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客教育实现青少年奇思妙想
小型雾霾回收器,利用雾霾吸附网、过滤网及循环水泵组成的过滤系统,极大地减少了雾霾颗粒的二次污染……在刚刚结束的第37届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展示现场,547个展项都蕴含着小选手们的奇思妙想。而这些成果,无一不得益于北京许多学校的创客教育。
学校平台搭得大 学生梦想飞得高
京源学校副校长孙清亚说“我们学校曾经有个高中生,他在理科班的名次属于中等。有一年暑假,这名学生跟我到长白山野外考察时,突然问我能不能俯瞰这片森林,我知道他其实是想航拍。”考察结束后,学校为这名学生提供了一架小型无人机和一间3平方米的小屋子,让他和一名学生共同研究无人机。
“令人想不到的是,他们两个人拿到了3项国家专利。”孙清亚说,这名学生之所以能考上心仪的大学,是因为找到了自己成长的规律,把好奇心变成了兴趣,又把兴趣变成了乐趣,变成了志趣。作为校长和教师,孙清亚在日常的教学中赋予学生三个尊重他的生命、成长规律、差异性,这些尊重为学生搭起了创造平台。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参赛项目“电导法结合Logistic方程鉴定法国梧桐的抗寒性研究”获得一等奖,“空间站重力系统设想与模型实现”和“基于Deltakossel架构的五轴加工装置”获得二等奖,可谓收获颇丰。
校长沈杰说“首都师范大学青牛创客空间配备了先进实用的硬件设备,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实践的环境,在帮助学生实现创意的,让学生见识和体验到一些基本的加工技术,并由此延伸,对当前的新科技相关领域有更多的了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创新奠定基础。学生能够沉浸在这样的环境中自主学习获得知识,积累经验,真实体验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也是我们教育的追求。”
北京的创客教育无疑走在了全国前列。史家小学很早就开展了对学生的创业教育,还开辟了专业教室,设置了专业的课程。在史家小学育芳基地,就有一间专门用于商业课程教学的专用教室,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课学习。副校长范汝梅介绍,学校面向三至六年级小学生举办“MAKER创业商业挑战赛”,采取商业运作的模式,让学生组成“创业公司”,设计一款产品,并想办法营销,争取获得校内师生的“顾客订单”。
“同学们设计制作的产品不一定都是机器人、3D打印这种高科技作品,他们也可以创作艺术作品,比如美术作品、摄影作品等。”范汝梅说。
创新来源生活 灵感来自问题
乍一看大赛展示现场,各种类型的创新作品五花八门,但细看起来,这些作品无不来源于生活。
北京市第四中学的林凯珩带来的“城市繁华路段防止非机动车逆行问题的调查研究”获得了大赛一等奖。而这项创新的灵感来自于他被逆行的非机动车撞伤。
因为雾霾去年停过两次课,北京市第十一中学的王乐曦从半年前就有了设计雾霾回收器的想法。他把想法付诸实践,设计了一套自主吸附雾霾的回收器,通过吸附过滤网、循环水泵组成的过滤系统,回收空气中的颗粒物。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科丰校区的学生刘思佳设计的“飞龙乐天”激光乐器,其灵感则是来源于他的好朋友在练习吉他时手指会磨破,为了保护手指,他设计了激光乐器,乐器由输入、输出和控制核心三部分组成,制造出了一种不用拨弦便可弹奏的乐器。
这次大赛“国际范儿”十足,有来自美国、澳大利亚、捷克、丹麦等11个国家的代表队参加。来自澳门培正中学的学生设计了一艘能漂浮在水面随时监测水质的船,它可以收集6项数据,小船会在水面来回巡航检测,通过传感器分别检测这些项目的数据,远程把这些检测数据传回电脑端,各项指标如果超标就会显示出红色,准确指明污染位置,有助于下一步有针对性地改善。
创客教育也需要创新
北京许多学校已设置创客校本课程,不过相比于先进国家,我国的创客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
在大赛期间进行的“中外教师科技教育创新论坛”上,俄罗斯莫斯科大学副教授谢尔盖·谢尔盖耶夫介绍,在俄罗斯的一个小镇里,每年都会举行由莫斯科大学主办的科学夏令营,接收来自全世界的学生,他们在这里学习科学知识,相互交流,在科技的学习中寻找到快乐,“要给孩子提供机会,让他们把自身创造的潜能发挥出来。当创客成为一种技能,或许这些孩子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代的科学家”。
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创客”?谢尔盖耶夫认为,开放是创造的第一步。他说,提到“科学家”,许多学生会想到堆满瓶瓶罐罐的实验室,一个头发花白且谢顶的老教授,其实,这都是学生对科学产生的误解。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更需要有适合他们进行探索的空间。
,如何高效率、高标准、高质量的运行创客空间,有力衔接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素养这两个培养目标,是本次大赛颇受关注的焦点。
来自清华大学的副教授顾学雍认为,创客教育不能纯粹只设计个人层面的课程,必须能够培养团队跟组织,让整个产业和社会开始变得具有学习能力,而不是被动改变,“就像不要在社会自然灾害现象发生后再去救灾,而是在最大程度上减少社会自然灾害的发生”。