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降价就退房维权背后:谁惯坏了中国购房者?
一降价就退房维权,谁惯坏了中国购房者?
来源国民经略
文|凯风
“从没想到房价也会跌”。
2008年,楼市下行,万科率先在全国降价促销,杭州业主不满降价销售,集体围攻售楼处,要求退房。
10年过去,相似的一幕又发生了。
这一次仍是杭州。杭州某楼盘二期降价40万,老业主在现场打起横幅,要求“还我们的血汗钱”,有业主满脸不可置信
不是说亚运之前一直涨的吗?
这显然不只是杭州的故事。
今年下半年以来,降价维权已在北京通州、合肥等地轮番上演,一如当年。
01
房价跌了就不干
在最近20年的房地产上行周期里,楼市调整屈指可数。
每一次调整,都会上演降价维权的戏码,而每一次都少不了杭州。
现实就是如此怪诞,怪诞背后同样有着强大的现实逻辑。
与其他一二线城市不同,杭州向来是急涨急跌的典型,楼市投机气氛之浓厚,甚至超过一线城市。所以,每一次楼市下行调整时,杭州都会首当其冲。每当开发商降价回笼资金时,在历史上尝过甜头的业主也都会第一时间跳出来。
不得不说,历史是经常重复的,模仿效应也是经常发生的。
掰开过去20年的历史,2008、2011、2014、2018,正是屈指可数的几个楼市下行区间,即便房价涨了两三万跌了两三千,也挡不住业主们的维权之路。
问题是,如果当初万科迫于压力而退房,后来房价复苏反弹乃至翻倍,这些老业主们,会不会再去上演一场“还房维权潮”?
要知道,房价还只是暂时回调,如果真出现暴跌,会发生什么?
02
香港暴跌故事
房价暴跌,这事在房价涨出天际香港就发生过。
1997年到2003年,香港房价暴跌,最高下跌超过7成。一套200万的房子,几年下来,只剩下五六十万的残值。
房价跌了,但贷款债务却一点都不会少。业主就是卖掉房子,也难以还清银行的债务,何况这几年根本就没人接盘。
不少香港人一夜之间成了“负资产者”。
那几年,“烧炭自杀”成了时常见诸于媒体的热词。
2003年,房价跌到谷底,绝望也到了谷底。带着满腔愤懑,这些“刚需们”走上街头,抗议房价下跌。
随后,香港取消旨在彻底解决居住问题“八万五建房计划”(每年建设85000套公屋),大幅缩减供地计划。
香港房价重启上涨之路,一涨就是15年。
这些“负资产者”一夜翻身,但越来越多的人买不起房了。
03
愿赌不服输?
香港式的房价暴跌,在股市里简直司空见惯。
不说2008年的A股大跌落,就在三年前,股市就曾经上演过一天一跌停的大戏。面对暴跌,股民们愿赌服输,关灯吃面。
,到了楼市,不仅常识不见了,契约意识也没了。
一个简单却有力的反问是,如果房价下跌就要求退房,房价暴涨开发商是否能要求业主补差价?
显然没人同意。
为何在楼市里,房价一降,业主就能如此理直气壮地要求退房?
一个原因是,房子是大宗投资,一个房子,就足以掏尽一个家庭的六个钱包。如果刚买完房就下跌,没有多少人能接受这种代价。
另一个原因是,在中国,向来都有“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的传统。这些业主们相信,只要联合起来集体维权,开发商都会有所让步。即使开发商不愿让步,地方政府出于维稳的考虑,也会将结果偏向于老业主。
不说香港“刚需们”上街维权这种极端场景,就是2008年率先降价的万科,同样面临不少压力。
王石后来回忆说,当年万科率先降价后,曾收到不少地方政府的约谈和调查。可见,业主降价维权背后,有一只神秘之手在无形配合。
这才是业主真正的底气所在。
04
隐性担保
世界上没有什么资产是“只涨不跌”的。
这是常识。但一到楼市,常识立刻失效,房价“只涨不跌”的信念牢不可破。
这种信念,虽然历经2008年和2014年房价回调的洗礼,但在四万亿大投资和涨价去库存的现实逻辑下,人们反而更加相信,房价不会跌,政府更不会允许房价下跌。
这就是隐性担保机制使然。
房地产拉动经济与土地财政的双重依赖,让“房价只能涨不能跌”,不仅成为全面预期,也成了地方政府的现实需要。
即便到了国内外环境都面临极大压力的现在,我们的调控逻辑依然是“稳”字当头。稳房价,既要遏制上涨,也要防范大跌。
这就是中国式房价最牢不可破的现实逻辑。
05
谁惯坏了购房者
到底是谁惯坏了购房者,现在答案呼之欲出。
其一,房价“只涨不跌”的信念,让他们不愿相信下跌的现实;
其二,掏尽六个钱包的痛苦,让他们忍受不了财产贬值;
其三,“大闹大解决”的思维,给了他们现实的勇气;
其四,房价不能跌的“隐性担保”,为所有人提供了强大的底气。
恰恰是这些因素的存在,让中国的购房者永远难以成熟起来。不经历一次损失巨大的调整,也很难有人从中吸取教训。
到了改变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