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建投:社融数据平稳 逆周期调节将带来A股反
6月12日,央行公布5月金融数据。5月末社融存量为211.06万亿元,同比增长10.6%;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143.04万亿元,同比增长13.4%。
5月末社融存量为211.06万亿元,同比增长10.6%,增速环比4月小幅提升0.2个百分点。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143.04万亿元,同比增长13.4%,增速环比小幅下降0.1%。从趋势来看,5月社融存量增速重新回到2019年信用温和扩张向上趋势上,对比4月而言也呈现出反弹态势。
从增量来看,5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4466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19万亿元,同比多增459亿元。表外融资减少1453亿元,同比少减少近2800亿元,是5月社融增速反弹的重要原因,其中委托贷款减少631亿元,同比少减939亿元;信托贷款减少52亿元,同比少减884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减少770亿元,同比少减971亿元。5月利率下行,企业债券净融资同比增加858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净融资1251亿元,同比保持稳定,力度环比继续下降。
2019年初以来,宽信用效果逐步显现,作为宽信用“四部曲”中的第一步,社融增速的反弹在我们的预期之中。长期来看,在政府托底经济,宽信用节奏不断推进的背景下,社融增速稳中回升的趋势将保持不变。在企业生产意愿下降、需求较弱的情况下,低基数是5月社融增速反弹的重要原因。2018年4月27日,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联合发布“资管新规”,导致去年5月开始表外融资大幅收缩,严重拖累新增社融带来低基数。往后看,社融低基数的延续也将进一步支撑社融同比保持回升。
5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18万亿元,同比多增313亿元。分部门来看,居民贷款增加6625亿元,同比增加482亿元;企业贷款增加5224亿元,同比减少31亿元。从部门结构来看,居民贷款稳中有升是信贷小幅增长的重要需求来源。非银金融机构贷款环比大幅减少,低于去年同期水平,实体经济信贷占比略有回升。
从贷款期限结构来看,企业短期贷款增加1209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2524亿元,短贷增幅明显,同比多增1794亿元,而中长贷同比少增1507亿元。受到外部贸易因素和内部银行监管因素的双重干扰,企业贷款结构持续优化的过程被打断,存在供给端和需求端两方面的原因。随着金融供给侧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专项债政策撬动基建投资进而带动企业预期改善,企业贷款结构有望重新改善。
居民短期贷款增加1948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677亿元;居民短贷同比小幅少增272亿元,而中长贷同比多增754亿元。在地产回暖,落户制度取消等因素作用下,居民中长期贷款保持较高水平。后续随着部分地方楼市限购松动,居民中长期贷款仍将成为信贷重要组成部分。
5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89.12万亿元,同比增长8.5%,增速与上月末持平,比上年同期高0.2个百分点,低于市场预期的8.6%。但总体来看,货币投放保持稳定,目前这个水平符合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政策目标方向,即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要与国内生产总值(GDP)名义增速相匹配。
随着国内包商事件影响在6月逐步体现,年中资金面也将面临考验,在松紧适度的前提下有望边际改善。在外部环境仍然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后续可以重点关注货币政策的边际变化。包商事件释放政策打破金融刚兑信号,中小银行同业存单发行受到影响。6月10日,央行对中小银行发行同业存单提供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增进信用。尽管市场信心得到一定提振,同业存单发行也逐步恢复,但在市场风险偏好尚未明显回升的状况下,中小银行仍然面临被动缩表的压力。
央行易纲行长6月7日表示,目前中国的利率处于相对合适的水平,但随着美联储降息概率的加大,后续货币政策空间更大,在托底经济的需求下,政策边际宽松仍值得期待。
在中国海外环境走势并不明朗的前提下,中小银行面临的同业负债的风险是影响市场最重要的变量。在这种困局下,政府逆周期调节,托底经济是市场最重要的工作。,央行通过CRMW对中小银行同业存单增信,缓释中小银行的信用风险。,符合一定条件的专项债可做资本金,保证国家重大关键项目的融资需求。在当前条件下,逆周期调节稳经济,通过财政货币政策做好结构调整,推进改革创新,扩大对外开放是最主要的工作。,在市场已经释放了前期风险的情况下,市场震荡触底,逆周期调节将带来相应的反弹机会。我们仍然维持《触底回升,备战金秋》、《专项债托底经济,央行缓释同业风险》的判断不变建议投资者控制风险的条件下,做好市场反弹的准备。在行业配置层面,除了关注基建边际改善的条件外,受益于经济转型和政策支持的通信、电子和计算机等成长板块优先配置,食品饮料等消费板块仍然值得关注。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