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妈新大招:“请君入瓮”还是“引狼入室”?
邓海清,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金融四十人论坛特邀研究员
陈曦,九州证券金融市场部研究中心主管
根据央行公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依法注册成立的各类金融机构,上述金融机构依法合规面向客户发行的投资产品,以及养老基金、慈善基金、捐赠基金等中国人民银行认可的其他中长期机构投资者,均可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为维护债券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人民银行鼓励境外中长期机构投资者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此类投资者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没有额度限制。
市场主流解读有两种:一种认为中国债券收益率高于全球,所以重大利好中国债市;一种认为由于人民币汇率风险,国际投资者积极性不会太高。
我们认为,应当站在更大的视角看待这一问题:央行为何引入的是中长期债券投资者?这一投资者类别有何特征?放开中国债市与人民币国际化有何联系?债市“新池子”与外汇储备“旧池子”有何异同?放开中国债市与央行货币政策框架有何关联?
本文将就上述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一、为何央行引入海外投资者是中长期的?
有观点认为,央行放宽海外投资者投资债市,有助于延续当前的债券牛市,收益率将长期下行。但我们认为,需要考察央行引入的究竟是怎样的债市投资者,他们的投资逻辑是什么,在什么情况下会购买中国债券?
对债券市场而言,大体可以分为两类投资者:一类是持有到期的投资户,一类是赚取买卖价差的交易户。对持有到期投资者而言,最关心的是当前债券收益率,当前债券收益率越高越好,而未来债券收益率如何变动相对没那么重要(当然也是考虑因素,因为如果强烈预期未来收益率上行,则会推迟配置);对于赚取买卖价差的交易户而言,最关心的是未来收益率会如何变动,如果预期未来收益率下降(价格上升)就应当买入,而预期未来收益率上升(价格下降)就应当卖出,而当前收益率如何并不特别重要(当然也有影响,一般当前收益率越低,则未来收益率下降的概率越小)。
综上,两类投资者的投资逻辑是不同的:持有到期的投资户更关心当前的收益率水平,而买卖价差的交易户更关心未来的收益率变动方向。
此次央行明确表示,引入海外债券投资者为引入中长期投资者,可以近似看做引入持有到期的投资户。但是,需要在前面分析基础上,加入国家违约风险和汇率问题。
我们认为,对海外中长期债券投资者而言,关心的因素按照重要性排序为:中国国家违约风险>人民币汇率风险>持有到期收益率。事实上,这三者之间是高度相关的:如果中国经济变差,那么海外投资者会认为中国国家违约风险提高,同时人民币贬值风险提高,同时中国国债持有到期收益率下降(只要中国国内投资者不存在中国国家违约预期,那么中国经济下行会导致债券收益率下降,而不是像欧债危机一样收益率上升)。
因此,我们认为,如果中国经济不好,则海外中长期债券投资者不愿投资中国债券;而如果中国经济好,则海外中长期债券投资者愿意投资中国国债。这与国内大部分债券投资者的逻辑是刚好相反的。国内债券投资者是中国经济越差,越投资中国债市,因为经济差导致其他国内资产风险加大,同时债券价格上升,买债能够避险且获得买卖价差。国际债券投资者与国内大部分债券投资者形成对冲,这有助于降低债券市场的长期波动;当然,由于投资者结构复杂化,短期债市波动性反而可能增加。
就目前情况而言,尽管中国债市收益率高于主要发达国家,但海外投资者对中国经济担忧程度仍高,人民币汇率不确定性仍大,同时中国国债收益率处于中国历史低位,这种情况下,海外中长期债券投资者大量进入中国债市的可能性不大。而中国经济好转之后、债券收益率上行之后,中国违约风险消除,人民币贬值预期彻底扭转,海外中长期债券投资者将进入中国债市,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债市收益率上行幅度。
二、深层次目的:完善人民币国际化的资金回流机制
上面讲的是对中国债券市场的影响,但我们认为央行更重要的目标是:完成人民币国际化的“流出-流入”循环回路。人民币国际化意味着人民币流出中国进入国际市场(注意不是兑换成美元形式的资本外逃),这将导致“特里芬难题”:人民币国际化需要人民币流入海外,而海外人民币持有越来越多将导致人民币兑换风险增加,带来人民币贬值压力,从而减少国际投资者持有人民币的意愿。
上述困境与与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美元“特里芬难题”有所区别,但本质相同。美国在布雷顿森林体系时采用的是固定汇率,美元需要承担两个职责:一是维持对黄金固定汇率;二是为全球提供足够的美元。这两个职责之间存在深层次矛盾:随着全球经济扩张,美元提供越来越多,而黄金数额相对固定,这将导致对美元信心不足,美元兑黄金固定汇率难以长期维持。此外,当时主要资本流动为贸易账户或经常账户,美国必须通过长期贸易逆差提供美元,这将进一步加剧对美元信用的担忧。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美元国际化反而得到了进一步加强。这一方面与石油美元、国际化等加大了美元使用有关,另一方面与美元回流机制完善有关。美国通过石油美元等形式向全球输出美元,之后全球投资者用美元购买美国国债流回美国,完成一个完整的循环。在这一过程中,美元除了获得国际地位和定价权之外,美国还获得了额外收益:国际投资者获取美元的成本较高(高于美国国债利率),而美国回笼美元的成本较低(美国国债利率)。
对于中国人民币国际化而言,美元国际化模式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一方面,通过“一带一路”、加入SDR等加大对外人民币输出,另一方面,通过放开国内债券市场吸纳资金回流,从而减少海外的当期人民币存量,进而降低人民币换汇需求,减少人民币贬值压力。我们认为,完善人民币“流出-流入”循环回路是放开国内债券市场的重要原因。
三、更大的视角:与“池子论”和人民币汇率的关系
周小川一个著名理论是“池子论”,即通过某一或某些资产池吸纳海外热钱,从而降低热钱对中国经济的冲击。根据公开资料,周小川曾明确表示“池子”主要指的是外汇储备。逻辑非常清晰:在过去人民币长期升值过程中,热钱进入中国后,央行通过外汇储备吸纳热钱,从而减缓人民币升值压力,并通过提高准备金率、发行央票等方式吸纳外汇占款投放的人民币流动性,从而实现数量型调控。
由此导致了一个极为重要的结果:中国央行货币政策框架的起点是外汇占款投放的基础货币。我们在《再造央行4.0》一书中对此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这是央行数量型调控框架的基础,而热钱的高风险偏好则导致了独特的“热钱越多、资金越贵”现象。
到了2014年之后,人民币长期以来的升值压力彻底结束,开始进入双向波动、乃至人民币贬值预期。这种情况下,原来吸纳资金的“池子”开始投放美元,外汇储备发挥逆向的缓冲作用,减缓人民币贬值趋势,扭转人民币过度贬值预期。到此为止,“池子论”完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
对于长期而言,中国央行“汇改”的方向是明确的:即实现人民币较大程度的自由浮动(易纲曾表示长期目标是清洁浮动,即央行完全不干预外汇市场;但近期央行态度似乎有所变化,仍强调在一定条件下进行适当干预)。央行干预外汇市场的主要手段是外汇储备,如果央行基本不干预外汇市场,就意味着央行外汇储备将保持一个定值,而人民币汇率将加大波动幅度。
在资本项目相对放开、汇率相对自由浮动的情况下,外汇储备将失去“池子”的作用。对中长期投资者放开银行间市场,将为海外投资者提供新的“池子”——中国债券市场。
表面上看,“新池子”与“旧池子”都是吸纳国外资金,但是两者之间有重大区别的:“旧池子”外汇储备并非国际资本的最终投向,而是美元与最终资产(中国房地产、股市、实体经济等)之间的过渡;“新池子”债市则是国际资本最终投向。
对于汇率而言,“新、旧池子”的作用是相反的:“旧池子”外汇储备会降低人民币汇率波动,而“新池子”债市将加大人民币汇率波动。
外汇储备降低汇率波动的原理前面已经讲过了,主要是央行购买了进入中国的美元,从而增加了人民币投放,降低人民币升值压力。那么,为何我们认为放开债市会加剧汇率波动呢?
我们的逻辑是这样的:对中长期债券投资者而言,其本质与外商直接投资(FDI)是相似的,差别仅在于中长期债券投资者投资的是债权,而FDI投资的是股权。理论上讲,这两类投资者都要挑选有投资机会/没有违约风险的国家投资,也就是投资经济基本面好的国家。
这与我们在第一部分的分析是一致的,当中国经济好、违约风险低、人民币升值、债券收益率高时,海外中长期债券投资者更愿意投资中国债市。
这就导致了一个结果,即海外中长期债券投资者是顺周期性的:中国经济好→国际资本流入买中国债券→兑换人民币需求增加→人民币升值。与没有债市这个“池子”时相比,人民币的波动加大了,而不是降低;这与外汇储备“池子”对汇率的缓冲作用是相反的。
由此可以得出一个推论,央行必须实施“宏观审慎管理”来抑制过度的顺周期性。这正是央行公告中明确“人民银行对境外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实施宏观审慎管理”的原因。
四、放开债市是构建利率-汇率传导机制的重要环节
我们认为,利率市场化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从放开存贷款利率管制的角度,中国利率市场化已经完成了;第二个层次,从构建价格型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角度,中国利率市场化将在两三年之内完成;第三个层次,从全球化的人民币利率定价角度,中国利率市场化才刚刚开始。
在过去数量型调控机制下,利率基本由国内定价,国际资本流入主要考虑的是人民币被低估和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而到了现在央行的价格型调控机制,需要考虑放宽国际资本流动下的“蒙代尔不可能三角”约束,完善利率与汇率之间的传导机制。
债券市场是利率与汇率之间传导的最重要渠道之一,在短期资本/货币市场管制的情况下,债市是利率平价的最佳市场。在海外中长期资本能够投资中国债市时,中国央行提高利率将导致中国债市收益率提高,从而吸引国外投资者进入中国债市,这一过程将导致人民币升值。需要再次强调,对于买卖价差的交易户而言,中国央行提高利率将导致交易户卖出债券,这与前述逻辑是相反的。
这是我们分析放开中国债市的最后一个意义:构建基于利率平价的利率、汇率传导机制。这一机制建立之后,中国央行的利率-汇率价格型调控机制将基本完成,中国央行将正式进入3.0时代。
总结全文,我们认为:
1、央行进一步放开国际中长期债券投资者进入银行间债市,有利于完善中国债券市场投资者结构;
2、国际中长期债券投资者关注国家违约风险、汇率风险和当前收益率水平,在中国经济好转时才可能出现大量买入中国国债,而在中国当前经济不佳时国际投资者大量买中国国债的可能性很低,这与国内大部分债券投资者恰好相反;
3、引入中长期国际投资者将增加中国债市的短期波动性,但降低中国债市的长期波动性;
4、央行的深层次目标是完善人民币国际化,构建人民币“流出-流入”循环机制;
5、债市“池子”与外汇储备“池子”对汇率的影响是相反的,放开债市将加大人民币汇率长期波动,其顺周期性需要宏观审慎管理;
6、放开债市是构建央行3.0时代利率-汇率传导机制的重要一环。
财经资讯
- 钢铁沙皇逝世 百亿A股变更实控人
- 8家私募年内自购4.57亿元
- 谢治宇、朱少醒最新调仓动向来了
- 广汇汽车退市 让人情何以堪
- 转融券暂停实施一周 融券余额已不足300亿元
- 美股三大指数集体下跌 道指跌超1%
- 多家上市房企高管增持股票提振信心
- 上市公司打响1元面值保卫战
- 中央汇金二季度继续增持五大宽基ETF
- 最高从亏0.38元/股到赚0.44元/股 3只潜力股已获大
- 纳指大跌超500点 道指却创历史新高
- 上市公司掀起沙特热官宣合作 沙特概念股也是基
- 两大量化私募巨头重磅发声 DMA持股市值大降200
- 重磅曝光 国家队果然出手!中央汇金二季度继续
- 美股三大指数集体收涨 道指、标普500指数均创历
- 硅片龙头大消息 20亿美元重磅项目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