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酝酿新突破 五公司成"民参军"样本

股票知识 2019-10-16 20:41www.16816898.cn股票入门基础知识
摘要[核心提示] 2014年,注定将成为军工改革的攻坚之年,包括军品定价机制改革的探索、军工科研院所改制的破冰、军民融合的深入推进等,引发市场关注。在此背景下,勇闯禁区、参与军品科研生产工作的民营企业,如何进一步发挥鲶鱼效应,助力军工改革走向深入?...

  [核心提示]2014年,注定将成为军工改革的攻坚之年,包括军品定价机制改革的探索、军工科研院所改制的破冰、军民融合的深入推进等,引发市场关注。在此背景下,勇闯“禁区”、参与军品科研生产工作的民营企业,如何进一步发挥“鲶鱼效应”,助力军工改革走向深入?

  上证报记者近期对四川、湖北等地的部分“参军”民企调研发现,企业热情高涨。“行业的春天来了。”一家参军民营企业负责人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以装备采购和定价模式改革为契机,鼓励民营或混合所有制企业参与军事装备研制和配套。来自各方的信息表明,未来有望在军品立项审批程序、审价办法、审查机制等方面进行市场化改革,引入竞争机制,让民企发挥更大“鲶鱼效应”,进一步激活军工市场。

  ,事业单位改革的大幕正逐步拉开,而军工科研院所恰恰是军事装备研发的核心,也是各大军工集团最优质的资产。市场人士认为,在军工科研与生产之间对接、转化等机制仍不顺畅的情况下,如能引入民营企业参与军工科研院所改制,则有望实现多赢。

  ,在军工改革的攻坚阶段,资本市场也将发挥重要作用。今年以来,民企通过与军工企业合作、收购军工企业股权等方式实现“曲线参军”的案例开始出现。随着监管部门进一步简政放权、松绑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有关工作的推进,以及军民融合高度的不断提升,民营企业在涉及军品领域的资本运作也将风起云涌。有市场人士预言,不排除在不久的将来,产生混合所有制的军工巨头。

  [实地调研]五家公司成“民参军”样本

  中天科技从预研、试验开始参与海底观测系统项目,2003年进行第一批小试。目前为止,已经进行了近十轮实验,技术水平不断精进,该项目始终没有大范围铺开。军方则要求必须随时具有能提供工程服务的能力。

  [政策动向]“民参军”政策酝酿新突破

  高层和主管部门的密集调研,被市场人士解读为有关政策出台的前奏。多家接受调研的公司向记者介绍,调研过程中,公司曾被问及,在政策方面有什么要求,以及现行的制度还有哪些不完善的地方。“我们预计,近期高层和主管部门的调研,应该是为后续的政策调整做准备。”一家涉军民营企业负责人向记者介绍。

  顶层设计推动 科研院所改制有望加速

  军工科研院所是各大军工集团最优质的军工资产,完成改制注入上市公司,上市公司业绩将显著提升。在军工科研院所改制过程中,中航工业集团依然一马当先,已做好充分准备并率先动作。,中国电科集团、航天科技集团和航天科工集团的上市公司也将最大程度上受益于科研院所改制。

  [投资风向]军工重组选股逻辑大集团小公司

  “对,我们就是找大集团小公司,还要找那些集团手里握有大量的优质核心资产的,比如那些实力极强的科研院所。”上海一位长期跟踪军工板块的私募人士告诉中国证券网记者。

  民企“参军”记

  6月28日,山东枣庄。首届中国军工产融年会上,高德红外董事长黄立在圆桌会议环节诚恳地表示,“民营企业有机会进入军工领域,很珍惜这个机会。国有军工集团已经是大树,我们还是行业中的小草。”话一出口,在场的国有军工集团一位负责人马上接过话筒,纠正两者之间的关系,“民企是小树而不是小草,因为小草是长不成大树的,而小树则终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

  这位国有军工集团负责人的话,绝非场面上的敷衍。

  从一组数据可见一斑。根据有关部门统计,2013年我国新取得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的单位中,非公有制企业占2/3;截至2013年底,列入装备部承制单位名录和获得国防科工局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的企业中,民营企业超过1/3,部分优势民营企业还承担了整机或主战装备科研生产任务。

  民营企业正从技术和灵活的机制等多个方面,影响着中国军品的科研与生产。在资本市场上,“参军”民企也已经成长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此,6月中旬以来,上证报记者先后赶赴湖北武汉、山东枣庄、四川成都、江苏南通等地,实地走访一些“参军”民企,与企业负责人对话,探讨在军工领域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民企如何继续谱写新篇章。

  走上“参军”路

  前瞻研发、先民后军、由内而外、军民结合……不同的民营企业,面临各种机缘巧合,怀揣着对陌生领域的期待,进入军品生产。“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是对参与军品科研生产的民营企业的基本要求。而信任,则是他们在这个行业的立身之本

  “当时进入军品生产,倒是用了现在最时髦的混合所有制。”回忆起当初进入军品领域的场景,振芯科技副总经理、董秘杨国勇觉得颇为有趣,“1999年,卫星终端领域的招标并没有邀请民营企业,国腾电子集团(公司控股股东)非常看好这个领域,就和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产业部电子第三十研究所(中国电科30所)等联合成立了一家公司国星通信,参与了投标。”

  到2001年,信息产业部电子第十研究所(中国电科10所)也参股了国星通信。就这样,按照杨国勇的说法,公司“跟着”进入了军品领域。第一次产品测试,初出茅庐的国星通信就一鸣惊人,拿出了招标单位中唯一的工程样机。2007年,公司收购了国腾电子集团及7名自然人所持有的国星通信股权,从此国星通信成为上市公司核心资产。

  相比之下,川大智胜就没有这么“主动”了。这家脱胎于四川大学的企业,做事风格比较低调、内敛。公司关注到,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航空管制系统都是靠引进国外的设备,“包括一、二次雷达在内的空管系统,最早国家引进的是法国泰雷兹公司的系统,军方也会使用洛马、休斯的系统。上世纪90年代做课题,我们认为肯定需要国产化。”公司空管自动化系统于1995年研制成功,“我们做这个(产品),完全是从国家利益出发。看到了国产化的前景,又有自主研发的能力。”川大智胜副总经理、董秘宋万忠说。果然,不久后,军方的订单接踵而至。

  高德红外的故事就更为曲折了。公司负责人在听闻记者来意后颇为惊讶,“如何参军?我们的产品基本都用于军事领域啊。”原来,十年前,在当时国家政策不允许民营企业参与军队装备科研生产的情况下,公司凭借自身技术创新与系统研发优势,开发出数款结合外军作战需求的军用红外系统,参与国际军品市场竞争,在多次国际竞标中取得第一,成功打开海外军品市场。随后,公司凭借过硬的技术及团队优势,“出口转内销”,开始逐步承担我军多个重点型号项目产品的研制批产工作。

  “能够在军品生产中立足,公司的技术一定很牛吧?”面对记者的提问,多家公司高管却表示,技术固然重要,“信任”更是生命线。“跟军方合作时间长了才能真正让对方把你当自己人,这是最难的。”中天科技是一家从事光纤与海缆生产的上市公司,公司负责军品相关业务销售的专网事业部总经理肖方印如是说。

  的确,“关键时刻不掉链子”,对参与军品科研生产领域的民营企业来说,这无疑是一条基本要求。而信任,则是他们在这个行业立身之本。中天科技在用自己的方式赢得信任。公司从预研、试验开始参与海底观测系统项目,2003年进行第一批小试。目前为止,已经进行了近十轮实验,技术水平不断精进,该项目始终没有大范围铺开。军方则要求必须随时具有能提供工程服务的能力。

  为此,公司培养了一支十多人的专门技术队伍。中天科技董事、副总经理薛驰告诉上证报记者,“这个技术团队每年出海干活可能也就1个月,其他时候都在公司不断练习,还需要接受军方的考察。我跟他们(军方)开玩笑,这批人就交给你们吧,他们笑着拒绝,‘你们很快就会有大单子。’”

  信任,不仅源于日常工作中一点一滴的积累,更在于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勇气和担当。近期上证报记者走访的多家公司均位于四川,2008年汶川大地震是这些公司高管和员工们抹不去的记忆。在当年的抗震救灾第一线,也有着众多民营上市公司的身影川大智胜在民航西南空管局临时场地紧急搭建了一套应急空管自动化系统,成功保障近百架次救灾飞机和航班安全降落,并派出专门技术队伍,每天24小时现场保障公司承建的成都军区空军区域管制中心系统满负荷工作;海特高新为执行救灾任务的直升机提供维修保障服务;高德红外的视频监控红外热像仪则被用于唐家山堰塞湖及北川夜间险情实时监控……

  危难之际见真情。民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军方以及社会各界的尊重和信任。

  “鲶鱼”促变革

  低成本、高效率的民营企业犹如一条鲶鱼,搅动着军工领域。随着有关改革进程的推进,民营企业的“鲶鱼效应”有望得到更大发挥

  走上“参军”之路的民营企业,正从技术和灵活的机制等多个方面,影响着中国军品的科研与生产。

  今年5月底,由总装备部、工信部、国防科工局、全国工商联联合举办的首届民营企业高科技成果展,就吸引了100多家优势民营企业参展。民营企业在高科技领域的发展成果和潜力,得到了一次集中展现。

  海特高新作为民营航空技术类企业也获邀参加。作为军用某型发动机电子控制器的供应商,公司展示了在国防军工领域取得的先进科技成果和部分高端装备产品。该控制器是一款全权限数字式电子控制器,采用自适应控制技术,在国内实现了发动机电子控制器的外场直接更换,显著提高了外场保障效率。

  海特高新董事长李飚难掩兴奋,“如果说以前是零敲碎打,未来就要放开手脚大干一场!”在谈到公司“民参军”情况时,李飚坦承,很长一段时间,民企参与军品业务并没有正式牌照,就算企业有技术创新实力,也不敢放开去干、去投入,“最早参与发动机维修的时候遭受质疑,我只能跟对方说,修不好我赔你一台,才进入这个领域。公司承担了很大的资金和技术风险。”

  民营企业这种破釜沉舟的勇气和胆略,以及在经营机制等方面的灵活性,使得他们在强手如林的军品市场上,找到了一块立足之地。“我们的产品其实军工集团也有研究所在做,它主业不是做这个的,忙不过来,我们就有了机会。”宋万忠告诉记者,民企灵活的机制令其可以抓住一些被国企忽视的细分市场。公司目前开发的低空雷达,也是一个类似的例子,“国内其他单位研发的低空空域管理、监视系统基本只考虑到协作监视,而没有考虑到非协作情况下的运作。”

  而随着有关改革进程的推进,民营企业的“鲶鱼效应”有望得到更大发挥。今年2月13日,工信部部长苗圩在国防科技工业工作会议上提出,要组织启动第四次军品科研生产能力结构调整。有观点认为,近年来军工集团“自成体系、部门封闭、企业全能、产研全能”的状态尚未完全改变,已经滞后于新形势下军队需求。,打破军民二元结构,在军品科研生产领域引入民企这条“鲶鱼”,用市场化的方式激发军品科研和生产领域更大的活力,已经作为重大课题提上日程。

  期盼中前行

  市场人士认为,在军工科研与生产之间对接、转化等机制仍不顺畅的情况下,如能引入民营企业参与军工科研院所改制,则有望实现多赢,既可以激发潜藏的研发活力,也能让民企获得更持久的竞争动力

  上证报记者在调研过程中发现,目前,民营企业对“参军”普遍热情高涨。但也毋庸讳言,政策上的种种掣肘还是令不少民企心存疑虑。

  引起共鸣的就是国企与民企在相关优惠政策上的不对等。比如,国企可以享受军品免税,民企却很难享受到,一般都需要经过和税务部门的反复沟通之后才能把征收的部分税款加以返还。即使可以做到全额返还,由于不是即征即退,企业也需要承担一定的资金成本,给营运资金调配带来压力。

  ,在军品生产线等固定资产投入上,两者的待遇差别更为显著。一般而言,国企承接相关研发或制造项目后如有新固定资产投入需求,都可以得到科研经费、建设费或技改经费。民企则无缘上述优惠。这样一来,许多民企就输在了起跑线上。

  ,军品采购始终给人一种“看不透”的朦胧感。什么样的企业可以参与招标?什么样的产品符合资质?某公司高管历数自己参与军品生产中的种种无奈,“我说我想做,马上就有人来问我有没有做过。一听说没有,就马上否决掉。试问这个世界上有哪家公司天生就会做?”

  一方面是军品采购体制的固步自封,另一方面,也有少数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在有意无意地增加着“不透明”。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暧昧”已经影响到军品采购中的公平公正。有企业向记者反映,尽管公司产品的技术和市场份额在全国范围内遥遥领先,在一些地区依旧“寸步难行”,“上头一句招呼”,可能就会让企业的诸多努力都付诸流水。

  不良状况的潜滋暗长震动了总装备部部长张又侠。他在一次内部讲话中严肃地指出,要实施“黑名单”制度和退出制度,切实解决对民参军“管不好”、“不会管”的问题,净化军品采购这片竞争不充分的沃土。他说“大家反映,这一领域有些‘腥味’……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不全怪民营企业,根子还是在上面。今后,我们要大力整治腐败,坚决实行腐败问题一票否决制。只要你敢做,我就敢罚,就敢罚得你倾家荡产,就敢把你永远拒之门外,使你在行业中信誉扫地。”

  对此,一位企业家的观点代表了“参军”民企的心声,“越是公平的竞争环境,对于踏实做事的企业越有利。”

  总的来看,民营企业对推进军品采购体制改革的期待,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揭开军品采购上的神秘面纱,让保密因素之外的其他部分阳光化;军品招标可以有偏好,信誉好、资质强的企业占据优势无可厚非,但也应给后起者一定机会;在合同执行过程中,应更注重强化事中事后管理,而不是在进入时设置种种条件,甚至直接将部分民企拒之门外。

  所幸的是,最近一段时间,围绕推进军民融合、深化军工企业和科研院所改革、鼓励民企参与军品科研和生产等方面,高层和有关主管部门进行了加紧调研,政策层面也是暖风频吹。来自各方的信息表明,未来有望在军品立项审批程序、审价办法、审查机制等方面进行市场化改革,引入竞争机制,让民企发挥更大鲶鱼效应,进一步激活军工市场。

  ,目前事业单位改革的大幕正逐步拉开,而军工科研院所恰恰是军事装备研发的核心,也是各大军工集团最优质的资产。市场人士认为,在军工科研与生产之间对接、转化等机制仍不顺畅的情况下,如能引入民营企业参与军工科研院所改制,则有望实现多赢,既可以激发潜藏的研发活力,也能让民企获得更持久的竞争动力。

  ,在未来军品领域大力度推进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资本市场也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海兰信董事长申万秋对此深有感触,他说“科研资产最大的特征就是与人高度关联,如果在运行过程中,不能有效解决对核心人员的激励,就可能导致资产与人员分离,资产出现巨大瑕疵。上市公司平台有成熟的管理层激励制度,这将有效保证科研人员持续推进新技术的攻关和科研成果的改进。”

  实际上,今年以来,通过与军工企业合作、收购军工企业股权等方式实现“曲线参军”的案例开始出现。长久来看,我们有理由期待,中国的洛克希德·马丁,或许不会太遥远。(黄世瑾 覃秘)

  “民参军”政策酝酿新突破

  近期,围绕推进军民融合、深化军工企业和科研院所改革、鼓励民企参与军品科研和生产等方面,高层和有关主管部门进行了调研。上证报记者通过有关渠道了解到,未来有望在军品立项审批程序、审价办法、审查机制等方面进行市场化改革,引入竞争机制,让民企发挥更大鲶鱼效应,进一步激活军工市场。部分政策的调整力度或许远超市场预期。

  7月2日至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在洛阳、武汉等地,就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情况进行调研。马凯在调研过程中指出,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还存在“民参军”渠道不畅、军转民动力不足、军民资源共享程度不高、机制不活等问题,要完善政策法规,以更大力度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国家和地方有关主管部门也频频展开调研。其中,6月29日至7月1日,工信部副部长、国防科工局局长许达哲在黑龙江涉军企事业单位调研;6月26日,国防科工局军品配套与监管司司长王欣到河北省调研……所有调研的核心议题均指向军民融合。

  高层和主管部门的密集调研,被市场人士解读为有关政策出台的前奏。多家接受调研的公司向上证报记者介绍,调研过程中,公司曾被问及,在政策方面有什么要求,以及现行的制度还有哪些不完善的地方。“我们预计,近期高层和主管部门的调研,应该是为后续的政策调整做准备。”一家涉军民营企业负责人向记者介绍。

  上证报记者近期集中走访和调研多家“参军”民企发现,目前,企业普遍热情高涨。“行业的春天来了。”一家涉军民营企业负责人介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以装备采购和定价模式改革为契机,鼓励民营或混合所有制企业参与军事装备研制和配套。现实的国防建设需求,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都给“民参军”提供了大发展的机会。

  但与此,民营企业参与军品研制生产,仍存在获取信息困难、政策待遇不公平等问题。尽管有着机制灵活等优势,但民营企业长期只能在配套领域活动,几乎没有真正介入核心领域。,在军品审批程序、科研经费、税收、审查机制等多个方面,民营企业也期待政策进一步 “松绑”。

  为此,在今年5月底举办的首届民营企业高科技成果展上,主管部门曾发布鼓励“民参军”的12项任务清单,包括简化军品市场准入程序、建立采购信息交互机制、健全竞争采购管理机制、完善税收和投资政策等。未来相关政策有望正式公布。,目前正紧锣密鼓筹备的第四次军品科研生产能力结构调整,也有望在打破军民二元结构、推动民企进一步介入军品科研生产领域等方面有新的突破。

  在未来军工领域大力推进市场化改革过程中,资本市场也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实际上,今年以来,通过与军工企业合作、收购军工企业股权等方式实现“曲线参军”的案例开始出现。比如,银河电子通过定增收购民营军工企业合肥同智机电100%股权,进入军工领域;四川九洲定增收购九洲空管和九洲信息两家军工企业部分股权,加码军工业务;通达动力与南京华雷电子签订合作意向书,借助后者在军用雷达领域的优势资源和相关资质,共同拓展军用雷达市场,并考虑未来收购华雷电子部分股权。

  可以预期,未来一段时间,随着监管部门进一步简政放权、松绑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有关工作的推进,以及军民融合高度的不断提升,民营企业在涉及军品领域的资本运作也将风起云涌。有市场人士预言,不排除在不久的将来,产生混合所有制的军工巨头。(覃秘 黄世瑾)

Copyright © 2016-2025 www.16816898.cn 168股票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