的公司有3174家,占比为28.20%,增发次数为2次的公司有1445家,占比为12.84%,增发次数在3次以上的公司共926家,占比为8.23%。
可以看到新三板企业中,没有进行过增发融资的在一半以上,而不足3成的企业挂牌以来进行过一次增发融资。
增发次数共7次的公司共5家,分别为伯朗特、海优新材、惠尔明、君实生物和科新生物,增发次数为8次的公司共4家,分别为地源科技、圣博润、首都在线、长城花冠,增发次数达到惊人的13次的为楼兰股份,但该公司的定向增发均在2014年和2015年完成,从财务情况上来看,该公司并不出众,只能说在市场疯狂的时候,该公司踩准了融资节点。
股权质押规模缩水严重,质押比例30%以上的接近3成
大股东通过股权质押,并融得资金让企业发展,是上市和挂牌企业重要的融资方式之一。据统计数据显示,自2014年至2017年三年时间,新三板股权质押市值规模扩容接近90倍。新三板企业股权质押自2016年爆发至今仍是居高不下。
数据显示,2014年新三板企业仅发生234笔股权质押,累计质押市值26亿元;2015年达到980多笔,质押市值规模不到500亿元。进入2016年,挂牌公司开始大手笔质押股权,质押笔数暴增到3077笔,质押市值合计超过1300亿元。
2017年更是有增无减,质押市值总规模超过2300亿元,占2017年新三板挂牌公司总市值(截止2017年最后一个交易日)的比例为7%;质押市场规模达556亿元,平均每家企业可以通过质押融资1500万元,而去年,企业通过定增平均融资额也仅有1980万元。
2018年1-6月,choice数据库显示,新三板共发生股权质押笔数共计808家,质押市值规模为552.99亿元,而去年同期新三板共发生股权质押笔数共计967家,质押市值规模为1273.69亿元,可以看到,股权质押笔数以及质押市值规模都下滑明显。
不仅如此,安信证券新三板研究部门相关人员曾表示,2015年、2016年,新三板交易活跃时,1亿市值的股票,质押率能达到40%,即能融到4000万元,而利率可以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下福但近期的案例显示,1亿市值的股票质押,一般只能融到1000万元,而且利率会上浮20%至30%。
在新三板流动性严重不足的2018年,股权质押这一融资手段的运作空间也在大幅下降。
从是否属于创新层来看,808笔质押中,有141笔来自创新层,占比为17.45%,667笔来自基础层,占比为82.55%,创新层企业由于质地更为优良,其通过定增市场募资的可能性更大。
从所属行业来看,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建筑业为股权质押笔数最多的3个行业,详情如下: 从质押比例来看,质押比例在10%-30%的占比最高,达28%,其次为质押比例在10%的占比达28%,质押比例在50%以上的占比为13%。 新三板企业过会率高于整体过会率水平
新三板企业IPO方面,2018年1-6月共有24家新三板企业上会,占比22.64%。其中,获通过的新三板企业共13家,10家被否,1家暂缓表决。另外,还有1家申请取消审核。新三板企业IPO过会率为54.2%,高于整体过会率水平。
但54.2%的过会率与去年相比大幅下降。去年前三季度,共有21家新三板企业上会,17家新三板企业过会,过会率达81%。
Choice数据库统计,目前在会的仍有74家新三板公司,其中已受理状态的共3家,已反馈的共19家,预先披露更新的共52家,这里面有小狗电器、柠檬微趣、亿童文教等明星企业。
从新三板A股IPO申报情况来看,今年较去年降温明显,具体情况如下所示: 被否的10家新三板企业在发审会上,被发审委共问询50个问题,每家新三板企业均被问询5个问题。总体来看,发审会提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关联交易问题、持续盈利能力、毛利率异常、应收账款异常和信息披露等5个方面。
关联交易方面,10家被否新三板企业中,9家企业被发审会问及相关问题,该类问询主要围绕两个维度,一个是发行人个别客户销售额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较高,是否构成对单一客户的重大依赖和关联关系,另一个是发行人股权变更的合规性和透明性,是否存在同业竞争和关联关系。
持续盈利能力方面,首要关注的就是发行人主营业务是否具有可持续的核心竞争力,同业替代风险如何。
毛利率异常方面,被该问题“命中”的新三板企业有6家,多数企业需要回答发行人综合毛利率总体呈上升趋势,毛利率上升速度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原因和合理性。
应收账款异常方面,有6家被否新三板企业被问询到“资产负债率持续较高,应收账款金额较大且持续增长”“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占当期营业收入比例较高”等问题。
信息披露方面,在今年以来被否的新三板转板企业中,发行人IPO申请文件与股权系统披露的相关文件存在差异这类问题,常引来发审会关注。
今年4月21日,港交所和全国股转公司在北京举行《合作谅解备忘录》签约仪式,双方表示欢迎对方市场符合条件的挂牌、上市公司在本市场申请挂牌、上市,“三+H”正式落地,目前,已经有7家新三板公司在公告中提及赴港上市事宜,很显然,这种速度与此前新三板IPO的热情不可相提并论,新三板仍然任重道远。 此外,还有部分公司虽然没有公布赴港上市的消息,但市场对它们赴港上市有着很高的预期。如仁会生物,公司并未发布任何赴港上市的消息,但5月28日,公司公告拟申请摘牌,当天仁会生物股价以19.64元/股,相对上一个交易日出现18%的涨幅。当日最高价为21.75元/股,最低价为17.03元/股。这是仁会做市3年以来单日第二大涨幅。
在新三板流动性严重匮乏,融资对于更多企业而言是奢望,而股权质押的道路也几乎被堵死,新三板+H的设计并没有引起太大的波澜,新三板作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改革这条路上或许应该走的更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